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性学生评价概述

发展性学生评价概述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以往的学生评价相比,以往的学生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发展型评价十分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以往的学生评价注重的是一次性的终结性评价,而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多次性的形成性评价。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节 发展性学生评价概述

要实施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必须弄清楚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概念、含义,并掌握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以下就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含义

(一)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概念

由于传统学生评价中过于重视甄别与选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过分注重他人评价等弊端,已成为制约班级管理的瓶颈,随着学生评价改革的推进,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为发展性学生评价提供了指导思想。

所以说发展性学生评价是针对传统学生评价存在的弊端并为解决这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与以往的学生评价相比,以往的学生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发展型评价十分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以往的学生评价注重的是一次性的终结性评价,而发展性评价关注的是多次性的形成性评价。也就是说,发展性学生评价是在事物发展进程中,不断拓宽评价渠道,广泛收集评价信息,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科学的评价手段,建立多主体的评价参与机制,重激励,重改进,诊断出事物发展中产生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改进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求得发展。这一发展不仅使教育者通过发展性评价,促进自己工作的发展,更应通过发展性评价判明学生潜能中的强项和弱项,扬长补短,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和终身发展。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指依据正确的教育价值理念,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艺术,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促使学生不断认识、完善与发展自我的过程。发展性学生评价主要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即它不以鉴别分等、奖优罚劣为最终目的,而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理解发展性学生评价概念

1.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

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为目的,它好比方向标,给人以希望和动力;它好比导航仪,给人以鼓舞和信心。在评价方向上,不是着眼于学生的过去,而是看发展、看进步;在评价的主体上,学生不再只是接受评价的“受体”,同时也是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主体;在评价的功能上,不在于区分好坏优劣,而在于通过评价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在评价的标准上,不是按照单一的标准来选拔适合现行教育的“标准件”,而是让所有学生均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导向教育目标,使学生在启迪和教诲中不断进步与成长。发展性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忘却评价的最终目的,即我们究竟“为何而评”。著名的教育评价专家布卢姆早就指出:如果我们的评价不能对学生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或潜在地对学生存在着危害的话,那么这样的评价宁可不要或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评价中,如果只管评头品足,不顾实际效果;只顾短期效应,不顾长远发展,这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或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会对学生乃至对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也就必改不可。

2.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过程评价

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而不只是在学生发展过程终了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它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评价包括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所谓正式评价通常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较为正规的评价,如学生的操行评定、综合评定等,它通常是在教育活动告一段落以后进行。而非正式评价是指班主任在平常的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对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的评价。一些班主任在学生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中便有意无意地强调正式评价而忽视非正式评价。我们认为,仅仅只重视正式评价的学生评价是不完整的,因为它主要关心的是学生发展的结果而非过程,难以对学生发展的整个历程进行及时导向和调控,而以即时性、灵活性和针对性为特征的非正式评价却能有效弥补正式评价的不足。如学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点滴进步或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借助非正式评价给予及时强化或进行正确指导。

3.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艺术

重视评价的艺术,是发展性学生评价区别于传统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相当一部分班主任无论学业评定、品德评定还是人格评定,统统采用量化或没有艺术的质性的方法进行。殊不知,这样的评价并不一定反映客观事实,因而并不一定科学;而恰如其分的、运用一定艺术的评价,由于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评价规律,因而更为客观,更为科学。例如,批评不讨人喜欢,大多数学生都会觉得批评是一件难堪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讲究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同样,表扬等其他的评价方式都要注重评价的艺术性。

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内容及手段,要特别注重评价的艺术手段。在当前的学生评价实践中,由于我们把评价简单看成了“标签机”和“鉴定器”,把评价者当成了铁面无私的裁判员和法官,只看到评价的工具性价值,却看不到评价的教育性、发展性价值,以为科学的评价就是只讲事实,不讲情面,只有原则,没有变通,从而导致了评价方法采用时的刻板和僵化。这种貌似科学、公正却不艺术的评价,由于它不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必然达不到预期的评价效果。如果说,呆板单一的评价方法是导致传统学生评价效果失缺的重要因素,那么,发展性学生评价就是要运用评价艺术,使学生在教师满怀期望的评价中认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4.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关注个体、关注个性、以人为本,这决定了它在彰显学生个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生命的个性,关注个体的成长。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成熟的过程,也是逐渐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一生最关键的学习时期。这一时期是学生十分宝贵但又不全然知晓其意义的生命时期;是缺乏生活经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但又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富有生命潜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影响对于生命的价值,远远超出该阶段而扩展至终身。在发展性学生评价中,教师和学生不仅要收集学生发展关键环节上的典型表现,记录学生个体的成长变化,更要注意体现学生独特的个性与特殊的才能。在记录的形式上也不仅要有传统的“分数”,更要有丰富详实的描述和实证材料。通过有目的地、系统全面地收集反映学生个体发展状况的材料和对学生个体发展历程的描述,使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的过程中感受个体的成长。

二、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

班主任要搞好评价工作,必须遵循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发展性学生评价原则,是指进行发展性学生评价时所必须依据的法则或准绳。它是指导学生评价工作的一般原理,又是对评价活动提出的基本要求。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工作只有在正确的评价原则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克服主观随意性,使评价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一)客观性原则

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原则,是指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准确的判断。这里的客观性是指评价是建立在真实的材料上,班主任不能因为心情的好坏,不能因为道听途说,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像,而对学生妄加评论。如果评价是客观的,就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己。如果评价是主观的,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评价者失去信任,对评价结果缺少认同感。因此,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主观臆断,也不能人云亦云。

作为班主任,要做到评价的准确客观,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广泛收集材料

班主任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便有效地研究学生,掌握评价的主动权。特别是比较正式的评价,如学生的综合评定、操行评定,则不仅要把握学生的学业情况,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心理等非智力状况同样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要求班主任加强同学生的交往,做学生的真实朋友。只有在朋友似的密切交往中,学生才有可能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此外,为了确保材料的真实性,班主任还应当广泛地听取意见,包括同学互评、自我评价、其他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及来自社区的评价等。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中应及时做好有关记录和个案研究,这样在具体施评时才可能胸有成竹、忙而不乱。

2.要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

晕轮效应是一种造成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个体对他人的认识判断主要是根据个人好恶得出的,然后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评价对象其他方面的品质。如果评价对象被标明是“好”的,就会被一种“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若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种效应表现为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观察时,由于“晕光效应”的影响,一方面可能对学生某方面的优点或缺点进行夸大,表现出“弥散性”,另一方面又可能看不到优点后面的一些缺点或缺点后面的一些优点,表现出“遮掩性”,使得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得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结论。

例如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的其他方面即使较差,评三好时也可能榜上有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们往往认为他各方面不行,即使其他方面突出也还是个差生。有个平时表现一直较好的同学,在社会上结识了几个不好的朋友,沾上了抽烟、喝酒的坏习气。情况反映到班主任那里,班主任不以为然,还说什么“没有那回事吧,我最了解他”。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教育和引导,结果那位同学越走越远,滑到了犯罪的边缘。假如这位老师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改变眼光看问题,情况或许不会这样。

再如一位小学班主任所带的班里有一位全校有名的调皮尖子,经常旷课去钓鱼。一次班主任患了眼病,动了小手术。两天以后他去上班,发现这个调皮鬼作业没有完成,又去钓鱼了。班主任把他叫来,狠狠批评他,可这个学生讲:“我妈讲,害眼病,吃了鱼肝会好得快些。我就……”这引起了老师的深思,学生做一件关心老师的好事,却被误解了,正是那“调皮尖子”的“光环”在作祟。如果不急于批评,先做调查,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位老师接受了教训,发掘调皮尖子身上的优点。这个学生会画画,会讲故事,就给他画画和讲故事的机会。他的作文《我爱钓鱼》写得很成功,老师表扬了他,他各方面转变很快,后来还当上了纪律委员。

3.要避免心情对评价的影响

曾经听一位教师说过:“我心情好的时候,看见路边的小草也特别美丽,特别亲切。心情不好的时候,看见什么都别扭,看哪个学生都不顺眼。”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良好心境和不良心境。在不同的心境下,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会不一样。例如,如果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在老师心境好的时候,会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态度也很亲切,学生自然也会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而在老师心境不好的时候,往往会流露出烦恼、愤慨的情绪,甚至有的老师会把怒气转嫁到学生头上,语言自然也严厉、尖刻、缺乏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对学生的教育失去意义,而且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作为班主任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必须保持良好的心境,体现良好的师表形象。

4.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有时亲眼看到的并非是事情的本质。例如,个别学生出于某种不良动机,会向老师“诬告”或“谎报军情”。还有的学生从家里拿来钱交给老师,谎称是捡来的以换取表扬或加分。更有甚者冬天在路中泼水,结了冰后致使老人摔倒,再上去搀扶,以此“助人为乐”。所以班主任要做有心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资料10-2-1】

春秋时(公元前489年),孔子携弟子们周游列国,来到陈国、蔡国边界,一连七天都没吃到饭了。子贡携带钱财,冒着危险到处去筹粮,好不容易从当地村民那里换回一些米。颜回和子路两人在土屋生火煮饭,饭快熟时,从屋顶上掉下一尘块,正落在了饭锅里,颜回捞起这块夹有尘土的饭团,舍不得扔掉,就塞进自己嘴里吃掉了。这一情景,正好被在远处井边的子贡看到,以为颜回是在偷吃,心中很不高兴。于是去问孔子:“那些有仁德操行的人,会因穷困而改变志向名节吗?”孔子说:“在穷困之时,改变志向与名节,怎么能称得上有仁义廉耻呢?”子贡说道:“老师一贯夸奖的颜回,他总不会改变名节吧?”孔子肯定地说:“是的。”子贡便把自己刚才看到的情形告诉了孔子。孔子沉思了一会说道:“我向来相信颜回,虽然你说的是亲眼所见,这其中可能另有缘故,待我来问一问他就知道了。”便招来颜回说:“我梦到了祖先,大概是祖先在开导我吧!你快去将煮好的饭端上来,我要先敬奉祖先。”颜回难过地回答:“不可,这饭已被我动用。刚才有块尘埃落到了饭中,丢掉脏了的饭团我觉得可惜,自己就把它吃掉了,因此不能再用来祭祀了。”孔子恍然明白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吃掉它。”颜回走后,孔子对弟子们说:“我对颜回的信任由来已久,并非是今天。”弟子们从此对颜回更加信服。

(资料来源:《孔子家语·在厄运》)

试想,如果当初孔子没有足够的耐心,而仅凭“亲眼所见”就断言颜回“偷吃”的话,那么颜回岂不是太冤枉了吗?确实,人们相信“眼见为实”,而现实中却不尽如此。

(二)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对于不同智力、不同相貌、不同个性、不同出身、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要在人格上一视同仁,给予合理的对待。在方法上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以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学生发展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强调评价始终在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氛中进行,用辩证的观点、发展性思想对待学生的错误或缺点,杜绝经常出现的“贬损性”评价,使尊重性原则在评价中发挥效益。

班主任在评价中的尊重性表现为以下几个要求:

1.人格上平等对待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为人正直,主持公道。一项全国性的中小学生问卷调查表明,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的首要标准就是:客观公正,平等待人,不偏袒,爱护关心每一个学生。而最不喜欢的教师则是:偏爱,不公正,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而在现行教育中,许多教师“偏心”、“不公正”似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果教师对成绩好、相貌好、有亲缘关系等的学生有意无意地偏袒、庇护,对其成绩夸大其词,对其缺点却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就会滋长这些学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反之,如果教师对那些表现不佳、成绩差、无靠山无背景的学生态度冷漠,厌弃歧视,对他们的评价抱有偏见,失之公允,则会使他们从内心感到心理不平衡,进而产生自卑感,对自己失去信心。由于评价的不公正,久而久之也会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信赖和尊敬,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和疏远,不利于教育与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更有害的是,教师行为的不公正、有偏私,可能会在学生的道德心灵上投下阴影,导致人格上的缺陷,例如,有些学生从教师对干部子女的百般呵护中学会了“势利”;从教师对品貌上有缺陷学生的冷漠和厌弃中学会了“歧视”等等。

2.因材施评

同其他教育活动一样,评价同样既要注重目的上的“统一要求”,同时又要讲求方法上的“对症下药”。用一个模式、毫无区别的方法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恰好是不尊重学生的突出表现。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一台台没有思想、没有需求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情感的个体。针对学习“尖子生”的特点,要重视对其良好个性及特长的培养与评价;对于成绩平平及学习不良学生,更应满怀喜悦地肯定和欣赏他们取得的哪怕是点滴的进步,及其在其他方面所表现出的优点或特殊才能。一些班主任习惯于表扬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而对于有“劣迹”、“不听话”的学生则极少表扬或从不表扬,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如果表扬“差生”、“中等生”的话,岂不是对“好学生”的不公平?其实,“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主要是由于单一的评价标准及其长期没有受到尊重使然。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不把分数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开始就注重鼓励和强化所有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各种优良品质的话,那么就不会有现在所谓的“差生”出现了,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有充满自信的、各有所长的、个性鲜活的个体。可见,学生评价要求教育者认真研究教育规律,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采用最为合理的评价态度和评价手段,以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人发展,尤其对这些处境不利的学生以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3.有错就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是人不是神,同普通人一样难免要犯错。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在日常的评价中出现差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当意识到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错评或误评的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向学生纠正、道歉和解释,以争取学生的理解、谅解和支持,这是评价尊重性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班主任即使在学生面前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也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检讨。学生如有不从,则以权压人,以势逼人。但无数事例告诉我们,这种观念及做法早已过时。在他们的高压政策下,有的学生可能表面上会归顺、服从,但久而久之,他们心灵的窗口就会对教师关闭;有的学生则可能“揭竿而起”,奋然反抗,致使师生之间战事不断,硝烟滚滚。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和直接责任人,要与学生建立起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同学生开诚布公地交谈,甚至反过来请学生监督自己,评价自己,班主任知错就改才能发挥评价的真正作用。

(三)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指发动和维持动机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激励性评价原则,是以未满足的需要为激发起点,不仅注重激发近期和远期效应,而且把激发学生内在的评价需要作为评价的重要任务,把促进学生向着真、善、美更为完善方向发展作为重要动力。激励作用是通过不断地反馈矫正,使外在的评价,真正实现对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调控。这要求评价必须同评价对象内在的需求相适应,学生有了被评价的需求,对评价有信任感,把评价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自觉评价和主动接受他人评价。

著名学者巴纳德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把一个企业里能够有所作为的人,按其意愿为这个企业服务的程度排个队,就会发现他们的态度可以排列成强烈的、中等程度的、毫无愿望的这样一个逐步递减的序列。如果不给予成员以任何激励,那么大多数成员将会站在消极的一边。巴纳德的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是需要激励的。特别是在校学生,其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对其采取适时、适当的带有一定激励性的评价,往往可以起到导向、强化甚至定向的作用。有时甚至可能成为他们立志、成才的重要契机。

【资料10-2-2】

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但是对这一效应作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即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人往往会受到负面信息的左右,对自己作比较低的评价。而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则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随着心态的改变,行动也越来越积极。

评价的激励性要求班主任做到以下几点:

班主任激励的前提是热爱学生。有了爱才有相信,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天性都是向上的,都可以通过努力而不断取得进步,得到发展。有了爱,才可以在评价中避免伤害,保护自尊,从而激励学生,而不是打击学生。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教师要热爱学生,要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儿女手足,对他们的关心、热爱和责任感还应超过自己的儿女手足。有了这种情感,才能把每一个学生培育好。”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只爱一部分学生,那是“偏爱”,只有把爱的阳光雨露撒向所有的学生,才是师爱的真义。只有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相信学生通过努力一定能进步,才会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资料10-2-3】

有一位父亲的故事也值得人们借鉴。这位父亲用存了很久的钱买了一部新车,他非常爱惜这部车,每天都精心地清洗它。他5岁的儿子总是跟着父亲一起清洗,父亲也为有这么一个体贴的儿子而备感欣慰。

有一天,父亲忘了清洗这部新车,尽管上面很脏。儿子知道父亲很累了,便想背着父亲一个人把车洗完。但他怎么也找不到抹布,他想到了母亲平时刷锅的钢丝刷子,于是走进了厨房。但当他刷完以后,发现车子上面出现了很多花纹,他忙去找来父亲,边哭着边向父亲道歉,父亲看见自己的新车被儿子刷成这样,心痛得不得了,但他也很爱他的儿子。于是他气得走进了房间,跪在地上祷告:“上帝啊,我该怎么做?那是我新买的车,我该怎么惩罚我的儿子呢?”

一会儿,父亲走出房间,把正坐在地上哭泣的儿子拥到怀里:“傻孩子,谢谢你帮爸爸洗车,爸爸爱车,但更爱你。”

正是因为有爱,这位父亲采取了正确的方法,才没有挫伤孩子今后做事的积极性。

2.多肯定性评价

班主任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对他们多采取鼓励、赞赏等肯定性评价。

【资料10-2-4】

卡耐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一位女人。继母刚进家门的那天,父亲指着卡耐基向她介绍说:“以后你可千万要提防他,他可是全镇公认的最坏的孩子,说不定哪天你就会被这个倒霉蛋害得头疼不已。”

卡耐基本来就打算不接受这个继母,在他心中,一直觉得继母这个名词会给他带来霉运。但继母的举动却出乎卡耐基的意料,她微笑着走到卡耐基面前,摸着卡耐基的头,然后笑着责怪丈夫:“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他怎么会是全镇最坏的男孩呢?他应该是全镇最聪明最快乐的孩子才对。”

继母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卡耐基,从来没有人对他说过这种话啊,即使母亲在世时也没有。就凭着继母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可是在她来之前没有人称赞过他聪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始终给事物传递一种良性暗示,它会出现转机,或者变得更加出色;但是,如果你给他传递一种不良暗示,事情往往会真的变得很糟糕,因为不良暗示中包含有对人的贬低、歧视,它会让人消极自卑,乃至一事无成。所以有人说:鼓励与赞美能使白痴变天才,批评与谩骂能使天才变白痴。

美国玫琳凯公司的总裁玫琳凯也认为:“赞美是激励下属最有效的方式,也是上下沟通中最有效果的手段,因为每位员工都需要赞美,只要你认真寻找就会发现,许多运用赞美的机会就在你面前。”凡是在玫琳凯公司员工生日的那天,都会收到玫琳凯的一份生日卡和一张祝福卡;每个新到公司的员工,第一个月内都会获得玫琳凯的亲自接见;每一个成绩突出的员工,都会受到玫琳凯的格外礼遇。

在玫琳凯公司,当每个员工取得比上次更优秀的成绩时,就会获得一条缎带作为纪念。公司总部每年举行一次“年度讨论会”,参加的员工都是从公司选拔出来的成绩优异的员工代表,在会议中,公司会要求一些代表身穿象征荣誉的红色礼服上台发表演说,介绍他们的成功之道。

玫琳凯公司的做法是很可取的。因为任何公司的效益都是员工积极地工作产生的。如果通过强权、金钱或者个人魅力来维持企业,那么危机将始终存在,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要想使员工主动把工作做好,只有对自己的员工多些肯定、理解与赞美,少些怀疑、批评,他们才会更加尽心尽责,达成你的预期目标。

让我们来看一个班级激励评价的案例。

【案例10-2-1】

因实施“成功教育”而闻名全国的上海闸北八中,曾因生源质量特差而获得一个外号:“垃圾中学”。87级两个班,留级生竟占三分之一,其中留过两次级的有13人,入学总成绩在全区35所中学中列第33名。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就认为进了“差生集中营”,灰色情绪笼罩全班。班主任楼老师实施“成功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开学伊始,楼老师让学生写的第一篇周记题目是《介绍自我》,要求学生只写优点不写缺点,然后在小组交流,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另一个“我”——代表着希望和未来的走向成功的“我”。第一堂班会,楼老师捧出鲜花朵朵:某同学歌唱得不错,还会写诗;某同学会炒蛋饭,自理能力强……一双双听惯了批评的耳朵被这些意外的赞扬感动了,个个挺起了腰杆。一次考试,一个学生只考8分,老师也首先肯定这8分的正确,并对学生说:“下次得9分就表扬你。”结果这位学生下次考了37分,被树为全班“学习进步最大者”,再下次,这位学生竟考了74分!这个班3年后全部合格毕业,语、数、外三科测试结果在全区提高最快;14项行为规范评比在一般学校中名列第一,被评为区先进集体。人们称赞楼老师“救活了一批失败的心灵”,“把一批失败者成批地变成成功者”。

楼老师成功的秘诀其实就是两个字:“激励”。激励是简单的,它的力量却是神奇的。它有时甚至就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抹微笑,然而,它所传递的信息却是丰富的:它传达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信任、肯定和支持,同时也传递着教师对学生所寄予的期望。它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并化为奋发向上的力量。

(摘自孙云晓著《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

三、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意义

因为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所以,评价的功能与教育目标是一致的。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在发展性评价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通过强化过程管理,扭转单纯依赖终结性评价导致片面评价的局面,最终目的当然是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问题讨论]

在实践中如何贯彻实行发展性学生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