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际多晶体衍射强度

实际多晶体衍射强度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表征实际小晶粒的这种衍射本领,在此引入积分衍射强度的概念,就是假定衍射畴区域分别都与反射球相交而发生衍射,并能获得总的衍射强度。由于多晶体物质中某晶面族{hkl}的各等同晶面之倒易球面互相重叠,它们的衍射强度必然也会发生叠加。因此,在计算多晶体物质衍射强度时,必须乘以多重因子。在多晶衍射分析中,测量的并不是整个衍射圆环的总积分强度,而是测定衍射环上单位弧长上的积分强度。

实际多晶中包括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小晶粒,通过分析小晶粒的衍射,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将得到实际多晶体的衍射强度公式,其中相对衍射强度公式更具有实际意义。

9.3.1 实际小晶粒积分衍射强度

多晶材料由无数个小晶粒构成,每个晶粒相当于一个小晶体,但它并非是理想完整的晶体,小晶粒内部包含有许多方位差很小(<1°)的亚晶块结构,如图9-7所示。这类晶粒的衍射畴肯定比理想小晶体的大,即衍射畴与反射球相交的面积扩大,在偏离布拉格角时仍有衍射线存在。另一方面,对于实际的测量条件而言,X射线通常具有一定的发散角度,这相当于反射球围绕倒易原点摇摆,使处于衍射条件下的衍射畴中各点,都能与反射球相交而对衍射强度有贡献。因此,实际小晶粒发生衍射的概率要比理想小晶体大得多。

实际小晶体与理想小晶体不同之处在于,实际小晶体衍射畴中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衍射,而理想小晶体只是在衍射畴与反射球相交的面上才会发生衍射。为表征实际小晶粒的这种衍射本领,在此引入积分衍射强度的概念,就是假定衍射畴区域分别都与反射球相交而发生衍射,并能获得总的衍射强度。

图9-7 实际晶粒中的亚晶块

图9-8 实际小晶粒积分衍射强度的求解

图9-8是小晶体的反射球与衍射畴示意图。图中,衍射畴与反射球中心形成ΔΩ夹角,与倒易空间原点形成Δα夹角。对于理想小晶体,其(hkl)晶面衍射总强度只是式(9-15)在衍射畴与反射球面相交的面积上进行积分,即仅在ΔΩ区间积分,而不必考虑Δα区间。但对于实际小晶粒,晶粒中(hkl)晶面衍射总强度则为式(9-15)在整个衍射畴体积内积分,即同时在Δα及ΔΩ区间积分。如果被测实际小晶粒与射线探测器的距离为R,则该晶粒在Δα及ΔΩ角度区间的衍射线总能量,即积分衍射强度可表示为

9.3.2 实际多晶体衍射强度

实际多晶体的衍射强度,还与参加衍射的晶粒数、多重因子、单位弧长的衍射强度、吸收因子及温度因子等有关。

9.3.2.1 参加衍射晶粒数

在n个小晶粒组成的多晶体中,符合衍射条件的晶粒数为Δn,它们的倒易点落在图9-9倒易球面的一个环带内,环带半径为ghklsin(90°-θ),ghkl为(hkl)衍射面的倒易矢量长度,环带宽度为ghklΔα。参加衍射的晶粒比例Δn/n为环带面积(图中阴影区)与倒易球面积之比,即

Δn/n=[2πghklsin(90°-θ)ghklΔα]/[4π(ghkl2]=(cosθ/2)Δα(9-21)

参加衍射的晶粒数为

Δn=n(cosθ/2)Δα(9-22)

式中,Δα为衍射畴与倒易原点所形成的夹角,受晶粒尺寸及晶粒中亚晶块方位角的影响。该式表明,布拉格角θ越小则参加衍射的晶粒数越多。

式(9-20)与式(9-22)相乘,得到

对上式积分,得到实际小晶粒(hkl)晶面的积分衍射强度,即

式中,V为被照射多晶体的体积,Vc是晶胞的体积。

图9-9 参加衍射晶粒数的求解

9.3.2.2 多重因子

前面已经做过讲述,某族(hkl)晶面中等同晶面的数量,即为该晶面的多重性因子Phkl,这又是一个重要概念。由于多晶体物质中某晶面族{hkl}的各等同晶面之倒易球面互相重叠,它们的衍射强度必然也会发生叠加。因此,在计算多晶体物质衍射强度时,必须乘以多重因子。通过晶体几何学计算或查表,可获得各类晶系的多重因子。

考虑多重因子Phkl的影响,式(9-24)变为

9.3.2.3 单位弧长的衍射强度

在多晶衍射分析中,测量的并不是整个衍射圆环的总积分强度,而是测定衍射环上单位弧长上的积分强度。在图9-10中,衍射环距试样的距离为R,衍射花样的圆环半径为Rsin2θ,周长为2πRsin2θ,单位弧长积分强度Iu与整个衍射环积分强度Is的关系为

Iu=Is/(2πRsin2θ)(9-26)

结合式(9-2)、式(9-25)及式(9-26),得到单位弧长的衍射强度为

式中,Lp=(1+cos22θ)/(sin2θcosθ)称为角因子或洛伦兹偏振因子。

图9-10 单位弧长积分衍射强度的计算

9.3.2.4 吸收因子

在上述衍射强度公式的导出过程中,均未考虑试样本身对X射线的吸收效应。实际上由于试样形状及衍射方向的不同,也由于衍射线在试样中穿行路径的不同,会造成衍射强度实测值与计算值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随着射线吸收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为了校正吸收效应的影响,需要在衍射强度公式中乘以吸收因子A值。

1)柱状或球状试样

在多晶粉末照相法中,试样通常是圆柱形的。如图9-11所示,如果小晶体浸在入射平行光束中,则小体积单元d V的衍射强度取决于入射线与衍射线在试样中的路程p和q。根据X射线吸收理论和此处吸收因子的定义,不难得到吸收因子A的表达式:

式中,积分范围为参加衍射的试样体积V,μl为试样的线吸收系数。此公式是吸收因子的通用计算式,对透射试样和反射试样均适用。

当试样形状比较简单时,可直接利用上式计算其吸收因子。当试样形状比较复杂时,则计算十分困难,只能通过查表获得吸收因子。

图9-11 柱状或球状试样的X射线吸收

2)平板反射试样

在衍射仪法中,通常采用平板状的试样。平板试样的反射示意图如图9-12所示。图中,入射线束的横截面积为S0,其全部能量被试样拦截,故吸收因子A可表示为

式中,μl为线吸收系数,t为试样厚度,α为入射角,β为反射角。此时,衍射角2θ=(α+β)。如果试样厚度远大于射线有效穿透深度,即t=∞,并且是对称衍射情况,即α=β,上式可简化为

A=1/(2μl)(9-30)

式中,吸收因子只与线吸收系数有关,而与试样厚度及布拉格角无关。

在实际工作中,当试样厚度t超过3/μl时即近似认为t=∞,由于常规对称衍射的吸收因子与θ角无关,在考察同一试样的各条衍射线之相对强度时,可以忽略吸收因子的影响。

图9-12 平板反射试样的X射线吸收

3)平板透射试样

平板试样的透射示意图,如图9-13所示。利用上述类似的方法,求得吸收因子A的表达式:

当α=β为θ时,衍射面垂直于试样表面,上式是一个0/0型的极限函数。用洛比达法则可求得吸收因子的表达式为

式中,吸收因子仍与线吸收系数、试样厚度及布拉格角有关。该式表明,当t=cosθ/μl时,吸收因子A值最小,可获得最佳的衍射强度,故此时的厚度称为最佳试样厚度。

图9-13 平板透射试样的X射线吸收

9.3.2.5 温度因子

晶体中原子总是在平衡位置附近进行热振动,并随着温度的升高,原子振动被加强。由于原子振动频率比X射线(电磁波)频率小得多,所以可把原子看成总是处在偏离平衡位置的某个地方,偏离平衡位置的方向和距离是随机的。原子热振动,使晶体点阵排列的周期性受到破坏,在原来严格满足布拉格条件的相干散射波之间产生附加的周相差,但这个周相差较小,只是造成一定程度的衍射强度减弱。

为了考虑实验温度给衍射强度带来的影响,须在衍射强度公式中乘上温度因子e-2M,显然这是一个小于1的系数。温度因子的物理意义是:一个在温度T下热振动的原子,其散射振幅等于该原子在绝对零度下原子散射振幅的e-M倍。由于强度是振幅的平方,故原子散射强度是绝对零度下的e-2M倍。根据固体物理的理论,可以得到的表达式为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mα为原子的质量,k为玻耳兹曼常数,T为绝对温度,Θ=hνm/k即德拜特征温度,νm为原子热振动最大频率,φ(x)为德拜函数,x=Θ/T,θ为布拉格角,λ为射线波长。各种材料的德拜温度Θ和函数φ(x)均可查表获得,其他参数均已知,利用该式即可计算出M及温度因子e-2M的值。

式(9-33)表明,温度T越高则M越大,即e-2M越小,说明原子振动越剧烈则衍射强度的减弱越严重。当温度T一定时,sinθ/λ越大则M越大,即e-2M越小,说明在同一衍射花样中,θ越大则衍射强度减弱越明显。

晶体中原子的热振动,在减弱布拉格方向上衍射强度的同时,却增强了非布拉格角方向的散射强度,其结果必然造成衍射花样背底的增高,并且随θ增加而愈趋严重,这当然对正常的衍射分析是不利的。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圆柱形状的试样,布拉格角θ对温度因子与吸收因子的影响相反,两者可以近似抵消,因此在一些对强度要求不很精确的工作中,可以把e-2M和A同时略去。

9.3.2.6 实际多晶体的衍射强度公式

前面已讨论了影响多晶材料X射线衍射强度的全部因素,将吸收因子A与温度因子e-2M计入式(9-27),衍射强度的理论公式为

式中,V为被照射的多晶材料体积,Vc为晶胞体积,Phkl为(hkl)晶面多重因子,|Fhkl2为(hkl)晶面结构因子,Lp=(1+cos22θ)/(sin2θcos2θ)为角因子或洛伦兹-偏振因子,A为吸收因子,e-2M为温度因子,其他的参数已在前面做过介绍。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只需要了解各衍射线的相对强度。在同一条衍射谱线中,I0,λ及R等均为常数,故可将式(9-34)简化为

至此,我们得到了多晶体材料X射线衍射相对强度的通用表达式,它是诸如物相含量测定等定量X射线衍射分析的理论基础。

9.3.3 多晶体衍射强度计算方法

只要得知某物质的结构特征,就能根据布拉格角、角因子、结构因子和多重因子等预测出该物质各衍射线条的相对强度。

9.3.3.1 列表计算法

当晶体结构比较简单时,可采用列表法来计算其衍射线相对强度。下面将采用这种方法预测铜粉各衍射线条的相对强度。X射线波长λ≈1.54056Å,铜点阵常数为a=3.615Å。

1)衍射线的干涉指数

由于铜属于面心立方结构,可知其衍射线指数必定为同奇或同偶,仅能获得八条谱线。于是将这八条衍射谱线序号及指数按顺序列于表9-1的第一列及第二列中。

2)布拉格角θ的计算

利用布拉格定律2dsinθ=λ和立方晶系面间距公式d=a/,并根据干涉指数hkl和点阵参数a即可计算出sinθ和θ值。由于辐射波长及铜点阵参数已知,因而不难计算出sinθ和θ,列在表的第三列及第四列中。

3)原子散射因子的获得

计算出sinθ/λ,结果列在表中第五列。根据sinθ/λ,查表获得各条衍射线的原子散射因子f Cu,列在表中第六列。

4)结构因子的获得

对于面心立方结构,当hkl同奇或同偶时结构因子|Fhkl2=16f2,否则|Fhkl2=0。于是可由f Cu计算各衍射线的|Fhkl2值,列在表中第七列。

5)角因子

计算各衍射线条的角因子Lp=(1+cos22θ)/(sin2θcos2θ),列在表中第八列。

6)多重因子

各线条的多重因子Phkl也是已知的,列在表中第九列。

7)相对强度的计算

式(9-35)进一步简化为I=Phkl|Fhkl2Lp,将表中数据代入该式,计算各衍射线相对强度,列在表中第十列。规定最大强度为100,对其他谱线进行标准化,获得相对理论强度,列在表中第十一列。

表9-1 铜粉试样衍射强度计算实例

9.3.3.2 计算机法

在晶体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利用列表法用人工计算其衍射线相对强度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则可快速且准确地计算这类复杂结构的X射线衍射线的相对强度。在求解过程上,计算机法与人工列表法大致相同,即:①根据晶体结构确定干涉指数;②根据布拉格定律及晶面间距公式计算布拉格角θ;③计算单类原子或多类原子的散射因子;④计算体系结构因子;⑤计算体系多重因子;⑥计算角因子;⑦最终计算出衍射线的相对强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