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教学中的趣味奥秘应用

数学教学中的趣味奥秘应用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得有一位外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说过:“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都教得讨厌数学。”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恰当地采用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内在方面,主要是依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从中产生兴趣。

5.数学教学中的趣味奥秘应用

一、首先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

教师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许多青年教师经常问教师:“数学教师怎样才算成功呢?”教师的回答是:“如果全班学生都喜欢上你的课,你就成功了;如果学生都讨厌上数学课,甚至见了你就头疼,你就失败了。”记得有一位外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说过:“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都教得讨厌数学。”这句话讲得非常深刻,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为什么不是把学生教得都考“零”分呢,因为考“零”分还会有挽回的可能,换一位老师可能会有所改变。如果“讨厌数学”了,他看到数学书就头疼,见到数学符号就害怕,还怎么继续学习中学数学和高等数学呢!这就害了孩子的一生,这种心理上的阴影是很难消除的。

其实,心理学家早就做过“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的实验研究,结果是兴趣最高的那门学科成绩最好,最讨厌的那门学科成绩最差。因为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许多大学问家的名言也证明了这一点。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进行:

外在方面,主要凭借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恰当地采用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特别重要的是多采用赞赏、激励的办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你的—声激励的话,一个赞赏的眼光,都能温暖孩子的心,使他的心灵产生涟漪,甚至终生难忘。可是现在有些评课专家把这些做法贬为“廉价的表扬”、“助长孩子骄傲自满”,殊不知他自己也是爱听表扬的,领导表扬他一次,他可三天睡不着觉呢。

内在方面,主要是依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从中产生兴趣。在练习设计中,配合课本尽可能采用趣味题、游戏题、智力题和思考题,使学生在“练中生趣”。由此发生的兴趣,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从而持久下去。

“一日一题”活动,每天布置一道趣味题让学生回家思考,把正确答案交给教师的前10个同学会获得一张小书签,积10张小书签可换一份小礼物。趣味题诸如:“大杯可以盛9升水,小杯可以盛4升水,杯上没有刻度,怎样可以倒出6升水?”这次活动把学生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回家都积极思考,有的连家长也参与进来了,乐此不疲,其乐无穷。

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同时又要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学习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不可能事事都愉快,有的时候甚至是艰难而痛苦的过程,有的时候难免枯燥乏味,需要一定的克制力和意志力。

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正由于这种教育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之一。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这是事实,但绝不是勤奋刻苦学习而造成的;当今科技发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再要前进一步有所创新绝非易事,必须脚踏实地、刻苦钻研,需要的正是勤奋刻苦的精神。现在学校里蔓延着一种不良风气,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拈轻怕重,浮躁虚夸,急于求成,缺少的正是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勤奋刻苦的精神,这很值得教师们深思。

二、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

教师历经各次教学改革,经受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有一句话深深印在教师的心里:“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

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人类长期积累又经过不断提炼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所以对小学生来说,打好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这是讨论“双基”教学问题的出发点。

现在有人不赞成提“加强‘双基’”,担心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从哪里来?不能凭空而来,不是教师嘴巴上讲出来的,而是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解题过程中获得的,练的过程中才会促使学生思考,不练无从想起。

其实,早在30年前,中国数学教育界已经着手研究和解决“加强‘双基”’和“发展思维”的关系问题。由上世纪80年代提出,90年代逐步得到完善的一个提法:“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这个提法,言简意赅,特别是“同时”这两个字用得好,把“双基”教学和能力智力的关系以及解决的办法说得一清二楚。正由于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当时的数学教育质量和数学教学研究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是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了国际数学教育界难以解决的问题。

张奠宙先生提出:“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以此来概括中国数学教育的特色,教师是十分赞同的。这句话同八九十年代提出的“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更贴近数学教育,更为简练,把“基础”与“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这也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应该引起中国数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有些人把应试教育所造成的“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罪名强加到“双基”教学的头上,这是不公平的。这里有必要指出:加强“双基”需要必要的重复,也需要多做题目。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经历认识到,小学生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不练或少练就能掌握那是空话。教师们应该把“必要重复”与“机械训练”区别开来,“多做题目”与“题海战术”区分开来。其关键在于一个“度”,需要多少练习量才是适宜的、科学的,这正是需要教师们调查和研究的课题。

有人认为数学“双基”教学不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双基”是从苏联学来的,因为苏联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有“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法,而当时中国的数学教学大纲是参照苏联的。

这里必须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数学“双基”本身,一个是数学“双基”教学。数学“双基”本身是指数学基本知识和数学基本技能,它属于知识概念,这样的提法不仅苏联有,世界许多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中都有。而数学“双基”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教育概念,它不但包含着“双基”的各自教学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处理“双基”教学的关系问题,如何达到“双基”之间互相促进和互相提高,如何通过加强“双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里面既有教学方法问题也有教育思想问题。这是中国教师的创造,凝聚了千千万万数学教师(包括数学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劳动和智慧,并非舶来品。

新中国成立后数学“双基”教学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亲身经历并参与的。上世纪50年代主要强调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意讲清概念,注意直观教学,注意复习巩固等。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为使儿童获得牢固的、深刻的算术科学知识而努力。”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单单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强调讲清概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基本能力的训练,知识才能巩固和熟练掌握。1960年,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小学对小学算术和教法进行全面改革,提出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上海等地首先提出了“加强‘双基’教学”,并认为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基本技能训练应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基本技能训练又能促使基础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教师在1962年写成的论文《试谈算术教学中的基本训练的问题》提出五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计算技能的训练;运用计算工具技能的训练;计量、测量和绘图技能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良好作业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三、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能力。

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是从口算教学开始的。上世纪50年代教师当农村小学教师的时候,遇到一个头痛的问题,学生经常算错,考试成绩很差。教师一再告诫学生不要粗心,不能做错,可是学生还是经常算错。教师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什么原因。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抓先练后讲、练在当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它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教师赞成这样的观点:“教改的关键在教师,教改的核心在课堂。”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应该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重点。

探索儿童学习数学的奥秘,必须深入课堂,亲自给学生上课,才能有真切的体悟,才能探索奥秘。教师能亲自给小学生上课,成了教师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到全国各地作报告,都是先讲理论,再借班上示范课,大受教师欢迎。许多人听教师的报告还是模模糊糊,将信将疑,看了教师的示范课才真正明白了,下定决心搞尝试教学法实验。大家都把教师当成小学数学名师,为此教师倍感荣幸。

一个人遇到问题,首先要有敢于试一试的精神,先看书或上网查找资料,再向别人请教,然后积极思考自己去解决。这是学习的本来面目,也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方法。所以,“先练后讲,先学后教”的尝试学习方法,就是还学习的本来面目、教人以终身学习的方法。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的已有知识无法解决当前问题的时候,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五、数学教育研究必须走中国化道路。

前一段时间流行“中国数学教育悖论”——中国在教育投入不足、班额大、经济相对贫困的情况下,数学教学成绩却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优于许多发达国家,国际数学教育界由此心生疑问:为什么中国学生能够在国际测试中领先于欧美国家,但看起来他们的教学方法又如此的陈旧?

其实,这个悖论是不成立的,中国学生优异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数学教学工作者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不断努力,不断探索,逐步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中国虽然是个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教育上教师们也缺少话语权,另外,教师们对外的正面宣传太少。外国人对中国教育的了解还停留在数十年甚至一百年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