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发成熟区的密井网解剖方法

开发成熟区的密井网解剖方法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储层规模由大到小分别是:盆地级(Ⅵ)、油田级(Ⅴ)、砂组级(Ⅳ)、砂层级(Ⅲ)、砂体级(Ⅱ)、层理级(Ⅰ)、毫米级(-Ⅰ)、微米级(-Ⅱ)。二维地质参数包括两个级次的4个参数:宽度长度、宽(长)厚比、对称系数、左右接触关系。

在开发成熟油田的密井网区,尤其是具有成对井的密井网区,亦可建立原型模型,只不过精度比露头或现代沉积低,但可用于指导相对稀井网区的随机建模研究。在中国东部有很多比较成熟的开发区,通过精细的储层地质研究,可以建立储层地质知识库,一方面可以对老区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约露头调查的费用。按储层规模由大到小分别是:盆地级(Ⅵ)、油田级(Ⅴ)、砂组级(Ⅳ)、砂层级(Ⅲ)、砂体级(Ⅱ)、层理级(Ⅰ)、毫米级(-Ⅰ)、微米级(-Ⅱ)。这8种级别包括了盆地内储层研究的完整尺度体系。在具体地区(盆地、油田、露头)储层研究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级别进行储层描述和建模。其中-Ⅰ级、-Ⅱ级可统称为微级,主要用于建立孔隙结构模型。各级别的储层模型特点、非均质性重点及对应研究手段综合见图4-4。

图4-4 储层地质知识分级综合图(姚光庆等,1994)

开发成熟区的精细解剖,本质上就是精细储层地质研究,因而建立储层地质知识库的过程和储层精细地质研究的过程相同,可分为5步:工区选择、岩电转换模型、精细地层对比和地质参数统计、入库。

建立井下地质知识库而进行详细砂体解剖的工区应具备以下4项基本条件:①沉积背景相同,这个原因显而易见;②井距比研究区小,如果井距过大,一些重要的地质参数无法统计,其可信度也大大降低;③具有一定数量的取芯井,实际上只有岩芯是认识储层的第一手数据,通过岩芯观察,可以了解沉积环境、构造等,通过与电测曲线的对比分析,建立沉积微相与电测曲线的响应模型;④构造简单,易于对比,如果断层很多,断块之间支离破碎,根本无法建立起有效的等时地层对比,有时构造也控制了砂体的发育规律。

岩芯可以提供单井详细的地质信息,但取芯井(段)较少,不能满足建立详细地质知识库的需要。因此必须利用每口井的测井资料,将测井信息转化为地质信息。通过对岩芯及测井曲线的对比研究,建立一套岩相-电性的转换模型,推广到未取芯井段,将其测井曲线转化为岩相剖面,这样既方便了地层对比,又得到了储层地质知识。在建立岩相-电性转换模型时,应该仔细选择电测曲线,确定最佳的电测曲线组合,避免犯经验主义错误。

井间地层对比是建立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基础工作,在储层建模中也是地质知识约束方法之一,其精度随井距的减小而增大。一定的井距可以解决一定层次范围内的储层非均质性问题。因此小井距地层对比(精细对比)非常必要。在地层对比研究中应采用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则,以标准层为标志,以沉积机理为指导,兼顾物源方向。在具体实际应用中,砂层组以上的层次沿用油田原有的划分结果,不再重新对比。单砂层的界面应重新对比分析。依据以上方法,建立纵横对比剖面,控制住整个井网区。通过精细地层对比,按照层次分析法,识别各级结构要素的展布参数。

这样通常可得到一维和二维储层参数。一维地质参数包括各级结构要素的频次、密度、厚度分布,以及上部、下部岩石相(包括总的及单个的)等;频次指单位地层厚度中某种结构要素的层数,密度是指单位地层厚度中某种结构要素所占的厚度,厚度分布指某种结构要素在各厚度区间的分布情况。二维地质参数包括两个级次(单砂体及岩石相)的4个参数:宽度长度、宽(长)厚比、对称系数、左右接触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