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会自理才能自立

学会自理才能自立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父母将无微不至的关怀,方方面面的照顾,多种形式的包办都视为无私的爱,其结果只能使孩子失去自理能力,失掉自立意识,丧失自强精神。日本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也发现,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孩子家务劳动时间要少得多,甚至只是美国的零头。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学会自理才能自立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中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

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这里,我再举一个不是家教故事但富有教育意义,可能对大家有所启发的故事:

天鹅湖中的一个小岛上住着一对恩爱的老夫妇,平时与外界很少交往。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这个岛上,它们从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见到远方的客人,非常高兴,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招待天鹅,于是这群天鹅就跟这对夫妇熟悉起来,甚至在老渔夫捕鱼时能随船而行,嬉戏左右。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南飞,湖面冰冻,老夫妇就敞开茅屋让他们进屋取暖,给他们喂食,一直延续到来年春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献着他们的爱心,对这群天鹅呵护备至。最终,老夫妇老了,离开了人世,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不是飞向南方,而是饿死在了冰冻的湖面上。

如果父母将无微不至的关怀,方方面面的照顾,多种形式的包办都视为无私的爱,其结果只能使孩子失去自理能力,失掉自立意识,丧失自强精神。

现在的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日本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为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我问过许多中学生的家长:“孩子在家里干家务吗?”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会说:“哪里会让他做家务呀?他能把学习搞好我就开心的不得了啦!”

然而我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会做什么家务?”他们会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出自己在家里都干这个干那个的,没有一个孩子说不会做家务。这说明,孩子们还是以能做家务为荣的。

如果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来形容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一点儿都不夸张。首先是父母不让他们干家务,再加上作业多没时间做家务,慢慢地,孩子就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了。

在20世纪90年代,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做过统计:美国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仅为0.2小时,即12分钟。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也发现,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11.32分钟,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孩子家务劳动时间要少得多,甚至只是美国的零头。

在我国,按说劳动应多于其他国家,却为何出现这么一种状况呢?最根本的就是观念问题。许多家长这样要求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其含义是分数决定命运,一切为了考试,什么德育呀、体育呀都算不了什么,劳动更是不必提及的事。那么,我们来看看孩子是否需要劳动,劳动对于儿童成长有何意义?

在《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中,刘亦婷的母亲讲述了刘亦婷的成长经历。从三岁开始,刘亦婷就承担一些打扫家庭卫生的任务,每次吃完东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壳都由她收拾。上街买东西的时候,问路、问价钱、请售货员过来,提要求等简单的事,都是由她出面去办。母亲有意识让刘亦婷从小多做事,并不是因为需要她分担家务,只是因为多动手、多办事,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培养具有其他训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威特伦花了40年的时间,追踪观察了256名波士顿少年,结论是:从小爱劳动、能干事的孩子成年后,与各种人保持良好关系的比不爱劳动的孩子多2倍,收入多5倍,失业少16倍,健康状况也好得多,生活过得充实美满,因为劳动能使孩子获得各种能力,感到自己对社会有用。

相关资料统计表明:独生子女劳动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劳动和制作都需要动手,手上大量的神经束通过大脑,促进脑神经元的发育和完善,伴随着思维和想象,促进智力发展。因此,父母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以此作为培养优良人格的一个切入点。

1920年的一天,有一位8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撞碎了邻居家的玻璃,邻居索赔12.50美元。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给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在家务劳动中,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的岗位,如整理书柜衣柜、打扫自己的房间、拖地、洗碗、独立做好一顿饭等等,使他具有光荣感和责任感。父母应当经常鼓励孩子,并给予具体帮助,使他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乐趣与丰富多彩。

从孩子的成长需要看,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成员,衣食住行样样需要劳动,谁也没办法超脱。与其说等到长大了,面对许多事情束手无策的时候再培养他的劳动习惯,倒不如从小开始,微风细雨,循循诱导。应让孩子参加一些家务劳动,承担一些责任,以确立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并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从教育的角度看,独生子女的劳动与健康人格的培养密切相关。

聪明的父母应学会5种方法: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需要用耐心不断地训练,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相互配合。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素养,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