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汗水与泪水中收获的快乐

汗水与泪水中收获的快乐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这一实际工作任务,进入配平衡膳食的环节。因此,配平衡膳食的第一步是探究服务对象的能量需求状况。随着学生选择菜肴和食物,餐品的营养素含量以柱形图形式直观显示。其中蓝色代表过高,橙色代表过低,绿色代表正常。所以,在食谱列出后,要进行量的调整或类的更换。五个小组的食谱合在一起,正好组成一周的食谱。课后,将学生编制的食谱交由膳食科工作人员评价。

一、作品简介

题目:食全食美——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作者:高红霞  任韩英  马韬

学校:鲁中中等专业学校

获奖: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一等奖

该作品属于轻纺食品类,选自国家规划教材《食品营养与卫生》,为食品专业一年级专业基础课。一年级的学生渴望掌握营养与健康的基本技能,对于与职业岗位对接紧密的课程兴趣浓厚。鉴于此,本课选择了营养配餐——公共营养师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但该部分编制食谱时烦琐的计算让学生望而却步。本作品通过使用营养配餐软件,成功解决这一难题,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还通过使用营养APP软件和“微时代”工具,助力学生参与公众营养改善,提高家庭素养和社会素养,在食品专业教学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二、教学设计

(一)选题确定

食品专业课程很多,选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和专业技能课中的工艺类、检验类方向。考虑到当前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科学合理调配饮食,以促进身体健康、减少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实际问题,关注度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我选择了《食品营养与卫生》中第二部分食品营养与健康的开篇之作“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课题的名称很重要,要一下引起听者的兴趣。推敲课题名称的时候,我选了很多,如《舌尖上的营养》《舌尖上的健康》《食全食美》……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食全食美》最能代表营养配餐的目的,因为营养素全面、适量,食物合理搭配,才能既健康又美味。

(二)目标分析

从事营养实践的工作人员,要指导公众了解食物营养价值,按照营养学原理科学选择、合理搭配和烹调食物,从而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提升我国居民的体能和智力水平。因此,结合课程内容、公共营养师岗位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确定本课知识目标:了解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掌握能量、营养与搭配的相关知识。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典型标志就是能编制食谱、营养配餐,因此确定能力目标一:利用配餐软件,灵活编制食谱。进行公众营养改善,是公共营养师的岗位职责,是食品专业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因此确定能力目标二:利用营养APP软件,助力公众营养改善。

在情感目标的设计上,我们从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入手。情感目标一:关爱父母,提高家庭素养;让孩子利用所学,为父母制定食谱。这样,孩子在与父母交流、观察记录父母生活习惯的过程中,能深刻体味父母的节俭、辛苦及对自己的无私付出。情感目标二:利用“微时代”工具,增强参与公众营养改善活动的意识,提高社会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传播营养知识,时刻培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配餐时对“食物到底应该如何搭配才能保证能量摄入均衡、改变营养不足或过剩的问题”难以掌握,因此将“把握食物的搭配与平衡”确定为本课重点。营养素的计算烦琐,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也难以编制出合理的食谱,因此将“编制营养食谱”确定为本课难点。

(三)策略选择

本课通过设置真实的工作任务,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四)过程设计

1.思路设计

为了达成本课的三维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本课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交互学习软件,场景串联,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能量、营养与搭配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平台在线测试,及时掌握了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所反映出的“不知如何进行实际工作”的问题,设置真实任务“为学校餐厅编制一周营养食谱”,让学生通过配餐软件进行练习、操作,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以岗位任务为主线,从课前延伸至课中,并拓展至课后。

★课前准备:小组合作,搜集公众关注问题、发布校园调查问卷、对照古今平衡膳食,为课堂学习作准备。

课堂教学:以岗位任务为依托,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运用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混合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探究新知。

★课后拓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素养和社会素养。

(1)课前准备

★信息准备:

平台任务①:搜集社会公众关注的营养问题,加强职业岗位认知。

平台任务②:通过校园网发布调查问卷,获取我校学生群体信息。

★知识准备:

平台任务③:搜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平衡膳食”的记载,并尝试用现代营养学知识对照解说。

(2)课中教学

教学过程由学营养理论、配平衡膳食、评一周食谱3个环节组成。运用学习平台的多种教学资源,把动画案例、在线测试、配餐软件、动画游戏等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学营养理论

课堂一开始,将学生课前搜集的问题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明晰,要解决本课重点,需要从能量、营养、搭配三个方面入手。

①探能量

教师发布营养配餐中需关注的能量问题,学生进入教学平台,观看Flash动画,并从中找寻答案。

设计意图:Flash动画场景串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②论营养

小组合作将课前搜集传统文化中对于“平衡膳食”的记载用Prezi串联,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解说,使传统饮食文化观念与现代营养知识融会贯通。

设计意图:Prezi知识串联,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脉络;古今对照,头脑风暴,使学生在欢快氛围中掌握知识。

③习搭配

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呢?学生利用动画短片,了解三餐搭配要点,并及时完成视频节点上的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短片,寓问题于情景,使学生灵活掌握三餐搭配要点。

之后,学生完成本环节的在线测评。教师及时查看,发现学生对于能量与营养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对三餐搭配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知识目标初步达成,教学重点得以解决。但谈到具体工作,学生不知如何下手。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生讨论通过“为学校餐厅设计一周食谱”来解决这一问题。结合这一实际工作任务,进入配平衡膳食的环节。

2)配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的科学性在于它依据的是服务对象真实的身体状况,而合理性在于它是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照顾个人的饮食习惯。因此,配平衡膳食的第一步是探究服务对象的能量需求状况。

①探需求

学生登录营养配餐软件,输入通过调查问卷获取的学校男女生群体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营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软件,获取营养评价。

②选食材

学生根据营养评价,来挑选食材。此时,根据课前学生上传的食材资料制成的“食材手册APP”,无疑是他们的最爱。学生查看食材营养成分,把握食材功效,确定食材用量,并将所选主要食材上传至教学平台,避免其他小组重复选择,从而实现食物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搜集的素材用于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营养APP软件,从而使用推广,为改善公众营养助力。

③列食谱

各小组根据所选食材,利用配餐软件,列出食谱。随着学生选择菜肴和食物,餐品的营养素含量以柱形图形式直观显示。其中蓝色代表过高,橙色代表过低,绿色代表正常。

首先教师随机转播小组作品,各组均存在营养素含量过高、过低的情况,让学生认识到,营养素含量与推荐摄入量存在偏差,是正常现象。不苛求餐餐达标,但要保持动态的平衡。

设计意图:学生软件配餐,作品展示,提升了对食谱编制工作的认识。

④作调整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多数小组的偏差较为明显。所以,在食谱列出后,要进行量的调整或类的更换。至此,能力目标顺利达成,教学难点步步化解。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食谱调整方法。

3)评一周食谱

各小组将食谱作品导出上传至教学平台,进行课上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五个小组的食谱合在一起,正好组成一周的食谱。课后,将学生编制的食谱交由膳食科工作人员评价。对于学生成绩的综合评价,以学生的参与度作为评定基础,不仅关注到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效果,更要关注到自我能力的获得与提升。

(3)课后提升

本课通过基础作业和拓展作业两个作业,提升学生的家庭素养和社会素养。

基础作业:“为父母量身定做本月的食谱”。设计意图:孩子在与父母交流、观察记录父母生活习惯的过程中,能深刻体味父母的节俭、辛苦及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拓展作业:“以微信或微博的方式,发一篇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的感悟”,以点赞或转载的数目作为评分依据。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在活动过程中触动心灵的东西,并以实际行动感染身边的人,同时运用“微时代”工具进一步参与公众营养改善活动。

(五)资源制作

1.动画游戏

通过Flash动画和交互视频,学生掌握了一个人一天需要多少能量,这些能量在三餐中如何分配,能量主要来自于哪些食物,如何衡量自己的能量摄入状况;了解事物所富含的营养;掌握了如何搭配一日三餐。

2.配餐软件

由于营养素的计算过于烦琐,甚至教师都不能保证计算的100%正确,这成为学生学习中最大的难题。我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开发了营养配餐软件。首先,输入服务群体信息,系统会自动生成营养评价报告。之后,学生编制食谱,系统对食谱中的能量、营养素含量以柱形图的形式直观显示,方便学生及时调整,烦琐的计算由后台数据库自动处理。配餐软件的开发为学生掌握编制食谱、营养配餐的技能提供了保证。

三、特色创新

本课选题紧扣公众关注点,以指导公众营养健康为目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课以真实的岗位任务“为学生餐厅设计一周的营养食谱”为依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本课借助Flash动画和视频交互学习软件,场景串联,将能量、营养、搭配的知识融于其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教学平台在线测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了突破学生在编制食谱时计算难的问题,学校开发了营养配餐软件,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始终将食品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贯穿其中,鼓励引导学生借助“微时代”工具,把微信、微博作为自己的主阵地,参与公众营养改善活动,关爱父母,提高家庭素养;服务社会,提高社会素养。

四、赛后感悟

2015年,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大赛。为了这次比赛,我们准备了7个月的时间,经过了市赛—省赛网评—省赛—国赛预选—国赛网评—国赛,6轮比赛,说课稿改了9次。当比赛的帷幕落下,回顾比赛历程,我认识到备战比赛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思路是关键,设计是灵魂

这个比赛的名字叫做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是一个定语,所以首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清晰地设计思路是根本,信息化是一种手段。每一种信息化手段的使用都是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服务的。

我们所设计的环节、使用的信息化手段,都必须有结果呈现。有些信息化手段看起来高大上,但未必适合我们这节课,如果生搬硬套,会让评委眼花缭乱,不明白你要干什么,看不清你的设计思路,这就本末倒置了。

(二)见解知深度,眼界定高度

“讲课深入浅出”是教师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知识点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有时候这种见解,不是我们上过这节课,或者我们上过几遍这节课就能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借助网络、查阅其他人的博客,查看百度文库、中国知网等关于该知识点的论文,来了解其他人的经验以及当今社会对该方面知识的研究进展情况,集众家之长而深化认识,形成见解。

我们观摩各种信息化赛事,听各种信息化方面的讲座,认识信息化技术,揣摩信息化手段应用技巧,是提高我们眼界的必备环节。2012~2013年,微信发布任务,QQ群交流互动,还会被认为是一种信息化手段。2014年,专家目光就开始关注教学平台对学生的时时监控、对教学结果的及时反馈,以及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如江苏省通过教育云平台实现“人人通、班班通、校校通”。2015年又涌现更多的优秀作品。《童言语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校企合作同步课堂”,利用信息化通道,将教室与幼儿园实时同步连接,教学效果的优劣、学习结果的好坏由幼儿园老师与孩子们进行评价,是将“传感网、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的优秀作品。《单嵌钱袋的缝制》是以产品生产为纽带,以模拟生产活动为目标,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作品的同时,又利用信息化手段线上销售,为“互联网+教学”模式提供了启示。所以,对知识的见解决定了一节课的深度,而眼界的开阔程度决定了一节课的高度。

(三)要点控时间,细节定成败

回顾赛事视频,会发现每个好的作品都经过精雕细琢。比赛时间只有短短的10分钟,我们要将介绍的时间卡在9分30秒到9分55秒,甚至于9分50秒到9分55秒之间,我们每秒钟大约说4个字,由于介绍过程中信息化手段的展示,我们的说课稿在2000~2200字之间。要想用这么多字来清晰展示我们的设计思路和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一句空话都不要有,每一句都要落到点上。备赛时,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的时间是用秒来计算的”。为了展示教学环节,在课件中需要插播许多录屏视频,有时,一页PPT上会有2~3个视频。这样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视频一定要简短。通常,课件中插播的视频时间在5~10秒,最多不要超过30秒,所以为了用最短的时间展示最完全的效果,一般要对视频进行剪辑。

二是视频一定要短小。视频的剪辑要卡点卡秒,因为PPT中插播的视频很多,如果不仔细剪辑,最后的PPT会有两三百兆甚至更大,这样PPT在播放过程中就很容易卡壳。如果比赛过程中卡壳,基本就与一等奖擦肩而过了。

三是视频一定要清晰。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好点的录屏软件,比如CS和屏幕录像专家。如果视频需要后期编辑,比如加字幕、加标注,最好用高清摄像机进行拍摄,因为录屏和手机拍摄本身像素低、帧数少,经过后期编辑会模糊不清。

信息化比赛的备战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更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机遇,学校和省教育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也依托这个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