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德”一词不宜分训

“文德”一词不宜分训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德”一词见诸《论语》仅一次。汉代以来,“文德”的这一意义沿用极广。“文德”二字叠用,其意义,远较分用丰赡。此系“文德”一词之初义。“文”、“德”分途,各表一义。此例始开“文德”分用词义有别之先河。此之“文德”,指为文的道德。《论语·季氏》中“文德”一词,注家未究语源分而训之,非王念孙所斥之“望文生义”者乎?

“文德”一词不宜分训

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学教材分训“文德”一词:“文”训“文教(指礼乐)”,“德”训“德化(指仁义之政)”(高中教材第3册第315页)。查时下流行注本,注亦如是。王念孙《读书杂志》云:“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本指。”注者未注意到复合词“文德”“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这一特点,注、译就难免“穿凿而失其本指”了。

《汉语大词典》“文德”注:“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缩印本第4034页)杨伯峻先生译《季氏》篇“文德”作“仁义礼乐的政教”(《论语译注》第180页)。“文”不完全等同于“礼乐”,“德”也不完全等同于“德化”:上引文字显然未将“文德”一词分而释之。钱钟书先生曾明确指出:“‘文德’两字同义,叠成一词,指称一事,犹言‘文或德’,可简为‘文’以配‘武’或‘德’以配‘力’。”(《管锥编》第4册第1505页)钱先生审视先秦时习用语“文德”乃同义叠用“指称一事”,实得“文德”释义之真诠。

“文德”一词见诸《论语》仅一次。在记叙先秦历史的典籍中,该词则常见。《左传·襄六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又二十七年:“兵之役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晤文德。”此处之“文德”,指有别于军事征伐的“政治教化”(钱钟书语,同上,第1502页)。汉代以来,“文德”的这一意义沿用极广。《后汉书·马融传》:“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张衡《东京赋》:“文德既兴,武节是宣。”蔡邕《荐皇甫规表》:“论其武劳,则汉室之干城;课其文德,则皇家之心服。”袁翻《安置蠕蠕表》:“或修文德以来之,或兴干戈以伐之。”上举例句中,“文德”是与“武功”、“武节”、“武劳”、“干戈”等词语并列相形的对举之词。其内涵,指有别于军旅征伐的“政治教化”,其外延,则涵盖了“政治教化”的一切方面,举凡君臣尊卑贵贱之序,车舆宫室饮食之制,婚丧嫁娶祭祀之礼,均可统称“文德”。“文德”二字叠用,其意义,远较分用丰赡。

《季氏》篇“文德”一词的用法正是如此。杨名时《四书札记》云:“虽有远人不服,疑乎可以动干戈矣,然且犹来之以文德,况如颛臾之在邦内乎?”孔子规劝弟子申以“文德”,反对“谋动干戈于邦内”。孔子所云“修文德”,是“动干戈”之对举之词,囊括了儒家政治教化的一切方面。

“文”和“德”二字的同义互训关系,是有文字渊源的。《国语·周语下》“夫敬,文之恭也”韦昭注:“文者,德之总名。”《荀子·不苟》“夫是之谓之文”杨倞注:文,“言备德也”。斯为“文”可训“德”之证。《左传·僖二十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孔颖达《正义》:“谓是文德之教,以义礼信教民。”又二十八年:“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杜预《集解》:“以文德教民而后用之。”正因为“文”、“德”二字皆蕴“文德”之义,才产生了同义叠用凝成一词的现象。

语言演变过程中,“文德”一词的词义发生了变化。概言之,有下列三种情形:

“文”、“德”同义,叠为一词。《汉语大词典》注为“礼乐教化”,援引书证之一,正是本文讨论的《季氏》篇“修文德以来之”一句。此系“文德”一词之初义。

“文”、“德”分途,各表一义。用例首见东汉王充《论衡·书解》:“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人无文、德,不为圣贤”。“文”“德”二字,“文”者,著书作文,“德”者,操守品德。此例始开“文德”分用词义有别之先河。

“文”以饰“德”,犹“文之德”。用例首见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此之“文德”,指为文的道德。今言“文德”多采此义。

“文德”之义有三,后起两义,汉代以前尚无书证。先秦时代,非武力的政治教化,或称“文”,或称“德”,或合称“文德”,其义实一。《论语·季氏》中“文德”一词,注家未究语源分而训之,非王念孙所斥之“望文生义”者乎?

【注释】

本文部分观点、材料采自《管锥编》第4册,行文时未一一注明。

(原载《语文学习》1999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