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德重于才能

品德重于才能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后,关于德与才孰轻孰重、何者为先的争论就一直不断。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辅,德与才不同。就人而言,德才兼备的称作圣人,无德无才的叫作愚人,德超过才的称作君子,才胜于德的叫作小人。司马光认为用人首选圣人、君子,也就是德才兼备或者德高于才者,实在找不到这样的人,他宁可使用无德无才的人。

品德重于才能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我们用人,希望德才兼备。由此可知,德与才是两个概念。在魏晋时代,曾经对德才背离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

曹操大概是最先提倡有才无德的统治者。他要篡夺汉朝,急于建立自己的干部队伍,曾经下过三道求贤令,公开提出品德有缺失但有才干的人,是重点提拔的对象。他列出汉朝谋臣陈平,年轻时与嫂嫂私通,收受贿赂;战国名将吴起,为了让鲁君相信自己不惜杀妻,母亲去世也不回去探视,等等。古人十分看重德义,作为统治者公然提倡重用不仁不义之人,耸人听闻,影响深远。曹操建立的魏国,最后被臣下司马懿篡夺的时候,有才无德的众臣见风使舵,纷纷倒向司马氏,甚至残害魏帝,急功近利的曹氏自食恶果。

此后,关于德与才孰轻孰重、何者为先的争论就一直不断。宋朝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评论历史人物的时候,发表了一段堪称经典的议论,他说道:聪明刚毅明察秋毫者称作才,正直公正、持平和善者称作德。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辅,德与才不同。但是,世人不能明辨,通称二者为贤,所以对人就容易失察了。德和才的关系,譬如云梦的竹子,是天下最刚硬的。然而,如果不搓揉,不刮削,就难以刺入坚物。棠溪的金属最锋利,可是,如果不熔铸,不砥砺,就不能削铁。所以,材质与制作相辅相成。就人而言,德才兼备的称作圣人,无德无才的叫作愚人,德超过才的称作君子,才胜于德的叫作小人。用人之际,如果找不到圣人和君子,那么,宁肯用愚人,也不要小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有才而行善,小人有才则作恶,以才行善者,善无所不至;以才做恶者,恶也无所不至。至于愚人,即使想做坏事也因为智力不足,力不从心,就像吃奶的狗与人斗,人可以轻而易举地制服它。小人有智,足以让奸计得逞,有勇,足以施暴,如虎添翼,祸害极广。有德的人,刚正严谨,大家对他尊敬却不容易亲近。有才的人聪明可爱,容易亲近。一个与人疏远,一个与人亲近,选拔人的时候,很容易被有才的人所蒙蔽,而遗落有德之人。自古以来,乱国之臣,败家之子,才有余而德不足,大多祸国殃民,自己也身败名裂。

司马光认为用人首选圣人、君子,也就是德才兼备或者德高于才者,实在找不到这样的人,他宁可使用无德无才的人。因为历史上祸国殃民为害惨烈的都是狡猾有才的小人,教训太深刻了,所以,如果把国家或者家族比作一条船的话,他宁可船不动,也不要把船搞沉,大家都没有生路。

然而,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充斥蠢才,显然也是不行的。怎么办呢?

西方政治学的一个基石,就是建立在人性恶的理论上,首先怀疑每一个掌权的人都有可能以权谋私作恶,因此,就要从各个角度思考如何堵住作恶的途径,从而出现关于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对权力的种种制约,目的就是让掌权者难以作恶。中国儒家的政治理论则建立在人性善的理论上,希望通过选拔好人以及官员自律来使得权力不被滥用,对于权力的刚性制约远远不足,所以每个王朝无不被大批的贪官污吏蛀空搞垮。看来,寄希望于人的自觉与自律,或者偏激地任用无能者,不如在制度设计上多下功夫,通过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来保证其良性运作。

原文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而猖狂。(〔明〕洪应明《菜根谭》)

今译

德是才的主人,才是德的奴仆。有才而无德,就像是家庭没有主人,奴仆管事,怎不妖魔乱舞而猖狂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