首页 理论教育 全包式的悉心照顾

全包式的悉心照顾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果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是由家长包办这些事。当发现孩子生活能力低下的时候,爸妈应该要正向地看待孩子的“不会”,不要觉得丢脸。孩子要有生活能力,就要有自己做事的经验,然而前提是爸妈要懂得放手,这正是最困难的地方。这应该与生活环境改变有关,加上爸妈的过度呵护所造成。“因为很多家庭的环境太好,爸妈都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动手动脑。”所以,全身的大肌肉和小

11 全包式的悉心照顾

教养情境

妮妮是家中的小公主,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由大人帮她做得好好的。妈妈享受着照顾孩子、宠小孩的快乐,孩子享受公主般的待遇,一家人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妮妮从幼儿园放学回来后,哭着说:“我不想去上学了,老师都不喂我吃饭,同学都笑我‘连自己吃饭都不会’!”

每年幼儿园入学前,爸妈除了忙着挑选适合的幼儿园以外,更担心地询问爸妈和园所老师,该怎么替孩子做好“入学准备”,而“自理能力”毫无意外地成为孩子入学适应的难题。

独生子女化的现代社会中,每个孩子都几乎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天冷了,爸妈就追着孩子穿衣,让孩子连照顾自己的基本能力都不具备。

正向看待孩子的“不会”

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台湾孩子独有的问题,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下长大的大陆孩子,也有同样的问题。一位幼儿园大班的老师问孩子:在家时会不会自己穿衣服、收拾自己的东西、帮忙做家事?结果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是由家长包办这些事。

曾任信谊基金会实验托儿所所长的陈泽佩,提过一个想法:“学校其实是很好的检验点,幼儿园这样、小学也是这样,学校的老师看到的孩子比较多,到了学校孩子的能力高低,其实马上就会浮现出来。”

当发现孩子生活能力低下的时候,爸妈应该要正向地看待孩子的“不会”,不要觉得丢脸。比方说,当老师说“孩子不会自己穿鞋”、“孩子吃饭掉满地”时……爸妈应该要了解“我的孩子在这方面是较弱的、需要人帮忙的”,千万不要指责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比别人差,而是要家长老师一起合作,给孩子多一点练习的机会,在学校练习、在家里也练习,孩子慢慢地就能发展出该有的生活能力。

放手,是给孩子的最大祝福!

坊间有一本书叫《放手让孩子做》,序文中开宗明义地写出要点“孩子不是‘不会’,只是不知道‘怎么做’!放手,是爸妈给孩子最大的祝福!”

孩子要有生活能力,就要有自己做事的经验,然而前提是爸妈要懂得放手,这正是最困难的地方。爸妈们可以参考陈泽佩老师的说法,转换“爱子心切”的思维,来练习慢慢地放手:“所有事情要让孩子独立做时,爸妈都会很担心。但是如果爸妈不希望把孩子养成一个没有能力、很可怜的人,就要让孩子一点一点地练习。”

所谓“一点一点地练习”,指的就是依照孩子的发展能力、有计划有步骤性的放手,这是因为对许多大人来说,根本是不假思索的生活琐事,像吃饭、穿衣、洗澡……对孩子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虽然自己是个幼教老师,拥有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与知识,但陈泽佩老师还是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再次深刻体会到这点:“当初我让儿子谦谦自己洗澡时,我也不知道要分步骤,结果孩子就做得一团乱,我才知道原来他有很多细节都不会,需要分割成不同的步骤,比方说从自己抹肥皂、自己擦身体、自己穿衣服,接下来还可以自己准备衣服。”

那怎么知道要分成多少步骤呢?陈泽佩老师建议:先让孩子试着自己做一次,爸妈就可以观察孩子还缺了什么,可以怎么分段来学习,协助孩子慢慢练习,反复操练,才有办法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生活力。

练习时放宽标准,先建立成就感

有一点要提醒爸妈的是,在替孩子养成生活力时,要放宽标准,不要期望孩子做到完美,要让孩子有成就感,觉得“我可以!我很棒!”比方说,许多亲子容易发生冲突的吃饭场景:当爸妈要训练孩子吃饭时,不要让孩子处于吃不完的挫败中,不要一下子给孩子太多也不要给他不喜欢的食物,让孩子能够吃得完,让他觉得“我真的很棒,我明天还要再试一次”,一试再试,试到“自己吃”这件事,可以内化成为他的能力。

用同样的方法和原则,随着孩子的发展步调,慢慢地让孩子培养起该具备的生活能力,比方说幼儿园的孩子可以自己穿鞋、吃饭,等上了小学可以担负的责任更多,有更多的能力,就开始让他照顾自己的功课,不要小孩一打电话,就替他把忘了带的东西送去,只要在安全无虞的情况下,都要让孩子试着为自己负责任,通过失败的经历,记取教训。

教育,应该要让孩子有能力适应未来的生活,爸妈从小让孩子练习面对生活的各种能力,通过自己动手照顾自己,不但能提升孩子的能力,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体会自我努力的快乐,获得自信的最好来源。

一个什么都不会,样样等爸妈帮他做的孩子,就算智商再高、考试成绩再好,都不会是个幸福的人。甚至有研究显示,从小依赖父母的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与独立性,总认为“就算天塌下来,也有爸妈顶着”,小时候倒也还好,等到孩子越来越大,子女的需求和爸妈的能力差距越来越大,反而会因为爸妈的“帮不上忙”,引发亲子间彼此的不满和冲突呢!

生活体验不足的另一种后遗症

除了生活能力不足,爸妈的过度呵护还造成另一种后遗症——越来越多的现代孩子,被认为有“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呢?简单地说,感觉统合是将人类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对身体的内外知觉作出的反应:“感觉→接收分析→做出反应”,是生而为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种能力。

若是感觉统合失调,脑部感觉接收器及感觉神经通道就不能正确地接收外在环境的信息,而形成孩子动作的迟缓或不协调、反应迟钝,让家长、老师、同学误以为他们是故意捣蛋、不专心、或智能有障碍等,因此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自信,进而产生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无法有效学习,甚至拒绝学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为何这个过去与特殊儿童教育连接在一起的专有名词,会变成现代一般爸妈的烦恼呢?这应该与生活环境改变有关,加上爸妈的过度呵护所造成。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感觉统合能力不好?“因为很多家庭的环境太好,爸妈都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动手动脑。”从小学校长岗位退休、现任格林菲尔托儿所校长的刘美娥,总结她的观察之后说:“孩子没有机会自主地去尝试、学习、探究的过程,上学后就很不适应。”

她观察到,有的孩子极度怕脏,深入了解后便发现,孩子在家里只要弄到一点不干净的东西,妈妈或其他大人就会马上帮他擦净。其实,感官的探索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重要,处于感官动作期的孩子,需要充分通过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体验”,将自己的感觉统合能力提升。而大人的爱干净,却阻挡了孩子对触感的摸索。

再加上生活形态的改变,使得居住在都市空间的孩子,因为生活空间小,没有充分的空间可以通过爬行、走路、奔跑,来感受身体的平衡、肌肉的伸展……所以,全身的大肌肉和小肌肉都没有机会好好地锻炼,结果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越来越多。

根据刘美娥校长的分享,建议爸妈应该要让孩子“所有身体的大肌肉、小肌肉都尝试与运用!”不论是自我照顾的生活能力,痛快活动的大肢体游戏,或常常带孩子走出家门,让多彩多姿的大自然,刺激孩子的各种感官,丰富孩子的感官经验……都能让孩子活得更好更健康,成为生活的智慧家。

让孩子动手做,成为更有自信与能力去爱的人。

依孩子的发展能力,步骤性地放手,孩子就能越来越会做事情。

爸妈的疑惑

孩子上学之后,老师观察到她生活自理的能力很差,我该怎么协助她呢?

这样的问题,其实是许多现代孩子共同的问题,所以也不用太担心,既然发现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就趁这个机会,好好帮孩子把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起来。通过亲师合作,掌握以下几个大原则,孩子就能慢慢发展出应该具备的生活能力:

步骤性地放手

依照孩子的发展能力,有计划与有步骤地放手。先让孩子试着自己做一次,爸妈就可以观察孩子还缺了什么,可以怎么分段来学习:比如说,吃饭时练习自己吃、自己盛饭,接下来,还可让孩子帮忙做餐前的准备,协助孩子一点一点累积出能力。

放宽标准,建立成就感

再也没有什么事,比“我可以自己做”更让孩子觉得充满成就感了。当孩子尝试自己照顾自己时,爸妈应该要着眼于“孩子的进步”,标准要放宽,不要求孩子做到完美,赞美孩子的努力与进步,让孩子更有成就,自然愿意一试再试,越来越熟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