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

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我国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业产品产量迅速增长。

第一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

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新中国的建立,昭示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已经实现。在普天同庆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和其他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却在考虑着今后的更长的路程、更伟大的工作。他们要把他们设计的共和国蓝图变为现实,他们要再去创造新中国建设的辉煌,搭建起一步步接近民族梦想的阶梯。

面对旧中国留下的一穷二白的烂摊子,稳定经济形势,恢复生产,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成了新政权的当务之急。

img19

1950年湖南省岳阳县第一区麻塘乡农民易振家在土改中分到了土地

1950年6月6日到9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会议为建国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行动纲领和策略方针,标志着党由全力领导革命战争到全力领导和平建设的深刻转变。

根据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土地的没收和征收、土地的分配、特殊土地的处理、土地改革的执行机关和执行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1950年6月至1952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全国约有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7亿亩土地,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纳的700亿斤粮食的地租负担。至此,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彻底消灭了延续几千年的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

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亿万农民第一次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翻身得解放的农民焕发出改天换地的高涨热情,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中国工业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到1950年,全国原有的铁路基本修复。1950年6月成渝铁路工程开工,1952年7月建成通车。此外,通往“世界屋脊”拉萨的工程——艰巨的康藏公路、青藏公路也开始动工修建。国家在恢复和改造原有企业的同时,还新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如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山西重型机械厂,武汉、郑州、西安、新疆的棉纺厂等。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为我国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充分表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能够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能够建立一个新世界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在规划中国现代化的宏伟蓝图。1952年下半年,由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毛泽东开始考虑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他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

为此,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作为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共和国最早的一个国家现代化纲领。

1953年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迈开了近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热烈追求的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步伐。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宏大的全面现代化建设规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宏伟目标的鼓舞下,全国城乡迅速形成了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热潮。1953年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生产典礼。这是我国重工业建设中首批竣工投入生产的重要工程,大大加强了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钢铁基地,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时的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胜利。华北包头钢铁公司和中南的武汉钢铁公司也先后正式开始施工,为在内地建立大型钢铁基地开了头。到1956年,中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座制造机床的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中国第一座生产电子管的工厂北京电子管厂正式投产,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开始修建,到1957年建成,使铁路从此可以纵贯中国。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沟通了西藏和内地的联系。大大小小建设项目不胜枚举,单是限额以上的较大项目平均起来每天有一个开工或竣工。

img20

1956年7月13日,第一汽车制造厂职工欢庆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和试制出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此期间,我国建设了以“156项”苏联援建项目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我国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提出

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中共高层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

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的新时期。这期间,虽然遭受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伟大的基础。

在经济建设方面,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五”计划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覆盖了冶金化工、能源、航空、航天、电子、船舶、轻工等各个工业部门,形成了我国工业体系的骨架。在此基础上,逐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建成了一大批钢厂、冶炼厂,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建起了中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随后又开发了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一批石油化工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工业产品产量迅速增长。从1949年到1965年,钢产量由15.8万吨(只相当于当时美国的0.2%,日本的5%)增加到1223万吨,煤产量由3240万吨增加到2032亿吨,原油产量由12万吨增加到1131万吨,发电量由43亿度增加到676亿度。

交通邮电通信也相应得到大力发展。建成或部分建成12条铁路,鹰潭—厦门、包头—兰州、兰州—西宁、兰州—乌鲁木齐、川黔、桂黔等线建成通车,成昆、贵昆、湘黔、襄渝等线加紧修建。民航和远洋事业从无到有,得到发展。邮电局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电报电路总数迅速增加,有力地服务了经济建设。

大江大河的开发治理成绩可观。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刘家峡、青铜峡、盐锅峡等大型水利工程和丹江口大型水库建设,不仅对防洪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收到了发电、灌溉等多方面的效益。

img21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等一大批科学家努力攻关,建立起了原子能、喷气与火箭技术、电子学、半导体等一批新兴学科。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力地打破了美、苏核垄断。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59年9月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万次的通用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1965年,我国领先世界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十年中,从幼儿园到小学到高等学校全面发展,高等学校毕业生和中专学校毕业生,分别为建国后前七年的4.9倍和2.1倍,教育质量也有很大提高。这期间成长起来的成千上万各类专门人才,大部分成为后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各方面的骨干力量。文学艺术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城乡卫生面貌大大改观,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基于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在1964年底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宣告建设“四化”强国的同时,还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即:从“三五”计划开始,“第一步,建设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重新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再次展示了第三届人大提出的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按两步设想的蓝图:“第一步,用15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宏伟规划,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世代梦想和希望。但是,经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努力一再受挫,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一再延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