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缩小教育差距

缩小教育差距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缩小教育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促进教育均衡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任务。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温岭的温柔级差,以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多措并举,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校园文化对办学行为和教职工教育行为产生导向、凝聚、激励、约束作用。牧屿区域内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实施“一体化”战略后,农村学校将实现师资共享,教育资源整体优化。

缩小教育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促进教育均衡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任务。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温岭的温柔级差,以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多措并举,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校域一体化、觀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是深度研究均衡发展后采取的有力措施。

一、校域一体化

“校域一体化”就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将同一区域的两个及以上相邻或相近的学校有机地融合,实现组织目标。校域一体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通过一体化的机制和管理系统,在规划布局、经费分配、资源利用、品位提升、队伍素质、学生个性等方面达成显著成效,从而有效地促进校域内教育健康、稳步、均衡地发展。

“一体二翼”平等共进

温岭市泽国镇第三小学,原名为温岭市牧屿小学,坐落于泽国镇偏远的牧屿区域。学校在乡镇撤扩并后,成为泽国镇中心小学的附属片小。20044月,重新升格为镇级学校,命名为温岭市泽国镇第三小学。升格后的泽国三小面临着如何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创建学校特色的改革要求。近几年,大量外地务工随迁子女的就读,使学校班额不断增加,教学任务加重。超负荷、重负担的工作使教师产生了畏难、懈怠的情绪,造成教师厌教及外流的现象,业务素质无法提升,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此外,学校下属的两所完小,外来学生占90%以上,几乎成为民工子弟学校。生源基础差,交通不便,教学生活设施落后等因素造成教学质量不理想,以致部分本地家长把子女转学到城区或其他“名牌”学校。

如何走出困境,发展的路子又在何方?成了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学校在反复思索中,冒出了一个大胆方案,那就是进行“一体化”办学。经过多次召开多层会议,邀请行家、各级领导、教师、村居干部、群众进行专题调查研究,逐步形成了“三校一体”办学的基本思路,并于20059月正式实施,成为台州市最先试行校域一体化的学校。学校首先将下属两所村完小,即江洋小学和五里泾小学转制成教学点,通过以“一”带“二”的方法,使它们与本部融为一体。

随着体系构建的不断完善,各项工作也同步跟进。首先,温岭市教育局、泽国镇政府投资400多万元筹建了本部的餐厅、宿舍楼,这两幢大楼的建成大大减缓了本部教学用房紧张的问题。而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的江洋、五里泾教学点更是成为主管部门投资重点,分别投入几十万元对两个教学点进行全面整修,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学校内部进行已有资源最优化配置,购置了一辆运输车,来回于三校之间,教学点师生中饭统一由本部制作输送。针对教学点图书册数少、质量差的情况,将本部的图书资源合理安排、分类归档装入“图书流动箱”,定时定期送到两个教学点供学生们借阅。此外,还不断更新教学点电化教学设备,推进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学点课堂教学效益。

校园文化对办学行为和教职工教育行为产生导向、凝聚、激励、约束作用。因此,学校将塑造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要务。一方面,从办学理念、学校历史、校园标识等方面着手,优化育人环境,构建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氛围,形成了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另一方面,构建学校质量制度体系,以保证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水平的均衡性。从学校实际出发,把握要点,用“参与塑造”的方法,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三校一体”的学生精神风貌。为切实解决教学点学生“上好学”的问题,学校成立了《区域农村学校教育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该项课题作为台州市重点课题,围绕着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品质、法制意识、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开展实践研究,例如如何形成家校合作的教育环境,引起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何创设平等和谐的校园氛围,从非智力因素着手,帮助教学点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平等教育的意识,保证学生接受公平教育;探索并实施“同校、同班、同待遇”的各项基本举措。

课程改革中加强教学点的建设,是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基本需要。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尤为重要,首先要让教学点教师享受到与本部教师相同的待遇,学校安排教师统一入住中心校,以进一步消除教师们心理上的隔阂。其次是教师队伍的交流,学校出台了《骨干教师轮岗制实施办法》,创立互换机制,指派一批本部优秀教师和教学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支教或轮岗,促进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充分发挥本部示范辐射作用的基础上,构建本部与教学点一体化管理的教学模式,通过联合举办教研活动,充分开发、利用、共享教学资源,以及发挥教师之间的扶、帮、带作用,从而共同提高三校课改实施水平。

(温岭市泽国三小 王正初 张锡平)

“让每个孩子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泽国三小本着这一理念,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农村学校师资结构得到优化;二是教学点常规管理水平整体提升;三是校域内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实现了三校“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考核一体”的共同目标;四是社会满意度提高。一些过去曾不放心学校教育质量而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的本地家长,现在又把孩子转到原校了。他们清楚地看到,在这个并肩共进的集体中,更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泽国三小在一体二翼的团队中相互取悦,取长补短,彼此互融,达成了“荣辱共担、携手共进”的办学目的。牧屿区域内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镇域一体化

镇域一体化指的是镇(街道)范围内的教师实现待遇、福利一致,同工同酬。实施“一体化”战略后,农村学校将实现师资共享,教育资源整体优化。2008年温岭市有两个镇实现“镇域一体化”。新河镇就出台了镇域内小学教师年终福利每人1万元,深受农村学校广大教师欢迎。

“六个一”行动

新河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百年名校,浙江省示范性小学。它创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名龙山书院,至今已有400多年悠久的办学历史。随着温岭市行政区域的调整,原长屿、塘下两镇并入新河镇。新河小学下属共20所小学,“散”、“小”、“差”现象较突出。农村完小管理不力,教学质量不高,基础设施不强,教师福利较差,教师、生源外流现象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该镇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和均衡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如何领会新农村教育的精神内涵,带动全镇教育的整体提升,促进全镇教育均衡发展,让超过三分之二在农村完小就读的学生也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镇中心校在实现全镇小学教育整体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排头兵、领头雁的角色,在市教育部门和镇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实施了新河镇小学镇域一体制,以学校管理一体制、教师培养一体制、教学管理一体制、德育管理一体制、经费投入一体制、福利保障一体制为抓手,实现全镇校际间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共同发展目标,至2009年,全镇共7所小学,基本在镇域学校间达到了一体发展,促进了全镇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

学校管理一体制——在充分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构建全镇学校管理网络的一体化、人事体制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一体化、督评机制的一体化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管理理念、管理资源、管理经验的共享,构建管理共同体,走共同发展之路,整体提升各校管理水平,积极扶持下属学校升级升格,实现教育发展的均衡化。

教师培养一体制——成立了联合教研团队,各学校间互为条件,互相支持,抱团发展。开设“龙山论坛”,要求全镇所有教师参与研讨,同时还组织了“教学沙龙”、“骨干教师会前论坛”、“科研论坛”等多种形式,促进全体教师的互动交流。学校首创了“群体结对”教研模式,加强了全镇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间的团结与合作。学校还将每周的周三或周四定为校长调研日,校长带领调研团队走进全镇教师课堂,围绕课堂教学现状,上下联动,与执教老师同商共研。

德育管理一体制——根据全镇小学的实际情况,以全镇小学德育“三共”(德育资源的共享、德育研究的共探、德育项目的共展)为导向,积极驱动德育管理一体化,推动了农村完小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全镇每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有活力且有实效。

教学管理一体制——以提高全镇小学教学质量为目标,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心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和管理职能,积极实施“一体化”的教学管理。强化“两个意识”,即均衡发展意识和持续发展意识。实行“三个统筹”,即统筹设施设备、统筹质量监控,统筹教研培训。做到“八个统一”,即统一课程、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课外文体活动、统一教学计划和进度、统一评价机制、统一教学检测、统一智能展示、统一校本培训。

福利保障一体制——成立了新河镇小学福利一体制工作领导机构,由新河镇分管教育的镇长任组长,中心校分管财务的副校长任副组长,镇教管会人员、中心校财务处人贝任组贝,具体负责福利一体制的实施工作。由新河镇福利一体制工作领导小组对镇各小学年度教师福利发放进行审查,统计好各校福利发放底额。按福利一体制的福利标准统计各校教师的年度福利差额,由镇政府进行差额贴补,达到全镇小学教师福利一体化标准。

经费投入一体制——统筹全镇教育经费,各项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积极改善弱校的办学条件,达到全镇各校硬件配备的均衡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功效,使学生、教师得到最佳收益。

几年来,通过“六个一”的行动,全镇各校办学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校网调整实现了新突破,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基本实现了环境一新,设施一新。

(温岭市新河小学 干兴军 李海云)

温岭市教育督导部门对全镇下属学校视导后,一致赞誉:在新河镇任何一所农村完小都能看到中心校的影子。当地群众也目睹了这几年来农村完小的发展势头,并称其为“黑马”。2006年至今,全镇1所学校被评为浙江省百年名校100强,5所学校被评为台州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新河镇小学镇域一体制管理模式的实施,是推动“新农村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它充分地发挥了新河镇中心小学(浙江省百年名校)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效地整合了全镇小学的教育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小学特别是农村完小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使最基层的农村孩子也尽可能地享受教育公平、享受优质教育。

三、区域一体化

2008年,新河、城北、横峰、泽国等区域,进行了“区域一体化”改革试点。镇域内学校逐步实现“学校管理一体、资源享受一体、福利待遇一体、督导评估一体”,以强带弱,缩小办学差距。2009年下半年,石塘、坞根、温峤、滨海小学、滨海二小、泽国二小、±成南二小等七个区域或学校也实施了“一体化”管理,全市教育一体化覆盖面达50%以上。

从低位徘徊到高位均衡

温岭教育人凭借阳光财政和低位投资机制,解决了教育财政的投资方向问题,健全了农村教育投入的保障制度,使许多区域教育从低位徘徊走向高位均衡。

温岭市泽国镇地处温岭市北大门,位于甬台温经济区“台州金三角”的腹地。历来人文荟萃,物富人丰,是历史悠久的江南水乡名镇,素有“台州商埠”之称,是台州工贸重镇。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中小城镇战略的实施和产业转移大潮的来临,在泽国镇镇政府跨越式发展思路的指引下,老城区改造轰轰烈烈、新城区不断延伸,泽国镇迎来了划时代的发展机遇。但是,泽国的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在各乡镇都出现了示范学校的情况下,作为经济发达的泽国镇却没有一所示范性学校。整个泽国镇有20多所农村完小,分散在各个村落里,教育基础设施差,教育质量低,教师、生源外流现象严重。近年来,该镇在教育领域不断创新实践,从低位均衡到高位均衡,从名星乡镇到教育强镇再到现代化强镇,正一步步走上一条快速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投入篇——江上潮平两岸阔,船头风正一帆悬

“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育。”高瞻远瞩的泽国镇领导,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教育振兴工程,为泽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泽国镇原有1所高中,4所初中学校,3所中心小学和12所村完小。按照“小学就近入学”的原则,以原有的3所中心小学为重点,加强小学教育资源的整合。按照“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逐步撤并规模小、质量低的初中,加强初中教育资源的整合。在调整学校布局时,重点解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危房改造任务重和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在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投资低位化”的引领下,教育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年平均投入资金1000万元,协调发展各类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率100%,顺利地完成了校网撤并调整。

为了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新农村教育,泽国镇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想方设法,切实承担起义务教育主体责任,设立农村学校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学校建设资金投入到位。2006年,泽国镇在基本完成农村学校教学用房建设任务后,本着坚持标准、注重质量、逐年投入、积极推进的原则,研究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及保障措施,以创建标准化学校和标准完小为目标,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教学生活配套设施的维修、改造和扩建上。通过三年的努力,泽国镇逐步实现了配套设施完善、教学设备齐全的目标,达到了省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定的评估验收标准。近几年,泽国镇顺利完成了2所中学和1所小学的新建,改建、扩建了综合楼、实验楼、科技楼等辅助用房,打造成了校园“三区一场”的基本格局,即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和文化广场,实现了农村校园主体建设的跨越式飞跃。

实践篇一改革创新显特色,勇立潮头写春秋

学区的调整,给泽国镇各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各校紧紧围绕自身实际,开展卓有成效的特色教育发展。

泽国小学行政班子从宏观到微观认真分析了教育发展的形势,科学制订了学校发展规划,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指导支持下,提出了“以创建‘德育示范校、教改实验校、科研窗口校,校培特色校’为抓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校风优良、管理高效、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市窗口学校和省农村示范性小学”的办学目标。实施了泽国小学依法办学、自主发展。三年来,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2005年,新一轮的学校发展规划启动,提出了“为师生的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搭建平台,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书香校园特色精品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泽国镇第四中学自办学以来,学校领导就明确提出“树绿色理念,倡绿色行为,护绿色家园”的口号,并把创建“绿色学校”作为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近几年来,学校根据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努力地创造条件,在学校管理中纳入“绿色”,在环保知识的普及过程中强化“绿色”,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绿色”,在校园环境中营造“绿色”。各个渠道进行“绿色”渗透,使该校的环境教育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为使全镇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优化师资配置,该镇在多年前就实行了以“骨干教师支教”为主要方式的“流动轮岗”制,让业务精深、工作能力强的干部或教师进行流动支教,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这样可以使一些偏远学校的学生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也使这些学校不断获得新鲜的思想和理念。同时,该镇还实行了“以强扶弱、以前带后”的校际互助交流机制,强弱之间、前后之间形成定期的帮扶带动和交流常态,让成功的经验像阳光般照到每一个需要光明的角落,使各单位的教育教学工作相映生辉。

成就篇——和谐之风拂面来,乡村新景入画来

现在的泽国镇各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已成为花园式学校。全镇共有5所中小学被评为浙江省标准化学校,1所全国绿色学校,2所省绿色学校,2所台州市绿色学校,3所浙江省示范性初中,2所台州市示范性小学,温岭市标准完小3所。“和谐之风拂面来,乡村新景入画来。”悠扬的小调在校园里唱响,一幅幅新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镜头一:诗画校园

随意步入温岭市泽国镇的任何一所中小学校园,呈现在眼前的是郁郁葱葱、如诗如画的景象。“园林式,花园式”的校园绿化体现着学校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超前的生态意识。站在校园里,映入眼帘里的是:雄伟壮观的教学大楼、科技楼、实验楼,环境怡人的宿舍楼,开阔、平整、醒目的红色塑胶操场,干净、宽敞的道路纵横交错而又规划有序。漫步校园,到处是和谐、欢畅的景象,优美的环境让你流连忘返。校园大道两侧修剪整齐的花带,就向一条绿色长龙。两旁绿树成林、绿草成菌、小桥流水,鱼儿游弋。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美不胜收。

镜头二:现代校园

走进教学楼,一个个多媒体教室布置科学,全新的课桌椅,整洁、明亮;计算机总控台、实物展示台、音响、宽大的液晶显示屏等设施齐全。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营造出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铺着木地板的学生机房里,一台台电脑排得整整齐齐;电子备课室,老师们正大显身手。上传资料,下载课件,制作幻灯片,忙得不亦乐乎。在光标的世界里,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图书室门外早已排好了整齐的队伍,学生们手拿借书卡兴奋地等待着。温馨宽敞的图书室里藏书颇丰,有古今中外名著、童话、青少年励志、生活保健、校园小说等。清新素雅的阅览室里坐满了正在知识海洋里邀游的学子们;教工阅览室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除了电子阅览工具外,还摆放着全国各地的最新教学期刊、报纸,种类繁多,几乎涵盖了学校所有学科。

投资建设的各中小学校园网,为老师们的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校园网设计之新颖,图片之精美,内容之丰富,理念之前卫,令人赞不绝口。

镜头三:阳光校园

“叮铃铃”,下课喽!伴随着富有节奏的乐曲,泽国镇的各学校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井然有序地走到宽阔的塑胶操场,他们个个精神抖擞,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悠扬的舞曲响起,在翩翩起舞中,拉开了同学们大课间活动的序幕。分组活动到了,同学们像小老虎似的奔赴自己的活动区域,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娱乐场、健身房等一应俱全的体育场地设施,跳绳、毽子、高跷、呼啦圈等标准配备的体育器材,使同学们各有所需。此时,充满生机的绿菌场成了同学们展现自我的大舞台,阳光般的校园,放飞着阳光般的心灵,谱写着一曲曲七彩的阳光旋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深信,乘着教育振兴的东风,荷载着万千子民的梦想,满载着成功喜悦的泽国教育之舟会再一次扬帆启航,她将在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劈波斩浪,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高歌猛进,实现新的3跨越与腾飞!

(温岭市新河小学 李海云)

2006年实施的新农村教育,惠及全市所有的农村中小学校。面对农村校园一片片优美的风景,一个个气派的场景,使人难以置信这就是普通乡镇学校的剪影,而绝非城市。近几年,温岭市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进一步体现低位化: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使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城镇学校;调整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装备建设补助政策,教育装备投入进一步倾斜农村;进一步加大人民教育基金统筹力度,60%用于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此外,市政府还出台了《加强农村完小建设的若干意见》,设立了每年不少于300万元的农村完小建设专项资金;设立了最高奖额为20万元的农村完小建设奖励基金;设立了农村完小校长月津贴制度、优秀完小校长评选奖励制度和完小优秀教师月津贴制度。20064月,成立了人民教育基金会,确保基金的40%经费用于农村教育重大项目和薄弱学校建设。这些努力,进一步促进了温岭市城乡教育走上“优质均衡、特色发展”之路,实现教育一体化、特色化、品质化。

从依附模仿到独立自主

20089月,温岭市教育局下发了《温岭市小学镇域“一体化”试点实施方案》,按照此方案温岭市滨海镇中心小学下属的横河小学升格为一所市教育局直辖的镇级小学——温岭市滨海镇第二小学,成了第一拨“从儿子变成爸爸”的学校。是什么让滨海二小“赶上了好时候”?是什么让滨海二小成为了一个“合格称职的好爸爸”?

教育投入大手笔,办学水平大提升

“终于有完整的校园了”——自从乡镇撤并之后,我校由镇级小学降格为一所片校,学校只有一幢“凹”字形的教学楼和五间一层平房的厨房,建筑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既无台门也无围墙,垃圾随风飞起,时时汇至天井。学生的自行车也经常失窃,防不胜防。这样完全“开放式”的校园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常常会听见周官林校长说:“没有校园安全,哪有学生成长的安全”话语中充满了担忧。随着校网撤并,东方小学、金闸小学等9所小学全部并入,学生数不断增加,教室严重不足。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为此学校领导班子积极向各级领导反映,2004年在教育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资120多万,新盖了一幢997平方米的三层教学楼,砌起了围墙,建起了校门,周校长不禁感慨:“终于有完整的校园了”

“你们应该要有个像样的操场才行”——2005年初,教育局开展争创《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活动,对照标准,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严重不足,连操场60的直跑道也没有。周校长还能回忆起当时一位村干部来校后说的一句话:“近千人的学校,你们应该要有个像样的操场才行”

在教育局、镇政府和当地村的重视下,镇政府决定投资150万元,征地12亩扩大操场,校园占地面积从原来的6685平方米增加到14434平方米。操场内建起了6100的直跑道和250的环形跑道,拥有篮球场、排球场和相应的体育设施,搭建了一个200平方米的主席台。操场四周安装了美观大方的铁杆围墙,栽种花草树木,并安装了智能广播。后来的几个月常能听到老百姓说:“滨海二小的操场很气派啊”

这一系列的工作都为学校日后的升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农村的号角一吹响就让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率先实现“X=1”模式从“儿子”变成“爸爸”

随着校网撤并,我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硬件建设也全面升级。2006年,学校已有24个教学班,学生1000余人,教师50多人,师资结构基本合理且素质较高。学校教学仪器和电教器材均达标准要求,设备齐全。校园内安装了闭路电视和防盗监控系统。此外,2006年上半年滨海镇葡萄节“豪润之夜”大型歌舞晚会.2006年下半年滨海镇建镇五周年庆祝会和滨海镇首届全民运动会都在我校隆重举行,各种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学校的声誉不断提升。

滨海镇党委和政府根据滨海教育的实际,结合教育局提出“加快‘1+X’二级管理模式速度,积极倡导符合‘1=X’条件的片小实现升格”的思路。镇领导亲自过问,教育局通过民主恳谈,200610月,批准升格,更名为“滨海镇第二小学”,我们成了第一拨“从儿子变成爸爸”的学校。

团队学校共发展,强校带着弱校跑

学校刚刚升格,为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以“新农村互动制”活动为契机,校领导班子组织前往各校交流取经。

名校长结对活动中,周校长和新河小学的应正荣校长结对。“去我师傅的学校学习学习”参观过后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新河小学非常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回校后,周校长仔细研究了教师队伍,在学校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分期分批让教师前往各地等地听课,开阔视野。学校一面选派教师参加市名师工作室学习培训,一面依靠校本培训,建立教师竞赛序列,开展良性竞争,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明确了自身存在问题,寻找改进的方向。

城西小学与我校结对为团队发展学校。瞿梅福校长带领其名师工作室成员多次送教到我校,20084月,我校中层干部一行前往城西小学学习。在城西小学瞿梅福校长的主持下,围绕当前学校基础教育中面临的任务,如何在学校管理中创新,让管理精细化等方面开展经验交流会。此次交流后我校的“红领巾道德银行”创建活动又出新举措,从粗条框的活动转化至“五好”活动具体任务的落实。

锦园小学的文化建设在各兄弟学校中成效较显著。20094月,我校组织教师前往锦园小学学习班级特色建设、学生社团建设、读书长廊等相关经验。而后,我们重新布置了教室的廊道,设计个性化班牌,增加了学生作品展示区,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使校园更加生动活泼。

一路风雨一路阳光,一路攀登一路成长。学校的进步是点点滴滴的,是新农村教育的各项政策、各兄弟学校的帮助、校长的英明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成就了滨海二小这个合格称职的“好爸爸”。

(温岭市滨海二小 张帅)

多年来,温岭市以“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科学布局、提升档次”为目标,遵循高中向城区和五大重镇集聚,初中向镇、街道所在地集聚,小学向中心村集聚的原则,以调整校网布局为抓手,稳步撤并一些“低、小、散”学校。对于一些具有一定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的片完小,则升格为独立学校。温岭市小学由2001年的221所,减少到现在的96所,减少了125所,校均由2001年的345人,提高到现在的880;初中由2001年的59所,减少到现在的38所,减少了23所。进一步缩小了农村学校薄弱面,校网结构渐趋合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