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的文化魅力

数字的文化魅力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字文化是指用数字来表述一定含义的文化。我国古代诗苑中把数字诗写得最为精彩、最为感人的,当推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新婚别后的卓文君对相如朝思暮想,形影孤单,日夜思念,痴心地等待心爱的丈夫来信。司马相如读了这封数字连诗的回信,羞愧不已。中国古人对数字的情缘从脍炙人口的诗文中可见一斑,数字对中国古代文学创意的贡献更是不可低估,这也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数字情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不仅具有数学方面的意义,而且在文学方面也同文字在一起表达特殊的含义。

数字文化是指用数字来表述一定含义的文化。比如三纲五常、五体投地、六根清净、七窍生烟、八仙过海等等,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和含义是非常丰富的。

智力的追求是任何一个民族所共有的特征,只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取向。在西方,他们更多地去研究自然科学,而中国的文化更多的是一种诗性文化,它的思维方式是赋、比、兴,是想象,是联想,更多地去创作诗词歌赋。东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的不同,其追求也不同,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表现的一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数字作为一种符号不仅可以计数,还可以入诗入文,传递信息和情感。无论是诗人,还是词人,数字在诗词中表现出的情感信息比文字的描述不知要透彻多少倍。

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是历史上审美价值最高的一类文学作品,是诗歌中的诗歌。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基本要义,就是儒家所说的“诗言志”,这在《尚书·尧典》当中就提到了。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初唐的时候,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则认为“情志一也”。情与志在唐宋时期的人们看来是一个东西。它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情感的倾诉,还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爱唐诗宋词呢?就是因为它既能帮助我们纾解内心郁结的苦闷,也能让我们获得安慰和共鸣。另外,诗就像音乐一样,是人们心灵上、精神上的需要,反映了这个世界最真实、善良、美好的东西。特别是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朗朗上口、口耳相传的好诗,反映的都是人性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诗歌就是引导大家回归内心,回归自我,回归淳朴,回归善良,回归真实。从表面看诗歌是句子与句子的排列组合,其实更关键的是句子与句子相互激发着、推动着创造出来的意境。它是一种吸纳着春温秋肃、寒来暑往的文字表达,它是能够进入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的一杯美酒。把数字融入诗中,更是感人至深。

我国古代诗苑中把数字诗写得最为精彩、最为感人的,当推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她不仅具有卓越文采和浪漫色彩,而且为后人留下一篇千古绝唱的数字家书。尤其是诗中的数字表现出炽热的感情温度,通篇所展现的离别思念之情,用现代的话说,简直就是优美的行为艺术。

西汉年间,蜀郡(今四川)成都著名辞赋文人司马相如和临邛(今四川邛崃)富商卓王孙之女私奔,终于结为鸾凤大喜。他们婚后不久,司马相如便辞别了娇妻进京赶考,卓文君一直在老家等待着夫君归来。后来,司马相如因为《子虚赋》闻名京城,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近身的官员,司马相如开始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新婚别后的卓文君对相如朝思暮想,形影孤单,日夜思念,痴心地等待心爱的丈夫来信。可是一天又一天过去了,始终没有收到丈夫的来信。正如柳永的词《凤栖梧》写的那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家痴痴守候的卓文君焦虑不安,苦苦地一直等了五年。

在成名之后,司马相如开始有了纳妾的想法。

有一天,卓文君终于收到丈夫来信。可是打开信封一看,她不禁呆住了,来信写的只是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数字表明了什么意思呢?聪颖过人的卓文君当即明白信中用意,数字中就是缺个“亿”字,这不是丈夫对他已无“意”了吗?这时的卓文君悲愤之极,心想你的来信是数字,我也用数字给你回信。于是,她含着泪水,给丈夫写了回信,让来人带了去。

司马相如接到卓文君回信后打开一看,原来是卓文君用数字连成的一首诗: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写到这里,卓文君又从万说到一。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心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水流,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了这封数字连诗的回信,羞愧不已。卓文君巧妙地连用的数由“一”到“万”字嵌入诗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情深意切,感人肺腑,终于打动了心爱的夫君。司马相如越读越加惭愧,立即用驷马高车,亲自回乡迎接卓文君去长安。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最终成就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两人恩爱如常,相伴一生,最终白头偕老。

中国古人对数字的情缘从脍炙人口的诗文中可见一斑,数字对中国古代文学创意的贡献更是不可低估,这也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数字情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