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监视是为了“自管”

不监视是为了“自管”

时间:2023-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教学方式从“保姆式”变为“教官式”。吃完饭后,又在妈妈的反复催促和监视下开始了作业大战。放开监督,他们就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当孩子发现家长不再监视他了,自己也就有责任感了,毕竟明天要交作业,慢慢地就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去面对困难,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

不监视是为了“自管”

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教学方式从“保姆式”变为“教官式”。小学教师是保姆式教学,一字一句地教,耐心细致地等,一个都不能少,一步一回头,两步两回头,反复教,反复练。初中教师讲得快,侧重点强,一例一练,目标明确,重复较少,要求学生自己掌握,教学节奏快。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注重预习复习的学生很难跟得上。

要让孩子学会自主独立地学习,除了老师的训练和培养之外,家长也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小学时,好多家长都要反复督促孩子做作业,然后在孩子学习时在旁边陪读,看着孩子写完作业,检查签名,天天如此。到了中学,这种习惯一时不会改变,一方面不信任孩子,另一方面自己不放心。这样做不仅累坏了家长,也会使孩子养成不自觉的毛病,你在我就学习,你不在我就偷着玩,学习上跟家长捉迷藏。

孩子放学刚回到家,妈妈就大声喊:快去做作业!孩子抓起一个苹果边吃边很不情愿开始写作业了,直到吃饭时间才能停。其实孩子并没写多少作业,在学校写了一天了,刚回家哪有心思写作业呀。吃完饭后,又在妈妈的反复催促和监视下开始了作业大战。夜深了,妈妈和孩子还在书房闹腾,作业没做完战争就不会结束。妈妈要孩子快点做,做快点,可是孩子面对太多的作业,面对家长的威逼,心情焦躁,不能一气做完。有的孩子,甚至妈妈越催越磨叽。妈妈看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玩,气就不打一处来。为了让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什么招数都用了:开始是物质刺激、许诺、哄骗,情急之下,有时威胁,有时骂,有时打。本来作业是孩子完成的事情,现在倒成了家长的差使。家长也无奈,作业太多,如果不看着孩子做,怕孩子完不成作业。大人急,孩子皮。孩子每做完一次家庭作业,家长就像完成一次战斗一样,苦不堪言。可怜的孩子!!可怜的妈妈!!

从小学开始,如果家长就注意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那么就不必这么苦了,家长轻松,孩子也轻松。小学时期,如果孩子不自觉学习,家长已跟读成习惯,那么上初中之后,我劝您还是不要再跟读了,孩子在书房学习,家长去干自己的事,尽量少点干涉,要相信孩子自己会做完作业,会专心学习。放开监督,他们就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刚开始,孩子可能会在做作业时看到没人监督而做一些小动作,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装作无意识的观察他们,但请不要责骂,一定要忍住,再观察几天(这期间时不时的要表扬孩子长大了,进步了)。当孩子发现家长不再监视他了,自己也就有责任感了,毕竟明天要交作业,慢慢地就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这个时候别忘了鼓励和表扬孩子。

在学习方法上,中学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能够理解基础上记忆,记忆基础上灵活运用。初中阶段,老师们不再像对小学生那样,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学生感到中学老师不如小学老师讲授得那么仔细,学起来吃力,有时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只能囫囵吞枣地咽下去。随着学科的增多,内容的加深,要求的提高,这就特别需要七年级新生从小学的依靠老师逐步向独立方向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听父母的,任何事都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就业方向,自己的道路,自己的人生,自己该如何去创业……可以说,长大后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孩子需要独立性、责任性,选择能力、判断力。如果家长不能时时刻刻陪着孩子替他作决定,那么就早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学生日记

我的心里,有许多的烦恼,有大的,也有小的,他们整天闷在我的心里,干扰着我的学习和生活。其中,最让我烦恼的事情,是爸爸妈妈总是说我什么也做不好。

从我懂事开始,爸爸妈妈就拿我和别人比来比去,为此,我十分苦恼。

爸爸常拿我和他小时候比,他越比我就越不如他,越比越觉得我没出息。他总是说:“我小时候,放了学就帮家里干活,放羊、打猪草、挑水,什么活都干,可从来没因为干活而影响了成绩,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看看你,什么活都不干,什么心都不用操,却不能好好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我怎么会有你这样不争气的儿子。”

妈妈的比较似乎比爸爸更高一筹,她总拿我和她朋友的孩子比,结果是:没人家孩子懂事,学习不如人家,作业做得没他工整等等,总之是没一样比人家好的。妈妈整天唠叨个没完,可她却不知道,她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尖刀,刺破了我的自尊和自信。

在爸妈的比较下,我变得越来越不求上进,其实就算是我有一点进步,他们也看不到,索性就让他们说去吧。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他们越说我越是不争气,除了玩就是玩,上课也不爱听讲了,作业也不按时交了,成绩越来越差。虽然我内心也不愿意这样,可我觉得这都是让爸妈给逼的,因为他们使我几乎看不到自己的希望。

像这样的父母其实很多,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完美无缺,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都强。所以喜欢拿孩子来和别人比,而且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本来家长是想以此刺激孩子努力,结果事与愿违,把孩子的自信心比没了。

有位哲人说得好:“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

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去面对困难,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是孩子成才与成功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自信的人能够真正做成什么事情。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即使脑子很聪明,反应灵敏,但在学习中稍遇困难和挫折就会发生问题。而自信的孩子则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

事实证明:鼓励、赞扬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肯定孩子,正面评价孩子

作为家长,要肯定孩子的进步,经常对他说“你真棒!”“你能行!”“你一定能做好!”,这样,孩子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信心大增,认为自己真的很棒。反之,经常受到成人的否定、轻视、怀疑,经常听到“你真笨”“你不行”“你不会”的评价,孩子也会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产生自卑感。因此,家长必须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要以正面肯定为主,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盲目地拿自己的孩子同别的孩子比较,而是多拿孩子的过去与现在比较,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进步了,从而产生相应的自信心理。特别是要给发展慢的孩子以更多的关怀和鼓励,使这些孩子逐渐树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

● 信任孩子,在实践中培养孩子自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创设良好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去尝试和发现,信任孩子的各种能力,给一些让孩子一定能完成的任务,相信他们一定能做好,比如整理书房、洗衣服、刷碗等,做到了就表扬。有时也帮他做一些比较困难的事,会做了更要大加表扬,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学习方面也要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只要孩子做对就鼓励他。每次考完试不要打击孩子,哪怕有一点点进步,也一定要表扬他,鼓励他对自己有信心,要明白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 赞美孩子,在鼓励中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听到赞誉之词。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大人的表扬,就好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但我们往往轻视对孩子的鼓励,往往忘记赞美自己的孩子。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孩子需要的就是教育,不断地教育,而教育更多的就是灌输和训导。当孩子试着做一件事而没有成功时,我们应避免用语言、用行动向他证明他的失败。如果我们采取指责的态度,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伤害,孩子可能永远做不成这件事情。对成人而言,我们自己首先不能泄气或失去信心。

任育才中学校长的陶行知先生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陶先生的四块糖,既化解了孩子与校长之间的“鸿沟”,又达到了批评教育的目的,其精妙之处让我们后辈深感佩服。我想: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各位老师和家长,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好“四颗糖”,善用“四颗糖”,真正使自己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可爱的一面,家长和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有时家长和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欣赏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促进的强大动力。每个学生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家长和老师,而家长和老师的“赏识”正是每个渴望进步的学生重新找回自信、迈向成功的起点。

● 发现孩子,多角度培养孩子的特长

每个孩子天赋是各异的,能力方面也各有千秋。通常的孩子在智力和能力上难辨优劣,但孩子从上学开始,衡量标准就集中在学习分数上了,这就使擅长学习的孩子常受表扬,而学习稍差的孩子常受批评,由于学习成绩不如意而产生自卑,丧失了自信,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造成孩子以后什么事都做不好。

孩子从小其能力倾向便会显露,有的孩子能跑能跳,好于运动;有的孩子爱唱爱跳,擅长文艺;有的孩子舞文弄墨,酷爱绘画。家长的责任就是及时发现孩子的特长,顺势加以引导和培养,促进他们在某方面具备其他孩子所不及的特长。这样,即便孩子将来在学习上不佳,也不致因此而灰心丧气,反倒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奋发努力,还能干出一定的成就来。培养孩子的专长,孩子就有了一种竞争优势,具有了上进的动力,也会因此变得越来越自信。

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平常;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冷眼,多一些赞许,让孩子享受到温暖的阳光,那么,无论哪种层次的孩子都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这样,潜能将被激发,奇迹将会出现。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像人类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那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

上语文课时,老师让同学用新学的成语“愁眉苦脸”和“笑逐颜开”造一个句子。豆豆抢答道:“每个月发工资时,爸爸总是愁眉苦脸地把钱交给妈妈,妈妈笑逐颜开地数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