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人如何行勇

当代人如何行勇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德行为是需要勇气的事情。如果人们失去勇气,就会对违法的行为熟视无睹和麻木不仁,甚至在自己的利益受损时都不能鼓起勇气来反击。在今天,勇的主要实践不在于勇敢善战,勇必须以智慧和理性的承当为主要内涵,这对纠正人们把勇当做一味骁勇的主观偏见,从而实现真正的勇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见,智是勇的最佳搭档。

三 当代人如何行勇

勇德对个人,社会共同体和事业的关心和爱护,在实践中至关重要。那么当代人行勇的意义何在?应注意什么?如何去行勇?

1 当代人为何要行勇

生活在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之下的当代人,或许不再为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等外在强力所困扰。“勇”似乎面临“无所用武之地”。人们对生活的能力和技巧的过分关注,忽视了对存在的勇气的追问。勇敢对于保持美德是十分必要的一种品格,这种德性保证了所有其余德性。德国大文豪歌德曾经在一首诗中说:“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失去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出现的道德问题比较多。由于现代社会整体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人也对善恶有了充分的认识,谈起道德便头头是道,可是却缺乏道德实践的精神,甚至为了自保放弃自己的道德能力。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拒绝进行道德评价,把道德看做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或以大众化的一种文化来掩盖善恶判断,随波逐流,这主要源于对道德责任承当的逃避的态度。其次,是行为实践中的两面化倾向,行为者持有对道德判断的两套标准。“事关利亲,两肋插刀”,“事不关己,见义不为”。归根结底是人们对“当为之勇”的放弃。道德行为是需要勇气的事情。现代人对现代法律精神的依赖性越大,社会中道德动机不足的问题就会更严重。无当为之勇,那么人不是缺乏正义感的贫弱生命,就是胆大包天的无耻之徒。而当代公民的权利意识的提高与权利的实现,也必须以适当的担当意识和角色参与为条件。

另外,由于缺少道德勇气,而选择冷漠的态度,实际上也是对自我和人性的漠视。我们旁观他人的苦难,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呢?一个人由于逃避责任或对不义现象的不满,内心充满了忧虑、疑惑、惧怕,自然就会降低把握幸福的能力。勇敢是不顾欲望与焦虑而对人的本质存在肯定,这是一种心灵的幸福,它超越任何处境。就从主观来说幸福感的缺失是一种害怕做自己的不自信,实际是勇的一种缺失。真正的见义勇为并不是为了获得荣誉和奖励,只是为了正义而勇敢地去做。同样,真正的快乐是一种“严肃的东西”,不是因欲望满足而产生的快乐,而是自足的,是自我实现性质的快乐,它伴随着对我们本质性存在的自我肯定。

img16

不得不说人类分工的发展和警察、军队等暴力机关的出现正在淡化个体凭借自己的力量和勇敢来保护自己的意识。但这不意味着勇气是历史古董。如果人们失去勇气,就会对违法的行为熟视无睹和麻木不仁,甚至在自己的利益受损时都不能鼓起勇气来反击。社会的善需要我们共同托举,个人的成长发展也需要勇气。“勇”不仅在见义勇为的行为中,还体现在发明创造等推动社会进步的各项事业中。我们可以说,“勇”是人存在的一种本质功能、一种伦理价值,更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品质。

2 智德是勇德的最好搭档

在今天,勇的主要实践不在于勇敢善战,勇必须以智慧和理性的承当为主要内涵,这对纠正人们把勇当做一味骁勇的主观偏见,从而实现真正的勇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真正的“勇者”首先应是个“智者”,大勇的背后一定是大智。勇气的实现以智慧为条件,智慧的产出一定以勇气为前提。“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说明司马光是很有智慧的少年。但如果没有勇气,没有胆识,弃之逃走,哪会有这个砸缸救人的故事呢?“临事而屡断,勇也。”(《礼记·乐记》)即遇到事情,常常能做到果敢善断,就是勇敢。可见,智是勇的最佳搭档。勇气服从于理性与智慧的支配,而冒险的勇气则参与对智慧的创造。

在道德判断中,所谓对的,就是要维护基本的权利、价值观和合法的社会契约。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要分辨迷乱的道德现象,需要抗拒诱惑,需要让渡自身的利益,这要拿出道德勇气来付诸行动。

如果做出的行为不是基于是非判断和价值目标,如果只是由于那样的行为是冒险就去选择,那么,所做出的行为就不是勇敢行为而只是没有头脑的鲁莽。勇敢的行为必须以是非判断和能力评估为前提。勇,不能暴虎冯河一味蛮干,更不能“好勇斗狠,以危父母”(《孟子·离娄下》),某些看起来勇敢的人,也许只是意气之勇,未必出于仁爱之心。“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孟子·尽心上》)。不是因为胆小而是避免不必要、无意义的牺牲;“临事而惧”不是怯懦而是对待具体事情的认真和慎重。“临事而惧”与“勇者不惧”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临事”如此,面临生死关头更应该运用智慧。当生则生,君子重生,岂能轻死。故孟子曰:“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孟子·离娄下》)

3 在个人层面,积极面对挫折,建立自信

勇敢不仅可用于胜敌,还可用于自治和克难。尤其是在面对挫折,勇敢用于自治这一方面,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例子。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也。”对勇气的最大考验,就是看一个人能否做到败而不馁。

挫折就是我们在一定目标的实现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难以克服或无法克服的障碍。如果缺乏深刻理智指导,勇气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就会迅速向自身反面转化。挫折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人都不能幸免。对很多青少年而言“输不起”是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什么事情,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外界的称赞。可是由于不成熟,我们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这并不是说输一次就放弃。无论是什么事情,唯有认准目标、不断反省、咬着牙齿走到底的人,才有资格获得理想。失败也是我们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们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而懂得放弃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当我们每个人能够认识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并正视这一点时,就会有真正的自信,能够坦然面对输赢

百科全书派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过,想成为勇敢的人就要做勇敢的事情。这句话似乎很简单,但却是真理。“勇”并不像其他德目一样,可以首先作为一种认识抽象地存在于人们的内心观念中,它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被激发和展现出来,勇敢并不止于自我激励,其品格的具备必须以日复一日做出众多决定的一件件的实践积累为条件。总之,勇敢是习得的,在勇敢与胆怯之间,只要迈出勇敢的第一步,就会尝到勇敢行为之后的自我升华,持之以恒,勇敢就会成为德性。

img17

我们也可以通过记录曾经经历过且记忆深刻的困难事件与自己为之而付出的努力和结果,总结教训,收获方式,获得启发,反复参照,增强自己的承受力,并鼓励自己坚持实践。如果和几个朋友一起做这个练习,可以在彼此的经历中找出更多使我们变得更加勇敢的经验。

4 在社会层面,树立社会公民的角色意识和担当意识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悬于世的生命,而是融他人于自身的关系性存在。即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幸福安定仰赖于正义的社会秩序,而一个社会的正义不能光是我们自己不做害人利己的事情,还要求我们能有勇气制止他人做害人利己之事。自己不做恶事只能算尽了一半的责任,加上不姑息、容忍他人破坏社会秩序才算尽了全部的责任。

真正的勇者,有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铁肩担道义”的历史使命感,敢于匡扶正义,肩负国家荣辱重任。国家的强大与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大义的社会责任感。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中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正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动力所在。

责任心不是与生俱生的,公民的角色意识和担当意识只有在社会生活中不逃避现实,积极关注和参与公共生活,采取正当的方法对待社会关系中才能形成。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才华固然重要,但缺乏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那只是没有正义感的贫弱生命。人们从事的工作不同,能力和作用不同,但无论是统管全局的领导者还是平凡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系于责任就没有小事。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是,打工者抱怨上班太累,总想着逃避工作;创业者抱怨做生意太难,总想着投机取巧。一言一行,一岗一位,都能见责任、见担当。我们应以满怀激情的心情来对待,而不是满心抱怨,拖拖拉拉,推诿扯皮。

我们多少次视而不见不慎跌倒的人,坦然跨过横躺在地上的车,看到同学在校门外被人勒索钱财却胆怯地跑掉。视而不见,不敢管,不敢惹是生非,免去麻烦都是缺少“勇”德的体现。于是乎,再想不起他人,想不起集体,想不起社会,更想不起祖国,责任感就慢慢地消失殆尽。培养社会责任感,还得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点一滴逐渐强化,久而久之就能成就一种品质,升华为一种使命感。我们看到有人跌倒,应该主动去扶起来;看到地上有西瓜皮,应该捡起来扔到垃圾筒里;看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应该奋起而呼吁。人们害怕扶助老人反被诬告。实际道德有强大的自净功能,个别人的不义之举不应影响道德勇气。要批判过分偏重功利,讲究实惠、自私、冷漠、懦弱、缺乏责任意识和正义感的人生哲学。要形成尚“当为之勇”的风气,以此鼓励人重寻道德自信,重塑精神力量的饱满紧张和积聚有着重要的现代价值。每个公民也应自觉提升责任感、角色意识,只有树立这种自觉意识,才能构筑一个愈发理性、和谐的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