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磨砺逆商,挫折利于女孩成长

磨砺逆商,挫折利于女孩成长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培养孩子赢不骄傲、输不气馁的绅士风度真的很有必要。有一次,女儿输了,脸色大变,大发一通脾气,大哭大闹。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女儿,让孩子每次在三局中都会输掉一局或两局。“输”并不是丢人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念念不忘。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孩子的心理成熟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使孩子在输赢面前能坦然面对。孩子输了之后,适度的安慰是必要的,此时父母应对孩子失落的心情表示理解。

第6章 磨砺逆商,挫折利于女孩成长

“输得起”的女孩是教出来的

在与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她们大多经受不住生活中的起伏。例如,每当自己取得成绩或遭遇失败时,她们对自己的认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取得成绩时,她们会认为自己是天才,无所不能;但遭遇失败时,她们又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孩子对成败的认识,直接关系到她们的心理成熟度。为了让孩子坚强地面对未来,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如果需要,也可以给孩子人为设置一些障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不要担心挫折,应该担心的是,怕挫折而不敢让孩子做任何事情。”

我经常看到孩子输了以后神情沮丧,有的还会一蹶不振。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渴望成功的表现,也是好胜心强的体现。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小挫折,有输不起的心理的孩子往往会情绪低落,心理痛苦。这严重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培养孩子赢不骄傲、输不气馁的绅士风度真的很有必要。

我们来看看这个家长是怎样做的。

周末晚上,爸爸和女儿下象棋下到深夜12点。

妈妈忙问:“这么晚,你让她了吗?”

“没有,我一点也没让。”爸爸笑着说。

“那她会不高兴吗?”

当妈妈听说宝贝没有不高兴,而且输了之后还要战斗到底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为什么她这么高兴呢?这还得从两年前说起。

那时候,爸爸和女儿下棋,目的是培养孩子对象棋的兴趣,因此总是让着宝贝。结果宝贝下赢了就高兴,下输了就生气,无法接受失败。

有一次,女儿输了,脸色大变,大发一通脾气,大哭大闹。爸爸说了她几句,她把棋盘都掀掉了,气得爸爸狠狠地教训了她一顿,说了一大串“胜败乃兵家常事,哪有只赢不输的”。但是女儿一点也听不进去,最后两人不欢而散。以后一提到下棋,女儿就回避。

在这之后,爸爸花了很多心思才找到了培养女儿“输得起”精神的方法。比如,爸爸会跟宝贝商量,下三局只要女儿能赢一局,爸爸就给她讲故事;能赢两局,爸爸就送给她一本故事书。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女儿,让孩子每次在三局中都会输掉一局或两局。渐渐地,宝贝明白了输赢的道理,也就看淡了输赢。

生活中,父母要警惕孩子“输不起”的心理,多和孩子讲一些勇敢接受失败、不断努力求胜的人的故事,让她知道输赢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输”并不是丢人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念念不忘。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孩子的心理成熟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使孩子在输赢面前能坦然面对。

孩子输了之后,适度的安慰是必要的,此时父母应对孩子失落的心情表示理解。等孩子情绪稍稍缓和下来后,再主动邀孩子玩同样的游戏,并且故意输掉,然后表现出霸道、生气的样子,让孩子体会别人的心情,是孩子明白输了之后乱发脾气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再告诉孩子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相信孩子会容易接受的。

如果孩子输了发脾气,父母应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告诉孩子:“你想赢,别人也一样想赢,如果别的小朋友输了,不甘心,吵着说不算,或是阻止你赢,那你会不会生气,还会和她玩吗?”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便于孩子反省自己,发现自己错在哪里了。

父母运用将心比心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就比较容易反省自己,继而拓展各方面的能力。其实,每个人都是在和同伴大大小小的冲突中慢慢累积经验,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会能力的。

我们要这样告诉孩子:“这次输不代表每次都会输,只要尽力参与,总会有办法成功的。”让孩子正视失败,才能让她在失败和挫折中坚强起来,不至于被失败和挫折打倒。

“我失败了三次”不可怕,可怕的是“我是失败者”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挫折和失败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如果孩子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在学习生活中一旦遭遇一点挫折就可能会一撅不振,将自己划归到失败者的行列,这样错误的认知无疑是非常有害的。

就像我在教学过程中接触过的一个学生:

升入中学后,谢小娜学习比上小学时更努力了,可学习却总也不见成效。几次考试过后,她的成绩都不太理想。接下来的日子里,谢小娜学什么都没了兴致,整天垂头丧气的,还总是嚷嚷着,反正自己就是个失败者,怎么努力也学不好了。任老师和家长怎么开导,她就是不愿意再学下去,没多久,她就辍了学。

因为一两次失败,就给自己打上失败者的烙印,这是非常不明智的。“我失败了三次”和“我是个失败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失败并不可怕,没有失败之前心理却先失败了才是最可怕的。一个人只要心里不屈服,她就没有真正失败。如果你在失败时,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表现得像一个胜利者,信心十足,充满干劲,那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失败虽然是痛苦的、无情的,但也是成功者重要的必修课,是考验和锻炼一个人的课堂和机会。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这种心理准备,这样,当挫折出现的时候,就不至于被它轻易击倒。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学生阶段,有几次考试不理想、学习不如意都是正常现象,没什么大不了。

一个坚强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家长要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

成功与失败的差距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一下,胜利便在眼前。但是,许多人正是因为在前面的博斗中已经筋疲力尽,在最后的关头,即使遇到一个微小的困难或障碍都可能放弃,最终功亏一篑。

父母应该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坚强地朝自己的目标走下去。

第一,不要把孩子当成弱者。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把大女儿带到战争前线救护伤员,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1918年,她又要两个女儿留在正遭到德军炮击的巴黎,并告诉孩子,在轰炸的时候不要躲到地窖里去发抖。这种把孩子当成强者的态度使她的孩子们成为了坚强的人。

想让孩子坚强,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弱者来看待。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站立,她的双腿才会强壮,她的意志才会坚定。

第二,让孩子学会自己生活。

有的家长认为在生活方面多替孩子服务,让孩子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会有好处。其实不然,生活上的依赖会干扰、阻碍学习上自强精神的形成,也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长必须改变对孩子包办代替的态度,多给孩子自主机会。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家长就不要越俎代庖。家长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的,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要考虑该不该干。

第三,培养孩子的信心。

培养孩子的信心,使孩子了解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就更需要时间来体验挫折,享受成功,进而认识自己。家长应当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给她一定的空间,让她大胆尝试,并允许她在尝试中犯错误来获得经验。

家长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的时候要注意,把焦点放在尝试的过程和孩子付出的努力上,不要过分强求完美的结果。父母要表扬孩子,让她有机会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就不会轻易放弃了。

第四,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失败。

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教她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抓住问题的关键。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不少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和无法控制的情况。因此,家长除了教孩子正确分析和理解造成失败的原因及大胆尝试不怕失败以外,也要帮孩子做应付困境的心理准备。比如,孩子大一些以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看看其中是否也包含了一些有益的因素,让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件事。

乐观的女孩从失败中寻找成功

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家长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应像一个慈祥而又有经验的顾问一样,启发孩子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犯了错误,应该如何改正。这样,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己改正错误,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史蒂芬·葛莱恩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医学领域有过十分重要的发现和成就。有个记者曾经采访过他,为什么他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

他向记者谈起了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趁着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自己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他没有抓住。牛奶瓶子掉在了地上,摔得粉碎,牛奶溅得满地都是——看上去真像是一片牛奶的海洋!

他的母亲闻声跑到厨房里来。面对一片狼藉,母亲相当沉着冷静,丝毫没有怒发冲冠的样子,更没有狠狠地教训或惩罚他,而是故作惊讶地说:

“哇!葛莱恩!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哎,反正损失已经造成了,那么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以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听母亲这么一说,他真是高兴极了,立即将他的大头鞋踩在牛奶中。几分钟后,母亲对他说道:“葛莱思,你要知道,今后,无论什么时候,当你制造了像今天这样又脏又乱的场面时,你都必须要把它打扫干净,并且要把每件东西按原样放好。懂了吗?”

他抬起头看着母亲,眨巴眨巴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啊,亲爱的,那么下面你想和我一起把它打扫干净吗?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或者是拖把来打扫。你想用哪一种呢?”

他选择了海绵。很快,他们就一起将那满地的牛奶打扫干净了。

然后,他的母亲又对他说:“葛莱恩,刚才,你所做的如何有效地用你的两只小手去拿大牛奶瓶子的试验已经失败了。那么,你还想不想学会如何用你的小手拿大牛奶瓶呢?”

看着他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眼神,他母亲继续说:“那好,走,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拿起来,而不让它掉下去?”

在母亲的耐心指导下,小葛莱思很快就学会了,他发现只要用双手抓住瓶子顶部、靠近瓶嘴边缘的地方,瓶子就不会从他的手中滑掉。他真是高兴极了。

说完上面的故事,这位著名的科学家继续说:“从那时起,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错误,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责备孩子要掌握哪些技巧呢?

父母可以用暗示来教育孩子。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心平气和,借用别的东西来启发孩子,能使孩子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还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情,就会担心父母责骂,如果正应了孩子所想的,她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过错反而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以沉默的态度对待,孩子会感到紧张、“不自在”起来,进而能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孩子惹了麻烦,怕被父母责骂的时候,往往会把责任推到她人身上,以此来逃避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孩子强辩“都是别人的错,跟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时,回她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要怎么解释!”孩子会思考,如果自己是对方时该说些什么。这样一来,大部分孩子都会发现自己也有责任,而且会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推到对方身上的错误。

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责备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很容易使孩子听你所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热处理”效果好。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对于她们仿佛过了好些天,加上贪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责备孩子要趁热打铁,立刻纠正,不能拖拉,超时间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了。

目光要放长远,不能被暂时的挫折打败

王苗苗自立能力很强,学习也很主动,从来不需要父母盯着。王苗苗担任班级里的班长,以前成绩一直都很不错,但是最近不知道哪儿出了点问题,几次小考成绩不是太理想。王苗苗非常焦急。情绪低落,甚至想要辞去班长这一职务。爸爸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觉得王苗苗抗挫折能力太差,性格不稳定,于是和王苗苗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

王苗苗告诉爸爸,只要是老师要求的任务她必须做到,做不到她就会非常着急,如果表现不好,她就会非常失落,没有自信,觉得自己不适合做班长。

爸爸听了,对王苗苗说:“那你每次着急、情绪低落是不是也没有解决问题呢?遇到问题,着急不是办法,失落更不是办法,关键是你要学会去分析问题,发现错误在哪儿,争取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失败和挫折在生活中是很正常的事,没有失败,哪儿来的成功?大家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只有快乐从容地积极应对的人才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人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听了爸爸的话,王苗苗茅塞顿开,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闷闷不乐了。她现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快乐,努力学习,努力做到最好,即使考试没有考好,也会以积极的态度寻找问题,发现问题。

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能够遇到这样一些学生:她们或者成绩不错,或者比较聪明,但有一样,平时学习顺风顺水还好,一旦遇到一点儿挫折,就好像天要塌下来一样,从此一蹶不振。就像我曾接触过的一个女孩:

整个小学期间,这个孩子不但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还在班里担任班干部,而且几乎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但在小升初时,她却在考试中出现了失误,没能考上最好的中学。虽然她的父母并没有给她太大的压力,但她却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整天唉声叹气,好像到了世界末日,陷在失败的阴影里无法自拔,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

如何提升自己的耐挫能力,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呢?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目光短浅。

一位复读一年最终升入北京大学的学生这样说起自己的经历:

“高考对于每个考生来讲都是一件异乎寻常的大事,它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抉择,也是人生的另一起点。但是,这个起点,我却经历了两次。面对沉重的‘黑色七月’,我能从从容容地走过两次,也许正是心中那份不变的梦想和不灭的信念在鼓励我不停地追求。”

优秀者与平庸者的差异在哪里?很多时候就表现在看问题的角度上。遇到困难了,优秀者看到的是高远的目标和美好的未来,平庸者看到的则是眼前的失意和挫败。于是优秀者选择了坚持,而平庸者选择了放弃。

因此,当你在学习中也遇到了困难或者挫折时,不妨将目光放长远一些,多想一想自己的目标与未来,不要拘泥于一时的成败得失,或许你也就能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一次考试失意了,想一想自己收获了什么,下一次是不是就能避免犯相似的错误?自己积累的经验又多了一些,是不是离自己的梦想就更近了一步?

当你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当下,而是放眼更为高远的未来时,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也就不是困难的事情了。

让女孩学会承担犯错误的后果,为自己的过失埋单

在失败面前有两条路:后退或前进。失败后,有些人怨天尤人,埋怨没有好的环境;有些人放弃了原来的想法和尝试,认为自己是异想天开;有些人则重复尝试,坚信“铁棒磨成针”。不同的应对模式决定了创造力是发展还是消亡。这三种做法都是不合适的,一遇挫折就放弃是不对的,但一味地坚持也有可能钻牛角尖。

有个孩子非常热爱足球。有一次在跟别的学校比赛时,裁判误判了她,说她故意撞人,罚她一张黄牌。结果孩子很不服气,和裁判吵了起来。尽管后来比赛得以延续,但这个孩子在后面却发挥得很不好,踢得一塌糊涂,结果这场比赛输了。比赛结束后,其他人都走了,这个孩子留在场里不肯离开,她的父母一句话也不说,站在场外默默地等待,孩子在足球场里一次又一次狠狠地射门,直到射了101次,然后孩子什么也没说,和父母一起回家了。

上面故事中的父母很理性。除了等待,他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安慰孩子,因为最终孩子要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情绪。其实孩子失败后,最大的问题是胆怯和过多的自我批评。

因为失败,孩子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像想象的那样能干,有点不敢再冒险了;失败的过程中可能有许多“如果……可能不会失败”。孩子会因此不断找理由责备自己,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当孩子面临失败时,给孩子一段心理的缓冲期和独立时间是必需的。父母不必急于介入,有些情绪过去了就消解了,不一定要很正式地处理。孩子会接受不愿接受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变得坚强、宽容。如果遇到孩子无法自拔时,父母可以稍稍点拨一下。

帮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也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原因就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而且,只有找到失败的原因,孩子才有再取胜的可能。

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或者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是经验不够,也可能是努力程度不够,环境的条件不成熟等。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分清哪些失败是自己的原因,哪些是外在的原因;哪些失败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协助孩子一块儿分析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和可能。

找到失败的原因,如果是可以改变的,父母就要鼓励孩子找到至少两种相应的改变措施,然后试着去做,并检验效果。例如,孩子由于粗心大意把本来会做的题做错了,感到很难过,同时还感到不服气。而且会因此难以原谅自己:我考得不好,不是因为我学得不好,而是我不够细心。父母可不能与孩子同样有这种想法,因为粗心大意也是一个很不好的毛病,它反映出孩子比较浮躁,缺乏耐心,学习不够扎实。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帮助她找到适合她的改进措施。

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人会不犯错误。犯错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勇于承认错误,想办法进行补救,犯错反而是一件好事,可以说是一种成长的代价。孩子由于缺乏是非价值观,对于世界上的一切懵懵懂懂,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分析她们的过错,使她们健康成长每一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大人都不可避免,更不用提孩子了。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要给孩子多一点的宽容和耐心,少一点严厉和打骂。打骂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恐惧,更加不敢告诉家长事实的真相。相信孩子,给孩子一次自省和补救的机会,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要比打骂有用得多。作为家长,不妨放下你的威严,放下你手中的棍棒,耐心一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认识到自己犯的错误。

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也要讲究一个时间问题。孩子无法将注意力长时间地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没有适当采取一定措施,那么可能错过了最佳时机,往后的教育也就起不到什么效果;错误还没有发生时,家长往往只是给孩子打预防针,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只有经历过了,才能深刻地认识错误。因此,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不要操之过急。要不温不火,让孩子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错误。

面对困难,女孩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

笑笑和曼曼是北京某所小学的学生,是一对很好的朋友,父母也都是同事,关系特别要好。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笑笑一家和曼曼一家约好骑自行车去郊外。

笑笑一大早就开始准备郊游需要的东西。从吃的到用的,只要她能想到的,就会先找出来放在一边,等会儿让妈妈检查一遍。而曼曼则是睡到出发的前十分钟,在妈妈的督促下,不情愿地起床。

由于前天刚刚下过雨,路上有些泥泞。两家人骑着自行车,笑笑不小心陷入泥地里,笑笑看看父母,父母只是简单说了一句:“自己想办法骑过去。”说完自己先骑走了。笑笑实在是骑不动了,只好从自行车上下来,踮着脚尖,慢慢地推过去。当笑笑满头大汗地赶上父母的时候,父母向笑笑伸出了大拇指。

曼曼不小心也陷入了泥泞中,还没有等到曼曼呼喊,她的爸爸一看在泥泞中左右摇晃的曼曼,立刻扔下车子,一手把曼曼扛在肩上,另一只手推着自行车。曼曼在泥泞面前不费吹灰之力就渡过了难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笑笑变得很独立,不怕困难,而曼曼却总像个娇贵的小公主,动不动就叫父母来帮自己解决这个解决那个,弄得父母身心疲惫。

想让孩子坚强,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弱者来看待。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站立,她的双腿才会强壮,她的意志才会坚定。

有的家长认为在生活方面多替孩子服务,让孩子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会有好处。其实不然,生活上的依赖会干扰、阻碍学习上自强精神的形成,也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母应该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坚强的个性,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坚强地朝自己的目标走下去。

家长必须改变对孩子包办代替的态度,多给孩子自主机会。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家长就不要越俎代庖。家长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的,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要考虑该不该干。

家长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的时候要注意,把焦点放在尝试的过程和孩子付出的努力上,不要过分强求一个完美的结果。父母要经常表扬孩子,让她有机会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就不会一蹶不振,轻易放弃了。

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教她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抓住问题的关键。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不少自己力不能及的事和无法控制的情况。因此,家长除了教孩子正确分析和理解造成失败的原因并大胆尝试不怕失败以外,也要帮孩子做好应付困境的心理准备。

为了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前进,孩子就会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孩子也会更加积极地去奋斗,去努力。现实生活中,孩子往往经历不到什么挫折,此时,父母可以给孩子设置一定的障碍。

“设置障碍”可以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效应,如果运用得不好,反而会刺伤孩子,抑制孩子的积极行为。因此,父母应该慎重选择这种方法。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采用这种方法,必须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受挫经验的多少,加以严格的区别。年龄越小的孩子,设置的障碍需要就越小,障碍发生的频率应该越低。受挫折越多的孩子,设置障碍的需要就越少,甚至不能设置障碍。

设置障碍要和鼓励和表扬结合起来。当孩子排除了障碍,战胜了挫折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予赞扬,强化孩子的这种积极行为。

对于那些“一帆风顺”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经常受到赞扬,所以要给她增加一些挫折。对那些受到挫折比较多的孩子,性格过于内向脆弱的孩子,是不宜采用这种方法的。

孩子遇到障碍,受到挫折是难免的,有时可能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父母应该有这种思想准备。对一般的不良反应,父母可以不去理会。但是如果孩子情绪反应过度,父母要进行必要的心理上的支持。

该放手时要放手,给温室花朵一个挫折历练的机会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每一个孩子难免都会跌倒,只要每一次跌倒后都能自己爬起来,就会站得更稳,走得更好。父母要懂得对孩子放手,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才能学会坚强,才能明白责任意味着什么。如果看到孩子遇到一丁点的困难,就介入其中,把孩子给解救出来,充当孩子的保护神,那么这样的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失去了一次次成长的机会。

人的本领都是在挫折中、在困境中练就的。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只有经过挫折洗礼的孩子,才能变得睿智,变得成熟,变得完美。因此,家长应当引导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地面对挫折和痛苦。同时,家长更应当关注孩子克服挫折的过程,关注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怎样克服困难,引导孩子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时刻做好应对挫折、困难的思想准备。

挫折就像人的影子,只要有生命就会有挫折。挫折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并且成为孩子人生的一部分。倘若从小不让孩子经历一些挫折,那么她们长大后就不知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家长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勇敢面对挫折,最终克服挫折。

有这样一则新闻:

某学生考取了国内某知名大学。可是入学后,她不会洗衣服,不敢去食堂吃饭,更无法适应没有父母照顾的集体生活,无法在宿舍入眠。入学不久,便打电话把母亲叫来学校照顾她的起居生活。

我们想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也这样没有自立能力?爱孩子的父母应该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引导孩子学习、掌握独立自主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要牢记,对于孩子可以完成的事情,坚决不代劳。

快乐的女孩抗挫折能力更强

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而失败者遇到挫折时,常常以悲观的思绪解读事物,丧失斗志,不思进取。因此,每个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

孩子乐观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孩子的乐观首先来自于家庭和谐、幸福的气氛,来源于父母的乐观、自信、幽默、豁达,来源于父母能够切实地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并战胜她们面临的困难,父母要用自己的乐观精神感染孩子。这样,即使在她们以后的生活中碰到困难挫折,她也能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具备心理承受力,克服困难,实现既定的目标,因为父母已使她相信在困难和挫折后面,还存在许多美好的东西。一个有着童年的幸福与温馨回忆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才能更有信心。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正面性格呢?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塔尼可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家长不要对孩子控制过严。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可是“控制”过严却又会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副作用。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应该允许她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她在家长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她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她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玩等。

第二,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为孩子创造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例如,带孩子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让孩子多到同学家去玩等。另外,父母可多搞一些活动(如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利用废物制作小作品),通过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鼓励孩子多交朋友,特别是同龄朋友。本身就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更应多交一些性格开朗、乐观的同龄朋友。

第三,教会孩子与他人融洽相处。

与他人融洽相处有助于培养快乐的性格,因为与他人融洽相处者,心中的世界更光明、更美好。但要与他人融洽相处也并不容易。家长可以带领孩子接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职业和社会地位的人,让她们学会与不同的人融洽相处。当然,首先要学会跟父母和兄弟姐妹融洽相处,然后再学会跟亲戚朋友融洽相处。此外,家长自己应与他人相处融洽,做到热情待客,真诚待人,不势利,不卑下,不在背后议论她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第四,生活不宜过分优裕。

千万别以为源源不断地为孩子提供高档玩具、美味食品和名牌时装就会给她们带来幸福。实际上,物质生活的奢华反而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贪得无厌的心理,而对物质的追求永远不会满足,这就是为何贪婪者大多并不快乐的真正原因。相反,那些过着普通生活的孩子往往只要得到一件玩具,就会玩得十分快活。

第五,让孩子爱好广泛。

开朗乐观的孩子心中的快乐源自多个方面。一个孩子如果仅有一种爱好,就很难保持长久快乐。只爱看电视的孩子如果当晚没有合适的电视节目看,她就会郁郁寡欢。相反,如果孩子爱好广泛,当孩子看不成电视时却能读书、看报或做游戏,同样乐在其中。对只有一种擅长的孩子来说,鼓励孩子多几种爱好就更加必要,以免她们对某项爱好过分关注,而对其他活动兴趣索然。父母要鼓励孩子广泛地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升华思想,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

第六,为孩子创建快乐的家庭。

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研究表明,孩子在牙牙学语之前,就能感觉到周围的情绪和氛围,尽管当时她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可以想象,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的。

平时,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更多、更长久。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也只是暂时的,不具有普遍性,只要乐观对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第七,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人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再乐观的人也不可能“永远快乐”。但乐观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们能很快从失意中重新振奋起来,并把一时的沮丧丢在脑后。当父母的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着意培养她们应付困境乃至逆境的能力。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挤出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总是往消极的方面想。

第八,让孩子拥有自信。

一个自卑的孩子往往不可能开朗乐观,这就从反面证实拥有自信与快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对一个智力或能力都有限、充满自卑的孩子,家长务必多多发现其长处,并审时度势地多表扬和鼓励。来自家长和亲友的肯定有助于孩子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即便女孩“不才”,也要给她们无偿的爱

有的家长喜欢拿别人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以学习成绩来评判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这对孩子不但没有帮助,还可能让她们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远。

我们不要以成绩来评判孩子,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们都应该接纳孩子的不优秀。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跟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近。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孩子犯罪就是因为在家受到父母的歧视,从而产生了挫败感。在得不到赏识的环境里,孩子无奈下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自暴自弃。其实,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父母对她们前途的否定,都会对她们造成极大的打击。特别是叛逆期的孩子,父母的否定可能会导致她们离家出走,走上不健康的路。

很多人眼里的“问题少年”,其实不一定是个坏孩子。老师们发现,那些所谓的不争气的孩子,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积极的期望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动力,父母切不可处处“否定”孩子。要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不管孩子优秀与否,都接受她,帮助她走上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处处为难她。

有一个女孩成天一言不发,看上去酷酷的,可经过老师与她的接触,发现她内心世界特别温驯、细腻。她在一篇作文中写道:

人们总说少年没烦恼,可他们不知道,我的烦恼却很多。只是我并不把烦恼说出来罢了。

这次考试成绩十分不理想,我很难过,怕亲戚朋友们笑话,更怕父母当着亲友的面说我,让我下不来台。可怕什么就偏偏来什么,放学一回家他们就看我的成绩单,看完后妈妈就唠叨个不停,我努力克制着自己,忍受着无情的责备,而爸爸在一边火上浇油。他们俩对付我一个,真使我有口难辩。说实话,我也付出了,每天我都在认真地学,可是……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我的心已经不止一次地被你们伤害。面对这些,我一滴眼泪都没有掉过,一点苦都没有向你们倾诉过,我怕你们伤心。我这么体谅你们,你们难道就不能维护一下我的自尊心吗?每次我的成绩理想时,你们就说:“这有什么,成绩还是太低了……”成绩不好时更是一顿批评。我不止一次地想:难道上了这么多年的学,我就没有成功过一次吗?我什么时候能听到你们说:“嗯,还可以,别骄傲,下次再拿好成绩!”或者“别灰心,加油干,咱们追上去!”

爸爸妈妈,我已经长大,给我一点自尊和自信吧!

小时候你们对我倍加爱护和体贴,让我感到生活是那么的充实,又是那么的愉快。可长大后,你们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不理解我,还时常用一些刺耳的话刺伤我,常常使我觉得无地自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记得一次数学考试,因为那时姥姥刚刚去世不久,妈妈心里万分难过。可我偏偏又没考好,回到家后,我胆怯地从书包里慢慢地拿出卷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妈妈看了后竟然大怒:“75分,怎么考得这么差?真是不争气!”您大喊着,我被你吓哭了。可是您却说:“还有脸哭呢!”我刚想向您认错,您就对我说:“去,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这句话,使我深感痛心,我想这不过是一次小小的考试,难道我真的就那么无可救药了吗?我心里乱得一团糟,觉得什么都无法挽回。忽然之间,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废人,再也没有变好的机会了。我只得走出里屋,无力地推开自己的房门,静静地坐在那里。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也正因为这样,我的家庭变了,变成了一个经常吵架的家庭。

亲爱的爸爸妈妈啊,你们对我的了解还太少太少,我不希望在一个总是被批评、责备、否定的环境中生活。我想快乐成长,我希望家庭能像以前那样温馨。

很多父母都希望高投入能有高产出。可是,许多父母遗憾地发现,自己是高投入低产出,甚至产出了相反的东西,于是,父母便恼怒起来。父母的恼怒又往往先用语言发泄,一恼怒就什么都说,越说越狠,让孩子无法接受。

也许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些对孩子否定性的言论,效果是非常糟糕的。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严重伤害,甚至攻击性行为增多,与父母冲突频繁发生,从而使父母陷入更大的烦恼之中。

经常有家长说——“你真是个废物!”“你将来还会成个什么有用的人?鬼都不信!”“你还想有什么作为,做梦!”“你将来等着扫大街吧!”

虽然是父母一时的气话,但却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弱,父母的气话会毁掉孩子对自己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一个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自以为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她还能好好读书吗?读了书干什么呢?

胜不骄,败不馁,正确对待考试成绩

考试的目的是查漏补缺。父母应该懂得要对孩子的考试成绩给予积极的响应,尤其是在孩子考得不好的时候,更要帮助孩子找出不足的地方,这样才有助于孩子改正错误,提高成绩。有父母的支持做后盾,孩子学习的动力才会越来越足。

现在,父母体罚孩子的情况越来越少发生了。但是,一些诸如讽刺、挖苦、谩骂的语言暴力却增多了。尤其在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父母总是习惯性地对孩子进行一番“耳提面命”,想以此来激励孩子下次取得好成绩。但是,这样的语言起到的效果甚微。我们设身处地地想,孩子考不好,自己的心里就已经很难受了,父母的讽刺挖苦很可能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遭受到严重的打击。

那么,怎样做才有效呢?“胜不骄,败不馁”,这才是健康的考试心态。

有了健康的心态,下一步就要认真分析考试结果,分析得正确与否,关系重大。

分析之前,假定这次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这样能够使分析错了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

第一步,想一想,这次考试自己满意不满意,对什么满意,又对哪些方面不满意。再想想,这次考试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例如:第一次考试、没有复习的考试……如果有这种特殊情况,那么这里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考得不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努力,我就不信下回我考不好的!

考得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一时侥幸,还得努力,看下次才是印证我的实力的时候!

如果一切正常就进行下一步。

第二步,自己是不是偏科了。这时就要开始对弱项多加练习。

第三步,自己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丢分。智力因素就要调整自己的方法,非智力因素就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第四步,作下一步学习的计划。

第五步,认真修改自己的分析。

最后,看看自己在年级里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不要太在意,不过大幅度的下降需要一些非常手段。

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以便查缺补漏,帮助孩子进步。所以对孩子来说,善于总结与归纳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本领,也决定着孩子能不能进步。父母一定要给予重视,帮助孩子养成考试后总结的习惯。

让孩子学会考试后进行总结,可以帮助孩子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并加以修补。孩子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就可以加深对薄弱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同时也可以从中得出许多非常有用的结论或者是更好的解决方法。

孩子考不好时,通常有三种表现:第一种,从此一蹶不振,成为让失败一次性击垮的懦夫;第二种,并不知反省自己,总结教训,只凭一腔热血,勇往直前,往往事倍功半,即便能取得一点进步,也只是昙花一现;第三种,能够从自己的失误中找到原因,积极思考对策,保证自己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第三种表现会让孩子变得坚强而有斗志,也是最能让孩子走近成功的方式。

作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做错?有没有可能不犯错?怎样才能不再犯错?让孩子想清楚犯错的真正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当然,孩子经常会有惰性,认为试题做完了,错误改过来了,就是完成任务了,不需要再想其他的,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每次考试以后,父母都应该督促孩子用一点时间来回想一下考试的过程,看看有没有达到预定的成绩。如果达到了,总结经验,看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争取更大成功。如果发现这次考得不好,那就更需要总结教训,让自己知道错在哪里,该吸取哪些的教训。不断在考试后总结,会在短期内提高孩子的学习水平。

不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不可否认,做父母的,没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相比,虽然出于好意,想让自己的孩子能以他人为榜样,但是,说得多了,孩子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使得她认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丧失了自信心。对父母表扬过的同学会产生忌妒非常地憎恨,无形中,孩子的心灵扭曲了。如果这样,后果是很严重的。

“她们整天拿我和我们小区的同班同学比较,总是和我说,‘你看人家怎么怎么,你又怎么怎么’;‘为什么同一个班,你这次考得没人家好’之类的‘质问’,让我感到非常厌烦,感觉我什么都不如她,一点儿自信都没有,对学习就更没什么兴趣了。”一个孩子这样对我说。

许多父母都有这么一个习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人家优秀,或者没人家努力,不知不觉地会用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

田丽和赵晓梅是邻居,经常在一起玩。期末考试刚过,田丽又跑到赵晓梅家玩去了。没想到田丽刚一进门,赵晓梅的妈妈就问起考试成绩来,田丽告诉赵晓梅的妈妈,挺好的,各科成绩都是95分以上。“你学习总是那么好。”赵晓梅的妈妈很温和地表扬了田丽。这时,赵晓梅早已在楼梯上听到了下面的对话,踌躇着不愿出来。还在想着怎么办的时候,听到妈妈叫她:“赵晓梅,期末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

赵晓梅不得不来到客厅,胆怯地告诉妈妈:“在我房间里。”

看着她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是坏成绩?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成绩单拿来了,没有一科上90分。“你真让我感到羞愧,赵晓梅。”妈妈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是这么糟?你为什么不能像田丽一样,你看看人家的成绩!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她差?你就是不爱学习!天天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真是气死我了!”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田丽面前受训了,赵晓梅还是感到下不了台,羞愤不已。

从此,赵晓梅就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情绪总是不高,她多么需要得到父母的鼓励。但她从小就感到来自田丽的压力,觉得自己无法比得过她,成绩更是大幅度下滑。任凭父母、老师怎么教育,就是不爱学习,后来仅仅上完初中,便辍学在家了。

经常被父母与别人做比较的孩子,通常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如不开心、无安全感、愤怒和嫉妒等。由于受情绪困扰,她的学习可能会越来越不好。孩子觉得得不到父母注意,父母不爱自己,就是看自己不顺眼。还可能做一些出格的事件来吸引父母,而这些事情往往是父母不愿意看到的。于是父母更认为孩子顽劣不值得疼爱,从而更加拿别的孩子比较,造成恶性循环。

对待考试失利,父母的平常心更重要

当女孩考砸了,遭到父母劈头盖脸地训斥:“怎么回事?你怎么又不及格?隔壁家童童怎么考得比你好?还说想去游乐园,考试都不及格,取消!”

让我们来看看明智的父母是怎么做的:

女孩考砸了,回到家后,她就进了自己的房间。晚饭后,爸爸妈妈什么也没说。女孩实在坐不住了,她心想:难道是爸爸妈妈没有发现我的成绩单?于是,她悄悄地来到客厅,发现在她的成绩单旁边,爸爸妈妈给她留了一张便条。

宝贝:爸爸妈妈知道这次没有考好,但是你不要难过,也不必紧张,爸爸妈妈不会骂你。因为爸爸妈妈相信你肯定不会放弃努力的,所以,在下次考试时,我们不要求你考得多么好的成绩,只要下次比这次的成绩前进一点点,我们就会很满意。

落款是:永远都支持你的爸爸妈妈。

读了爸爸妈妈的便条之后,这个女孩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我是轻易不流泪的,但我被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尊重感动得流泪了。在带着成绩单进家门的那一刻,我都做好了与父母吵架的准备。但现在我知道了,是没有必要的,我的父母是天底下最好的父母!

考试过后,纠结于考试分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关键是要找出自己未能考好的原因在哪里,下一次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从教多年,我将大家考试失利的原因归纳了这样三点。

考试心态不好,过分紧张。

通俗一点儿讲,也就是怯场。怯场一般是由于过分紧张所致,在紧张的状态下,人的大脑皮层中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使记忆中枢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具体表现是回忆不起熟悉的知识。严重的怯场还可能导致行为失调或晕场。如果是由于怯场导致考试发挥失常,可以采用这样几个摆脱焦虑、解除记忆中枢被抑制的方法:

语言调节法。在怯场情绪刚出现时,可以通过简单、具体,带有肯定性的言语调节自己,比如“我有信心!”“我准备得已经很充足了,一定能考好!”在暗示自己的同时,不妨联想自己成功时的情境,以激励自己的考试信心。

转移注意法。如果在考试中遇到较难或没有见过的问题或题型时,应先采取主动的注意迁移,减少焦虑,回避一时解答不了或暂时回忆不起来的问题,当其他问题解决完后再回过头来研究。这种做法可以使优势兴奋中心得以转移,从而使抑制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呼吸调节法。当自我感觉十分紧张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深呼吸,注意放松,在头脑中对自己说“放松”,连续做几次,直到感觉镇定为止。

平时不够努力,知识掌握不牢。

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能够遇到这样一类学生,学习并不努力,只是将希望寄托在考前的几天突击,结果因为她们平时知识掌握得不牢,成绩总是不理想。

如果是因为这种情况导致了考试的失利,那么,你就需要在平时多用些功,将知识学扎实,以防自己进了考场因为准备不足而惨遭失败。

答题技巧有不足。

有些同学并非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而是因为不了解一些答题技巧,或者是计算不够精确,或者是速度不够快,或者是理解上有偏差,又或者是思维不够严密……结果也就导致了考试成绩不理想。找出自己失误的原因,再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就能较好地弥补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关于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问题,我们在前一小节中已经做了详尽的说明。如果你的答题技巧存在不足,不妨参照我们前面所述,在课下做题的时候多加练习。将这些技巧运用纯熟,想要取得高分也就并非难事了。

成绩只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是一阶段学习的结果,没有重大的意义。父母在对孩子评价时,除了成绩,还有很多。比如她是否有个阳光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她是否有很强的生存和自理能力,她是否有很强的阅读能力等,或许她乐于助人,那她也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手帮别人一把,比会做几道题更值得夸奖;或许她很爱劳动,做事情有板有眼,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得井井有条,这比能死记硬背对以后的生活更有帮助;或许她孝敬父母,拳拳孝心在懵懂之时已有彰显……父母培养的应该不是一部只会做题目的考试机器,而是一个拥有较高素质的人。

紧张与成绩成反比,适时消除紧张

“我怎么又紧张了?别紧张!”

“紧张就紧张吧,一会儿就好了。”

“睡不着怎么办呢?睡,快点睡着,明天还要早起考试呢!”

“睡不着,没关系,放松,再放松,慢慢会睡着的。”

这是好多人面临考试时表现出来的紧张心理,在大考之前紧张心理更为严重。

紧张心理不是天生就有,这是后天形成的。形成紧张心理的原因大致有四种。

对考试期望过大,怕达不到目标而辜负父母的期望,影响自己的前途;对自己信心不足,缺乏一种必胜的信念;自尊心过强,担心一旦考得不好会受到别人嘲笑;对考试准备不足,还存在知识上的缺陷和漏洞。

由于这些原因,有人就会在考试时产生紧张心理,其表现为心跳加快,身体不适;思维出现障碍,有些平时熟记了的知识一下子想不起来,甚至脑子里一片空白;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头晕、出汗、昏厥等症状,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考试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对自己学习效果的检验。考试成绩常常成为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而优秀又和很多奖励联系在一起。所以,面对考试,考生们都会紧张。适当的紧张感会形成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增强孩子的兴奋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很多孩子在考试前都有紧张的情绪,只要控制好度,每次考试成绩都很优秀。所以,孩子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是有必要的,也是正常的。但当紧张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给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孩子考试失利。

好学生面对考试,也不例外,她们也会紧张,所不同的是,好学生能针对原因,减弱甚至消除紧张心理状态,做到考试时心静如水,即使偶尔有些许紧张,也似微风吹过水面而起的涟漪,片刻又会重归于平静。

但达到这种境界,好学生是要经过一些训练才能奏效的。

首先,考试前考生要正视自己,对自己的能量有个正确的估计,不要期望过高。

自己只能达到90分,就不去奢望100分,只要努力了,就没有遗憾了,家长不会责怪,别人也不会讥讽。自己心安理得,当然就不会紧张了。

然后,要消除紧张就要树立信心。

如果一开始你就想到这事成功不了,失去了信心,就不会去奋斗、去争取了,那就必败无疑。信心足了,精神抖擞,前面的胜利在向你招手,你就能进入最佳状态,发挥出最好水平,自然就消除了紧张心理。

避免紧张的最好方法是留出一定的时间去做做运动、搞搞文体活动、与别人讨论你的复习情况,总的来说生活要有规律。如果你不去进行任何社会交往,试图整天埋头学习,也从不参加下午的体育活动,从不与兴趣相投的伙伴一起玩,就很难从学习和难题中解脱,很难使头脑得到平衡。

女孩有了进步父母不能无动于衷

上初二的王莹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的后几名徘徊。尽管她一直想提高自己的成绩,但由于基础太差,她的努力丝毫没有成效。她对自己是彻底失望了,从此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

王莹的爸爸是某公司的老总,他看到女儿萎靡不振的样子,便决定与女儿深谈一次。一天,爸爸下班回来,看到女儿情绪还好,就与女儿聊起天来。

“今天有好多大学生到爸爸的单位去面试,但他们的表现让爸爸很不满意。”爸爸平静地说。

“大学生你都不满意,你想找什么样的人才呀?”王莹的话中带着不满。

“其实爸爸的单位对职员的要求很简单,仅仅是勤奋、认真、踏实、真诚就可以,但那些大学生凭着一纸文凭,还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如何就要求这、要求那,他们走到哪里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王莹眉头紧锁,像是在沉思什么。

爸爸接着说:“其实,人生的路有很多条,但无论走哪条路,都必须认真、踏实地去走。就拿你来说吧,也许走学习这条路对你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你可以试着走其他路呀。例如,你可以在你最喜欢的音乐方面发展,将来即使你成不了音乐大师,但因为这条路你感兴趣,美好的机遇之门终究会为你打开的。”

看着女儿惊讶的表情,爸爸接着说:“当然,由于你懂音乐,将来我们还可以搞一个乐器行,以音乐艺术会朋友。整天与那些搞音乐的人来往,相信这样的生活一定也会有滋有味。”

听爸爸说完这些后,王莹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真的可以有这么多路可以走,王莹为这一重大发现而感到兴奋。

家长们都说,有了大学文凭,孩子进入社会就有了“敲门砖”。的确,有了这块“敲门砖”,孩子能够很快地被社会接受,但仅仅有一块“敲门砖”还是不够的。就像王莹的爸爸说的,如果这些大学生在工作单位表现得很浮躁、傲气十足,最终还是会被用人单位“炒鱿鱼”。

因此,当孩子因为学习成绩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家长不妨用一些“大学生被炒鱿鱼”的事例来教育她们,并借此机会培养她们一些优秀的品质,如踏实、谦虚等,以此来增强她们的自信。最主要的一点是,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成绩不好,她们还有很多路可以走,绝不能让她们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不让孩子失去信心的关键就是,帮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并引导她们去努力。

成功的孩子们的自信,往往来自于她们所受的家庭教育。

于艳,上了初中才学画画,一开始,她画的那些东西苹果不像苹果、西红柿不像西红柿,但她的妈妈告诉她,那叫创意。结果画到现在,这个孩子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

孟猛,上了初中后,她跟父母说将来想当记者,父母马上回应她:“你将来想去中央电视台,还是想进凤凰卫视?”现在的孟猛虽然没有当成记者,却成了某电视台的一位编辑。

父母用赏识、鼓励的家教方式来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朝着父母希望的方向努力。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就能够收获一份自信。

让女孩学会欣赏自己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有失误,会遭遇挫折和失败。我们不能仅凭这些事就断定孩子没有前途、没有志气,做父母的必须学会给她们以耐心的、正面的引导。一味地指责“没出息”,是一种负向的心理暗示,只能使孩子走向自暴自弃,走向真正的“没出息”。其实,孩提时调皮甚至顽劣,但长大后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家和大师者,不乏其人。

《半月谈》上刊登一篇文章,讲述了作家叶兆言与女儿之间的冲突。一方面,身为父亲的叶兆言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却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才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面对女儿的内心表白,他说:“小女曾说过,我这个当作家的父亲让她还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先教她学会了批评。这一点真让我汗颜。”

叶兆言面对女儿的“批评”感到汗颜,我们许多父母面对叶兆言这样的自责,是否也会有同感呢?从严要求孩子没有错,但一些父母却曲解了严格要求的本义。有些父母最爱用“没出息”这句话训斥孩子。孩子考试没得满分,是“没出息”;孩子写不好作文,是“没出息”;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是“没出息”;孩子上课说话,是“没出息”……在这些父母眼里,孩子们没出息的事实在是太多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经常使用带有惩罚性质的语言,会使她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或者产生对立情绪。孩子虽小,心中也有一杆秤,成人的每一句评语,都能让她那敏感的心灵快乐或者悲伤。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要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不比体罚小。体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伤害的则是孩子的心灵。受“心罚”的孩子被摧毁的往往是自尊心,被打击的是自信心,被扼杀的是智慧。在一个孩子面临重要的人生选择时,指导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女孩子的心,尤为敏感与脆弱,与其居高临下地严加管束,不如平等善意地以诚相待。所以,成功的父母在教会批评之前,先教会孩子欣赏自己,欣赏她人,欣赏人生。他们善于观察与揣摩子女的心态处境,当孩子沮丧时,会用热情的话予以鼓励;当孩子自卑时,不忘用她的“闪光点”燃起她的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这样,孩子的理想之花就会渐渐开放。

让我们记住叶兆言先生的话:“奉劝天下父母,多给孩子一点赞美,让她们从小就会欣赏世间的一切。对于父母,孩子无论成功与否,都要接受。能不能出人头地,是她自己的事,各人头上一方天,没必要强求孩子干什么。人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能把每一步都走踏实了,这就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