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庙算”与“数据决策”

“庙算”与“数据决策”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是说“庙算”正确可以弥补将帅的缺陷,最终能取得胜利。如果说“形”可以用固定数据来计算的话,“势”则只能用对变化着的数据所作出的估计来计算。他认为国家幅员面积的“度”,决定国家物质资源的“量”,“量”决定武装力量多少的“数”,“数”决定综合国力的“称”;“称”决定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安危。

《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虽然它只有六千字,但其博大精深,为人类文明的不朽之作。不仅在中国,《孙子兵法》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孙子兵法》就流传到国外,陆续被译成英、日、法、意等多种文字,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孙子兵法》的影响不断扩大,世界各国的军事家、政治家,甚至一些学者,都对其推崇备至,尤其以美、日最为典型。英国功勋卓著的军事元帅蒙哥马利也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军事学院都应当把《孙子兵法》列为他们的必修课程。现在,《孙子兵法》是美国军人的必读书籍之一,曾被著名的西点军校规定为必修课。

除了治国以外,我们在中国古代无数次的战争中都能看到“数据”的影子,而《孙子兵法》就是战争的导演和剧本

《孙子兵法》第一章计篇中说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开战之前,在庙堂之上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获得胜利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获得胜利的条件缺乏。所以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不用说那些战前根本就不进行谋划的了。我根据战争双方的战前谋划来观察,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春秋战国初期,是我国古代战争和军事理论大发展时期,战略理论也比较系统地形成了。其重要标志是《孙子兵法》的问世和第一个战略概念“庙算”的提出。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凡国家遇有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议于明堂,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这种活动,在本质上是制定克敌制胜的方略,也就是曹操所说“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孙子正是在这种大量长期的实践活动和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因形就势,加以概括,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的“庙算”概念。它是包括各种战争要素在内的数据的对比与推演。

《商君书·战法》说:“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就是说“庙算”正确可以弥补将帅的缺陷,最终能取得胜利。《孙子兵法》之后的《六韬》《吴子》《商君书》《文子》《吕氏春秋》等都普遍使用“庙算”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还有过“庙谋”“庙胜”“庙策”“庙战”等不同说法,但意义是一样的。

以“庙算”表达战略是先秦的时尚,秦汉以后在庙堂里谋划战争这种陈旧的形式逐渐被打破,人们开始寻求新的表达方式。那就是首先甩掉“庙”,再以“略”取代“算”,又在“略”前冠之以“兵”。因此“兵略”就成了秦汉时代的战略概念。当时的两部兵书《淮南子·兵略训》和《三略》就是这样处理的。西晋以后一些史学家和兵著者又把“兵略”改为“战略”,如西晋司马彪著有《战略》、明茅元仪撰有《二十一史战略考》等,都以“战略”命名。这种变化反映了古人在兵学研究上的苦心和认识的不断深入,这样,“战略”一词就为今天战略概念的形成奠定了最后的基础。

古代数学思想的运用早就成为兵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数理逻辑在《孙子兵法》中得到了重要的体现,比如《孙子兵法》中采用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形”,一是“势”。

“形”在古代著作中指一切可以看得见的物体。一支军队的“形”包括它可以看得见的各种因素:人员的数量,兵力的配置,武器装备的数量等等。“势”是一种比较微妙、更为抽象的概念。一支军队的“势”包括它在交战中所处的态势,部队的士气,各种战斗队形的变换,以及一切构成军队潜力的因素。如果说“形”可以用固定数据来计算的话,“势”则只能用对变化着的数据所作出的估计来计算。

孙子对“势”的认识由三部分组成,这就是:知势,造势,任势。

知势,即对“势”要有科学的认识,不但要有理论的认识,而且还必须善于运用这一理论对现实之势进行科学分析。

造势,即通过主观努力扩大主客观矛盾双方力量的差异,造成于己有利的力量对比。

任势,即运用力量,因势施谋,借势成事。它不但包括正确运用自己的力量,也包括巧妙地利用客观矛盾(态势)所产生的“自然力量”。

另外,《孙子兵法》中还有一个“称胜”的概念。“称”这个词,与今天的军事术语相对照,就相似于综合国力这个概念。《孙子兵法》第四章形篇中说道:“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意思是,用兵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

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土地幅员大小的不同,产生了双方物质资源丰瘠不同的“量”;敌我物质资源丰瘠的不同,产生了双方兵员多寡不同的“数”;敌我兵员多寡的不同,产生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军事实力强弱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由何方取胜。

他认为国家幅员面积的“度”,决定国家物质资源的“量”,“量”决定武装力量多少的“数”,“数”决定综合国力的“称”;“称”决定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安危。孙子这一“称胜”推演公式就是从数据的对比中来描述战争要素之间的关联,这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农业社会,是非常不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