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二天能学成笔译吗

十二天能学成笔译吗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出版了《十二天突破英语语法》,这本书的销量和价值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难道语法真的可以在十二天内学会吗?所以本书在编排上,前八天都以英译汉为主,后四天则以汉译英为主。所以十二天的内容只能让大家对翻译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就像在一开始所说的那样,想十二天就学成翻译是不可能的。

——我的自序


这篇序言我写了很久,每每看见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想取笑自己一番,因为想要十二天学成笔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每次想写下去的时候似乎都缺少一种勇气。2008年出版了《十二天突破英语语法》,这本书的销量和价值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难道语法真的可以在十二天内学会吗?这个问题我不再累述,因为在那本书的序言中我用了很大的篇幅在说明它。在后来的两年里,我一直在不停地思索下一本书的思路,根据我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我决定在笔译方面让更多的人有所突破。其实,很多时候我自己十分清楚笔译和语法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因为语法学习属于英语中比较基础的部分,但是笔译则是相对高层次的技能。作为英语的学习者我们经常会说,翻译是学习英语的最高境界。但是我偏偏选择这个题目来写,我想这是有一定原因和想法的。

首先,语法和笔译有一定的关联性。无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对语言结构的理解都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想学好笔译首先要学好语法,语法是笔译的一门基础课。在英译汉中,如果我们无法了解句子的结构,那么就不能很好地断句,找到句子的主干,从而分析句子的结构进而明白其中的意思。在汉译英中,如果我们也能很好地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则,那么翻译成英语也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其次,这和我自身的教学经验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年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主要是语法和翻译课程,尤其是以笔译为主的课程,我形成了一套教授这些课程的方法和感悟,不敢说是什么金科玉律,但是至少在对于刚迈入学习翻译的这个圈子的人来说,确实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想法,我想这应该是有一些好处的。

在教授翻译的这些年当中,我不停地在思索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使其能为大家所接受,而不是死板地抱着课本念译文,当然在这里不是为了批评那些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学人员。我一直认为任何课程都有一定的规律,而不是只要有教材就能学明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还要老师有什么用呢?就拿人事部三级笔译来说,这个考试英译汉较长,汉译英较短,主要考察英译汉中长难句的分析和专业名词的用法以及中西方语言的差异。只有认真研究试题,把考点弄明白,再结合一定的翻译方法,在短期的学习中,非英语专业的人员才能通过这个考试。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译文是什么,答案是什么,那么最后的结果可能并不理想。所以这本书的目的也就在于此,我想让大家能够掌握一些翻译最基本的原则,而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技巧。在本书中,我也没有讲授任何关于文学翻译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实在不适合翻译的初学者。我更多地使用了上课时的一些材料,准确地说是我在北京新东方学校教授三级笔译、听说翻译、考研翻译等课程的一些内容。本来这本书就不是为了那些有多年翻译经验或是翻译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准备的,而是针对英语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公共英语考研的学生或是想通过人事部三级笔译或是二级笔译的人。当然如果就是为了学习翻译来看这本书的话,我想也是可以的。

在这里我为大家提供四种学习翻译的方法。

第一,翻译是一个涉及两种语法的活动,在大家学好英文的同时,更加应该学好中文。正如我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说过的:“想要学好翻译,首先就是要对本国的语言能够驾驭。”我们学英语的人做英译汉比汉译英相对都要好一些,而且本书讲解英译汉的内容也比汉译英要多。根据我的经验来看,大家刚开始学习翻译的时候,先学习英译汉会更加容易一些。所以本书在编排上,前八天都以英译汉为主,后四天则以汉译英为主。

第二,多学习非文学翻译。笔译基本上可以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对于初学者来说,非文学翻译语言结构相对简单,内容相对广泛,上下文比较容易理解;而文学翻译译者可能连作者在说什么还没有弄明白,何谈翻译呢?

第三,要记住本书中讲过的三大差异、四个规律、一个原则和八种译法,这几个内容都是翻译的一些基本理念,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也可以说是本书的精髓所在。在弄明白这些问题之后把每天后面的练习认真做完,对照答案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和译文不一样的地方要想一想为什么不一样。刚开始学习翻译时要尽量按照译文来翻译,不要认为这样翻译也可以,那样翻译也可以。

第四,就是要持之以恒的练习。著名翻译家傅雷曾经说过,翻译最大的技巧就是实践。所以十二天的内容只能让大家对翻译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就像在一开始所说的那样,想十二天就学成翻译是不可能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本书的一些认识,其实说来说去还是对自己这些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希望这些总结能和大家一起分享和共勉。

写到这里该结束我的序言了,同时也要感谢很多人在我编写这本书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孙丽娟女士在我写作的过程中,对我生活和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在本书后期校对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感谢我的妈妈,这么多年来对我无私的关怀。

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新东方科技教育集团的老师们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和领导们在出版此书过程中对我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最后,我还要感谢这么多年以来关心过我,爱护过我,提携过我的所有人,谢谢大家!

我的这本拙著中确实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广大的读者批评指正,我将感激不尽,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谢谢大家!

若有需要联系我的地方,请将信息发送到我的电子邮箱,地址是:wufeng@bfsu.edu.cn。



武 峰    

2010年国庆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

所谓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说得好,“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meaning”。前苏联著名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曾经说过:“翻译的实质就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转化成为另一种语言的话语。”简而言之,就是把一种语言要表达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西方的翻译大约从公元前二世纪至三世纪开始,由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后人所称的《七十子希腊文本》,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翻译;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罗马文学家安德罗尼柯用拉丁语翻译了希腊荷马史诗。从那以后,西方共经历了六次大的翻译高峰,早期和中世纪主要都是翻译《圣经》及经院哲学的相关书籍。文艺复兴以后,文学翻译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后的几百年,西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正值第六次翻译高潮,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形式和内容上,西方的翻译都处于整个翻译界的领先地位。

中国的翻译最早是从佛经开始的,其中著名的翻译家有玄奘、摄摩腾等。中国早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对经书的翻译上,直到清朝时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后,中国才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西方语言的翻译,这一时期出现了严复和林纾这样的翻译大家。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开始翻译西方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和文学作品,鲁迅和瞿秋白就是这个时期著名的翻译家。建国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翻译家,现在中国正处在第五次翻译高峰期。

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的翻译和西方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现在中国有一大批高校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开设了翻译专业,特别是有一批具有高学历的翻译研究人员工作在第一线。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一定能够开创翻译事业的新局面。

本书的使用这一节放在这里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本书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并不想用常规的方式来向读者介绍翻译方法,而是更多地从语法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特点和实质。词汇一直以来都是翻译者的大问题,但是在笔者看来,学习笔译的同学一般都有字典(包括汉英和英汉两种),所以词汇并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结构反而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在本书中,读者每天学习的例句不会很多,但是这些句子都是笔者精心挑选的句子,都是多年教授翻译专业的经验总结,所以笔者会详细地分析每个句子,通过对句子的分析来说明翻译的过程,以及作为一个译者看待句子的方式。

笔者并没有完全按照翻译教科书的一般原则列出很多练习,而是在每天的讲解完毕之后列出很少的,但是很有针对性的练习,供读者回顾和巩固所学习的知识。

所以,在自学本书的整个过程中,仔细看明白每个例子当中的分析很重要,因为笔者在每个例子中会总结很多中西方语言的差异,而且每个Tips更加重要,因为这些都是笔者的心得体会和对于语言的感悟。笔者将在本书当中讲到中西方语言的三大差异、四个规律、一个原则和八种译法。其实,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笔者的经验总结,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如何将它们运用在翻译的过程中才是最重要的。天下翻译的技巧有无数,但是笔者总结的就是这么简单的几个,因为能把这几个学会也就算是可以入门了,至于什么文学翻译和翻译美学等,这些都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列。

书中下划线之处表示比较重要的翻译方法,Tips是说明一些翻译方法,红体字表示强调,斜体表示翻译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