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市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超市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超市式教学”借鉴超市经营中“分层消费”和“自由选择”等理念,把学生水平和课程内容等分为不同层次,鼓励自主选择。“超市式教学”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是基于“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的认识。我们提出“超市式教学”,着力于学习氛围的营造。我们提出“超市式教学”,着重于师生角色的回归。

一、“超市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超级市场”源于英文supermarket,简称超市,是以顾客自选方式经营食品、家庭日用品为主的大型综合性零售商场,是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主要商业零售组织形式。“超市”产生于1930年的美国纽约,被称为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1930年8月,美国人迈克尔·库仑在美国纽约州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金库仑联合商店。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超级市场”这种零售组织形式由美国逐渐传到了日本和欧洲。在我国“超级市场”被引入于1978年,当时被称作“自选商场”。它的出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购物的需要,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挑选出自己最有用而且急需的商品,大大方便了顾客,所以有的地方也称之为“人本超市”。目前,超市这种零售类型正主导着我国商品流通的格局。

目前将超市的模式搬入课堂是2006年12月上海闸北区推进二期课改现场会的尝试,闸北二中尝试“超市式教学”,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超市式教学”借鉴超市经营中“分层消费”和“自由选择”等理念,把学生水平和课程内容等分为不同层次,鼓励自主选择。主要停留在学生超市这个层面。2008年10月,沈阳一所中学推出“超市式教学”,学生可代替老师讲课。这时的教室里不再是一个老师,教室里已经没有了讲台。这样发现和解决的问题也会更多。他们只提供了一小段的视频,没有形成可操作的文字内容。

“超市式教学”是以类似超市方式进行组织教学、创设学习平台,实施“自主学习”、“分层教学”、“多元评价”,让学生有一定自由度和自主性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

“超市式教学”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是基于“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的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古宁汉(D.J.Cunningham)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对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2]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的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分层进行意义建构来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优化完善认知结构,获得自身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作为理想学习环境所必需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而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并开展多元评价,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支持者、引路人。

我们提出“超市式教学”,着力于学习氛围的营造。正如良好的购物环境吸引着顾客,理想的课堂必须有良好的课堂环境,它应当是有适当的教学情境、适度的心理压力、一定的自主空间、良好的民主气氛。“超市式教学”通过学生“挑选问题”作答、“热线求助”、“师生”或“生生”多元评价等方式,使学生的心理放松而不懈、师生关系民主而互敬、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这种环境下,学生不会厌倦,不会打瞌睡,不会做小动作,他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

我们提出“超市式教学”,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借鉴超市管理中“顾客至上”、“自由选择”、“分层消费”等主要理念,我们就是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他们有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选择他们自己最需要、最容易而又觉得最有用的知识来学习,用自己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我们突出了学习内容的层次性、问题的针对性、思维的开放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学习。我们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当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成功发展”,并作为学校的教育理念。

我们提出“超市式教学”,着重于师生角色的回归。在“超市式教学”中,学生是“顾客”,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导购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解决问题的支架提供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过程,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从哲学的观点看:教学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前提,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是决定因素。“教”这一外因要通过“学”这一内因起作用,且内因起最终决定作用。什么是“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论讲的主体,是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认识者和实践者。“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达到认识教材和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目的。”在这个过程,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实现,学生要处在认识主体的地位,在我们教师指导下经过自己的认识活动获得结论,他们不仅获得了结论,同时得到锻炼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