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居住环境更舒适

让居住环境更舒适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居有其屋”是大多数中国百姓的梦想。这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首次写进党代会报告。由此,保障房作为重大民生问题被列入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内。近年来,各级政府把改善市民居住条件,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以及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市民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居,大大改善了他们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第四章 让居住环境更舒适

老百姓的安居梦想

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每个人都想圆自己的“安居梦”,“安居”、“乐业”始终是一个不变的追求。从孟子的“居者有其屋”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再到诗人海子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个时代的百姓都有强烈的安居情结。时代不同,但情怀依旧——“安居”,才能“乐业”。“居有其屋”是大多数中国百姓的梦想。

在《寻路中国》一书里,彼得·海勒斯说得相当实诚:“在中国的城市里,每个人最值钱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住房。”有人觉得,在这句话后面似乎还可以加上一句:“每个人最大的日常花销基本上也是住房。”因为有房的要还房贷,没房的要出房租。

住房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住房矛盾突出表现为触目惊心的城市“贫民窟”等城市病。联合国人居署报告显示,2010年世界贫民窟人口达8.276亿人,约占全球城市人口的1/4。在发达国家,对住房保障制度的探索已有上百年历史。1919年,英国颁布了《住房和城镇规划法》,规定居民住房问题为公共事务,政府对此履行义务。1937年,美国第一部住房法案《瓦格纳住房法》出台,之后其住房制度经历了政府建设公共住房、政府补贴住房建设、实行房租补贴等发展阶段。但发达国家遇到了另外的住房难题,由住房体制缺陷、过度投机等引发危机的案例屡见不鲜。比如,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直接引发了蔓延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住房相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住房问题成为标志性的重大民生问题。在房价不断高涨的今天,住房对于很多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者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住房!住房!住房已成为许多地方老百姓关注的头等大事。“居有其屋”,是不少人心中的愿景,也是政府公共责任之上的民生念想。

img48

老百姓的安居梦想

住有所居:政府的民生目标

对政府而言,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极其重要的民生问题,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群众的“梦想”,就是政府的行动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这是“保障性住房建设”首次写进党代会报告。可见保障房建设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将是中央未来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而早在5年前的中共十七大就提出了“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由此,保障房作为重大民生问题被列入政府公共服务的范畴内。

这一切,都与2007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密不可分,这是住房保障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以后的一系列决策都是从这里提出来的。这份文件指出,“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其中,“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主要途径”,同时明确“经济适用房供应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并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衔接”。

保障房建设由此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十一五”期末,全国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2007年底前,所有设区的城市要对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8年底前,所有县城基本做到应保尽保,而东部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则提前将保障对象,从“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2008年起,保障房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的有关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扩大内需,政府决定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此后,对于保障房建设力度的要求,更是逐年加码。2009年,提出要持续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3年内基本解决747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接着,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集中成片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010年,则要求争取到2010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这些要求,在“十二五”规划中创下新高度。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户),目标是覆盖约20%的城镇居民家庭,覆盖范围之广、投入力度之大、建设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住有所居”,正变成一个渐进的民生目标。

百姓的安居梦正成为现实

古人云:“宅者人之本。”住房是老百姓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近年来,各级政府把改善市民居住条件,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许多符合条件的农民以及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市民高高兴兴搬进了新居,大大改善了他们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越来越多的百姓在安居房里“梦”成真。

“以前房子小,只能摆下一张床,孩子就睡在墙边临时搭起的小床上。如今住上两室一厅,感觉日子好过多了!”家住南宁市“惠民安居·友谊苑”廉租房小区的环卫工人李秀珍,一提起刚搬进不久的新家,脸上就洋溢着幸福。

一幢幢的安居楼,一户户的单元房,里面响彻着欢声笑语,演绎着各地百姓奔向小康的美好生活,也凝结着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深切之情。

千百年来,“住有所居”是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愿望。而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当代,就是一项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让群众得实惠的重大民生工程。

img49

2012年7月17日,一名市民带着孩子在天津市首批公租房项目秋丽家园内散步

“我们知足了!”说话的这位名叫姚宝环,家住河北省廊坊市金泰小区。在这个保障房小区,十来栋红白相间的楼房整齐排列。48岁的姚宝环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依靠低保和替人做针线为生,在这个现代化小区里她承租了一套两居的廉租房。

这是我国近年保障房建设惠及百姓的一个缩影。按照计划,“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这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实现“住有所居”。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建设速度——

2011—2015年,中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

2011年10月底,全国开工建设保障房已超过1000万套,这一年,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创历史之最。2012年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不减,实际在建工程量为1800万套,在建工程量、建设资金的实际投入超过2011年。

img50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州苗族群众住上民族特色保障房

img51

2012年各地保障房新开工情况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加速跑”——2011—2015年中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力争在2015年末使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0%的建设目标。随着保障性住房目标的确定,中华大地上,迅速掀起了推进保障房建设的热潮。

资金投入和土地供应是保障房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2011年中央财政在保障性住房方面安排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2012年国家财政用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达到3800多亿元,比2007年增长近38倍。

2002—2011年,我国城镇竣工住宅面积71.7亿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由2002年的24.5平方米增加到32.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6.5平方米增加到36.2平方米。城镇居民新建住宅基本以小区的形式兴建,成套率和配套性大为改观,配套设施如绿地娱乐、学校、医疗等比较齐全,城市面貌、住房条件以及居住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各类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的7大类、11个品种的保障性住房体系。

保障性安居工程既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又是重要的政府职责,建设各类高质量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直接关系到住房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确保房屋质量,使百姓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201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要严格履行法定的项目建设程序,规范招投标行为,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严格建筑材料核验制度;项目法人对住房建设质量负永久责任,其他参建单位按照工程质量管理规定负相应责任;实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责任终身制。

2012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要把加强质量管理摆在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首位,要把工程质量管理纳入住房保障工作考核、约谈和问责范围,要加大监督检查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力度,依法严肃查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住有所居”是民生的基本需求,安居乐业是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千万广厦拔地起,百姓纷纷入新居。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保障性安居工程这项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正在以更大的广度、力度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一承载着老百姓幸福与期盼的巨轮,已经开足马力,正在奋力扬帆远航,老百姓的安居梦也正在从向往一步步变为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