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猜疑妒一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

猜疑妒一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猜疑和嫉妒都是人际关系的大敌,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猜疑历来都是害人害己的祸根,一个人一旦陷入猜疑的枯井,就一定会处处神经紧张,事事捕风捉影,就会对他人失去信任,同样也会对自己心生疑窦,严重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误会引起猜疑,猜疑产生误会,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怪圈。不可否认,这是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一个善于交流的人,也会自己解除疑惑。如果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不幸。

猜疑和嫉妒都是人际关系的大敌,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猜疑嫉妒会破坏朋友间的友谊,疏远同学问的关系生活在猜疑嫉妒中的人,总是郁郁寡欢,缺少内心的宁静,也会在内心深处产严重的怨恨,时间一长,就会让心中的压抑聚拢,从而形成心理问题,不仅会危害他人,也会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会摧毁自呀!

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黄昏时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英国)培根

猜疑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人性的弱点。猜疑历来都是害人害己的祸根,一个人一旦陷入猜疑的枯井,就一定会处处神经紧张,事事捕风捉影,就会对他人失去信任,同样也会对自己心生疑窦,严重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很多时候,猜疑会让一个人失去很珍贵的东西,酿成大错,一旦醒悟,就会后悔莫及。

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商人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这对兄弟渐渐长大成人了,他们留在父亲的商店里帮忙。父亲过世后,兄弟俩就共同经营那家商店。

商店经营得很顺利,他们的生活也很平静。不久,平静的生活就被丢失的一美元打破了,他们兄弟俩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当时,哥哥将一美元放进收银机后,就外出办事了,当他回到店里时,突然发现收银机里面的一美元不见了。

他问弟弟:“你看到收银机里的钱了吗?”

弟弟语气肯定地回答:“没有看到。”

但是哥哥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咄咄逼人地追问弟弟,不肯罢休。他说:“难道钱会长了腿跑掉吗?你肯定看到了那一美元。”语气中带着强烈的质疑意味,他心中的怨恨也油然而生。不久,兄弟间的手足之情就出现了严重的隔阂。

开始,双方不愿意相互交流,后来他们决定不再一起生活。于是,就在商店的中间砌了一堵砖墙,从此分居单过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20年过去了,兄弟间的敌意与痛苦与日俱增,这样的气氛也感染到了双方的家庭乃至整个社区。

一天,有一位男子开着外地车牌汽车停在了哥哥的店门口。他走进店里问道:“您在这店里工作多久了?”哥哥回答说,他这一辈子都在这店里工作。

男子说:“我必须告诉您一件真实的往事:20年前,我还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流浪汉,一天,我来到你们这个镇上,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我的肚子都饿扁了,我偷偷地从您这家店的后门溜进来,并且从收银机里取走一美元。虽然时过境迁,但我一直无法忘怀这件事。一美元虽然是个小数目,但是,深受良心的谴责,我必须回到这里来,请求您的原谅。”

当说完事情的原委后,男子很惊讶地发现店主已经热泪盈眶了,并且他哽咽着请求男子:“您是否愿意到隔壁商店再讲一次这个故事呢?”当男子到隔壁说完故事后,他惊愕地发现两位面貌相像的中年男子,在商店门口失声痛哭,相拥而泣。

经过20年的时间,怨恨终于被化解了,兄弟之间存在的对立也因此消失。可是又有谁知道,20年的怨恨竟是源于对区区一美元消失的猜疑。生活中,哪怕是一点点的猜疑,都可能让我们失去最为珍贵的东西。

误会引起猜疑,猜疑产生误会,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怪圈。而要走出这个怪圈。就需要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拓宽心怀,对他人要有充分的信任。正如古人所说:“长相知,不相疑。”我们应该相信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从猜疑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猜疑会让我们特别留心外界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随口一说的话也很可能让我们琢磨半天,希望发现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会让我们本来轻松自然的交往变得复杂起来,而且,久而久之也会严重影响到人际关系,当然,自己也不会有好的心情。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意大利)但丁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吕伯奢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

不可否认,这是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比如,有的青少年看到几个同学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老师有时对他态度稍微冷淡一点,他就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偏见。

猜疑就好像一条无形的绳索,它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会让我们远离朋友。一个喜欢猜疑的人常怀着一颗嫉妒心,一定会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自我封闭,把自己与外界和他人的真情阻隔开来,不能与同学、朋友好好地相处,当然,他也不可能结交到真心朋友,会变得自卑、怯懦、消极和被动。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曾说:“多疑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好朋友。友谊需要整个信任:或全盘信任,或全盘不信任。如果要把信心不断地分析、校准、弥缝、恢复,那么,信心只能增加人生的爱的苦恼,而绝不能获得爱所产生的力量和帮助……但若信心误用了又怎样呢?也没有关系:我宁愿被一个虚伪的朋友欺弄而不愿猜疑一个真正的朋友。”

猜疑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那么,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把猜疑彻底消灭呢?

首先,学会理性思考。

当我们发现自己产生怀疑时,保持冷静,切忌感情用事,千万不要让自己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该停下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想?这么想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怀疑是错误的,还有哪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呢?在我们做出决定前,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有利于我们冷静思考。当我们学会了理性思考,就不会无端猜疑了。因为我们可以在开始先综合分析一下对方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交往的表现,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次,提高自我调节力。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难免会遭到他人的议论和流言。这时,我们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调节力,正如诗人但丁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要把他人的议论和流言放在心上,也不要去猜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我们调节好自己的心情后,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产生的怀疑也烟消云散了。

最后,注意加强交流。

一个善于交流的人,也会自己解除疑惑。很多猜疑源于相互之间的误解,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我们就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两人坐下来交流。如果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不幸。这样,通过谈心,一方面可以各自了解对方的想法,消除隔阂、排解误会,另一方面,也会有效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的冲突。

猜疑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因为缺乏“自我安全感”导致的。我们青少年有时候会担心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处于不安全的境地,就会对周围环境产生过多的疑虑。如果我们对某种情况或某个问题缺少真实的信息,就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就会用猜疑来弥补自身对真实信息的缺乏。这种做法是极为可怕的。猜疑心理于他人于自己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努力克服它,还给自己和他人一个好心境。

嫉妒是一条绿色的蛇,咬住了就不会松口。—(英国)莎士比亚

嫉妒,是人性的弱点之一,似乎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当然,我们青少年也不会例外。

关于嫉妒,日本学者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学》一书中这样写道:“所谓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是自己所宝贵的东西被人夺取、或将被夺取的时候所产生的感情。”

“这种感情极欲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或者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含有非常激烈的憎恨情绪。有了这种激烈的感情,而不一定立刻显现于表面,这就是嫉妒。在引发事端的场合,反而是冰山一角,许多嫉妒都是深藏在人们心中的。”

可见,嫉妒是一种难以公开的阴暗心理,它常对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危害。嫉妒心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心理品质。一个有强烈嫉妒

心的人会因为得不到他人已经得到的美好的东西,就可能去诽谤、极力贬低他人,在“我得不到你也不能得到,即使得到也不能让你轻轻松松,你要付出额外的代价”的消极心理支配下,就会导致一系列不该发生的事。

1821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论文电磁研究的历史概况》在《哲学年刊》上发表了,许多人都把他视为电学和化学方面的天才。

然而,他的才华和名声却遭到了曾经一手把他培养起来的戴维的嫉妒。戴维四处散布流言蜚语,说法拉第资历太低,态度不诚实……当大家拥戴法拉第做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时,戴维不仅怒气冲冲地以会长的身份命令法拉第“撤回你的皇家学会会员候选人资格证书”,还投了唯一的一张反对票。这张因嫉妒而产生的反对票虽然没有能够阻止法拉第的当选,但却给他留下了深深的伤害。幸运的是,很多年后,戴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戴维临终前,有人问他:“您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是什么?”戴维绝口不提自己发现的钠、钾、氯、氟等化学元素,却说:“我最伟大的发现是一个人,他是法拉第。”

可以说,戴维一生的功绩是伟大的,也是不可磨灭的,他的伯乐精神至今仍是科学界乃至各界学习的楷模。但是,这位伟大人物却因为一时的嫉妒之心而让自己的人生失色不少。正是因为他一味地挑剔、批判甚至压制法拉第,千方百计阻挠法拉第施展自己的才华,让法拉第的科学前进路上多了一块绊脚石。不可否认,戴维的嫉妒成了错误的根源。

嫉妒之心,是人类心灵的毒素,不知道已经伤害了多少人。现实生活中,嫉妒的对象一般都是与自己能力相当、能够形成竞争关系的人。比如,当对方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时,人们都过去称赞和表示祝贺,而自己却木讷地坐在一边一言不发。由于心存芥蒂,事后或许会就对方取得的成绩,或就对方其他方面的“破绽”大大攻击一番。如若对方也如法炮制,以牙还牙的话,就会造成恶性循环的态势,势必会影响双方人生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

由此可见,嫉妒就是错误的根源。著名诗剧《浮士德》中写道:“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我们每一位青少年都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别人超过自己时,一定要看到别人付出的努力,要真诚地向他学习,千万不能再让自己的嫉妒成为错误的根源了。

虽然嫉妒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弱点,但是我们青少年一定不能因此而忽视它的危害性。要趁着它还只是我们心灵里的一个小小“肿瘤”时,就赶紧切除它,否则,一旦它发展下去形成恶性“癌变”的话,我们再去治疗它就已经来不及了。

嫉妒是诸恶德里最大的恶德,它可以使好朋友反目为仇,也能让一些贤能者一蹶不振,还能增加嫉妒者本人的痛苦。—(法国)司汤达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嫉妒能使人得到短暂的快感,也能使不幸更辛酸。”嫉妒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也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它会对学习、生活、人生都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嫉妒这个恶魔总是在暗暗地、悄悄地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实际上,一个人的嫉妒心理以及相应的嫉妒行为除了能够让他的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之外,根本就毫无可取之处。身受其害的嫉妒对象会远离这个“作恶多端”的嫉妒者,旁观者也会对嫉妒者的小人行径不满,嫉妒者以往建立的一些人际关系也可能由此而失去和谐,变得紧张起来。

另外,嫉妒者本身也并不是一个胜利者,他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在以后的交往活动中也会裹足不前,不敢与那些条件优越或者有很强能力的人交往。更为可怕的是,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嫉妒行为给双方都造成巨大的伤害,正所谓“嫉贤妒能害人害己!”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名牌大学心理学系的一位女研究生,将同宿舍的一个女同学告上了法庭。这之前,原告与被告的关系相当不错,堪称该系的一对姊妹花;同时,两个人的成绩不相上下,因此,彼此又在暗自较劲。到第三年的时候,两人都参加了托福和GRE考试。因为原告的成绩比较不错,就向美国一所著名大学提出了申请,不久她就被告知每年可以获得近2万美元的奖学金,她十分高兴,等着美国学校的正式录取通知书。但是,被告却考砸了,看到原告每天都兴高采烈的样子,她非常生气。很快,她就生出计。原告想正式录取的通知书应该到了,可她左等右等,就是不见通知书的到来。于是,她就委托在美国的同学去该校打听,校方说曾经收到了她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说她拒绝来该校,因此校方只好将名额转让给了其他人。原告听到这个消息,如同五雷轰顶,冥思苦想是怎么回事。后来,她多方调查,才发现是被告盗用了她的名义,在学校心理系的微机室给美国学校发了一封拒绝函。原告带着愤怒的心情,将此事诉诸法庭。

是什么害了那个已经考取美国学校的女研究生?又是什么害了那位没有考取的女研究生呢?显然,是嫉妒。因为嫉妒,害了他人又害了自己。

这种事例并不少见。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历史事实,还是文艺作品中的描述,反映因嫉妒而造成惨重后果的比比皆是,这些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在触目惊心的同时,也应该好好地掩卷深思了。

因为嫉妒,庞涓虽与孙膑为同门兄弟,又同在魏国为官,但仍因孙膑才高于己而陷害于他,以至孙膑被砍去双脚,落下终身残疾,后来,两人又在战场上争斗,最终使庞涓“智穷兵败,乃自刎”;

因为嫉妒,诗人曹植的手足之亲曹丕,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却一心要致弟弟于死地而后快,于是就有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绝句,而从此,曹丕的小心眼也就和这“七步诗”紧密相连了;

因为嫉妒,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这位中国第一位行使皇权的皇后,制造出了人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彘”。她将丈夫生前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砍去双臂双腿,摘眼、挖耳、熏聋哑,然后抛之于猪圈中,这惨绝人寰的情景甚至吓病了她自己的亲生儿子;

因为嫉妒,“小乔初嫁、英姿勃发”的周郎周公谨,英年早逝。临死前他仰面向天,发出了沉重、无奈的、流传千古的绵长叹问:“既生瑜,何生亮?”

因为嫉妒,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笔下睿智高尚、骁勇善战的奥赛罗轻信小人的挑拨与谗言,杀死了纯洁的妻子,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人间惨剧,在真相面前不得不拔剑自刎,使自己一世英名付诸东流。正因为如此,莎士比亚告诫我们:“警惕嫉妒,它是开创恶例的绿眼睛怪物,这意味着它贪得无厌。”

有人说,嫉妒就像盘踞在一个人心里的毒蛇一样,疯狂地吞噬着人性中一切善良的东西,直至把这个人也变成毒蛇,再去伤害别人。青少年朋友,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让嫉妒这条毒蛇钻进自己的心里,害人又害己!

“他根本就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就想不通为什么大家会如此吹捧他。如果我也有他那样的机会,我一定会做得比他更好。按道理来说,这个机会本应该属于我的,我想一定是他在暗地里做了手脚。我一定要揭穿他的老底,让他好看,我会这么做的,但我会把它做得天衣无缝!”青少年朋友,听到这些话,我们感觉到了什么?是否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有一点共鸣呢?如果是的话,那就要警惕了,嫉妒之蛇正在爬向你,你要小心了!

不要嫉妒,最好的办法是假定别人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甚至做得更好。—(美国)巴鲁克

一个人有了嫉妒之心,就等于承认自己不如人了。如果想要超越他人,就应该首先超越自己。一位哲人曾说:“对心胸卑鄙的人来说,他是嫉妒的奴隶;对有学问,有气质的人而言,嫉妒却化为竞争。”我们承认他人的优秀并不妨碍自己的进步,相反,却给自己物色了一个竞争对手、一个榜样,这样会给我们自己注入前所未有的动力。实际上,一个真正埋头沉入自己学习、工作的人是没有时间嫉妒他人的。

当我们看到他人比我们强大的时候,要承认,要接受,更要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说:“他的优秀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无端地嫉妒他于事无补,只有勤奋地扬长避短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精彩。”然后,我们要努力完善自己。美国一个拳击手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深深记着刚开始在埃德·帕克的武馆里训练时的情景。有一次,我正在练习拳击,对手的技术要好些,为了弥补我技术和经验的不足,我试图使诈,想轻易得分。但我被远远地超过了。对抗结束后,我很沮丧。武馆教练帕克把我请到他的办公室。

“你为什么不高兴?”他问。“因为我得不了分。”我回答。帕克从桌子后面站起来,拿了一支粉笔,在地上画了一条长5英尺的线。“你看怎么才能把这条线弄短?”他问道。我端详了一阵后,给了他几个答案,包括把线截成好几段。他摇摇头,又画了一条线,长过第一条,“现在你看头条线怎么样了?”“短了。”我说。

帕克点点头说:“提高、增长你自己的线,总比切断对手的线要强。”

在学习或生活中,我们的嫉妒心理往往会发生在双方或多方之间,只有我们注意自己的性格修养,尊重和帮助他人,尤其是我们的对手,我们才能突破嫉妒心理而免受其害,同时,我们也能够获得学习和未来事业上的成功。

伯兰特·罗素是英国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并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其《快乐哲学》一书中谈到嫉妒时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那么,我们应该具体采取什么方式来化解嫉妒心理呢?

首先,要胸怀大度,宽以待人。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嫉妒心理就很难产生了。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时,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他对肖邦的才华大为欣赏。李斯特想了一个办法让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以使观众在黑暗中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前,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的做法深表钦佩。试想,如果有这样的胸怀,还会有嫉妒心理吗?

其次,懂得客观评价自己。

当嫉妒心理萌发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从而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再重新评价别人,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第三,杜绝虚荣心。

有人说,少一分虚荣就少一分嫉妒心。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者来说,他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正是一种虚荣、一种空虚心理的需要。所以,克服一分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心。

第四,善于寻找快乐。

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就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想:比起别人可能得到的欢乐来,我的那一点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之中,陷于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哪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我们来调整。正所谓“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

最后,做到见贤思齐。

一个道德思想纯正的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在发现他人做得比自己好、比自己更有能力时,根本不会对他人心生不满,而是从他人的成绩中找出自己的差距所在,从而振作精神,向他人学习。这样,他就会在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下,赶上甚至超过曾经比自己强的人。这就是古人讲的见贤思齐。

显而易见,嫉妒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青少年朋友,我们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嫉妒他人,还不如利用一切力量去增强自身的本领,做一个让人羡慕的人,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