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作家吴敬梓

大作家吴敬梓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4岁的吴敬梓和父亲客居赣榆,主要之事就是读书。吴敬梓在赣榆县生活长达10年,这10年是他人生中汲取知识、确定人生定位、基本形成世界观、初涉社会的最关键和最敏感时期。在父亲的直接监护下,吴敬梓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这不仅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基础,也促使他的思想成熟起来。也有人认为,《儒林外史》的创作发轫于他在赣榆的生活经历,吴敬梓对于赣榆有着一种终身莫解的情结。

大作家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清朝安徽全椒人。其54年的人生,是在三个地方度过的:其中全椒23年,赣榆10年,南京21年。客居赣榆整10年的吴敬梓,创作出了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由此相继发展出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一大批谴责小说,形成了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鲁迅先生称赞《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img96

吴敬梓雕像

吴敬梓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和叔祖分别中过探花、榜眼,其嗣父吴霖起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任赣榆县学教谕(1)之职。

14岁的吴敬梓和父亲客居赣榆,主要之事就是读书。他学习认真刻苦,头脑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少年时期便显露出聪慧的禀赋和才气。不过,他决不死读书,总是不时地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有一次,他登上赣榆县城的高阁,参加县里名士的宴会,当众作了一首五律《观海》,结果满座皆惊,赞叹这个少年学子的诗思敏捷和诗境雄阔。其诗曰:“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他从高阁观海仰望俯闻的壮景落笔,想象百川汇海、海市蜃楼的奇观,进而发挥横看齐鲁、纵观天地的奇想,终笔于抒发自己年轻气旺、高阁赴宴的豪迈情怀与远大理想。该诗气势磅礴,想象飞腾,展示其对赣榆海景的赞颂和意气风发、情辞慷慨的壮怀。

吴敬梓在赣榆县生活长达10年,这10年是他人生中汲取知识、确定人生定位、基本形成世界观、初涉社会的最关键和最敏感时期。大约相当于现今一个人从初中到高中和大学的整个阶段,可称之为“十年寒窗”。

img97

南京吴敬梓故居

在如此重要的时期内,一些重大事件给予他深远的影响。他见证了父亲吴霖起为官清廉、正直,鞠躬尽瘁,在教谕这个不起眼的职位上为赣榆县作出了很多贡献。到任之初,其父见教舍凋零倒塌之状,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钱40两,继后又变卖祖产肥田3000亩,并变卖了在老家等地的祖传当铺、布庄、银楼等,筹银近万两,重新修建1668年在大地震中毁坏殆尽的文庙和尊经阁,并且新建了“敬一亭”。他亲眼目睹了父亲的贡献,为他深感骄傲。同时他也目睹了父亲因不善于巴结上司,终被罢官回乡的不公待遇,这使他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身的体会。在父亲的直接监护下,吴敬梓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这不仅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基础,也促使他的思想成熟起来。

这期间,他从读书到中秀才,接触过各种类型的儒林中人,了解到科举发家和八股害人的种种内情,这些奠定了他后来激烈否定科举功名的思想基础。也有人认为,《儒林外史》的创作发轫于他在赣榆的生活经历,吴敬梓对于赣榆有着一种终身莫解的情结。赣榆的这一段经历,在他一生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

img98

《儒林外史》(清)书影

【注释】

(1)教谕,“正式教师”之意,宋代开始设置,负责教育生员。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