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底电报电缆

海底电报电缆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绝缘性能增强了,这条海底电缆使用了好几年。海底电缆开创了国际通信的新纪元。铺设横跨大西洋的几千千米长的海底电缆才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是世界通信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1866年7月27日,人们在这条永久性的海底电缆上拍发了第一份电报,效果良好。10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海底电缆变得更加先进,传输信息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海底电缆如此迅速的发展,很快就沟通了世界各国的联系。“国际电报公约”,促进了各国电报事业的发展。

海底电报电缆

19世纪40年代,电报通信已在全世界流行起来。

不过,当时的电报还仅是有线传送,而且只在陆地上使用,所以又叫“陆地电报”。

国与国之间,更不用说洲与洲之间,经常被一个巨大的障碍物——海洋隔开。人们在陆地上架设通信线路,立电杆,拉导线,挖地沟铺设电缆,尽管有时工程艰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困难大一点也不难克服。海洋可不同,它辽阔浩瀚,深不可测,波涛汹涌,风暴常临,在它的面前,无论是通信机还是电报机,都只好“望洋兴叹”。

“需要是发明之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跨海通信,铺设海底电缆就成了当务之急。

在海底铺设电缆,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绝缘问题。尽管惠斯通早就建议要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一条海底电缆,但是由于海底电缆的绝缘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这条电缆直到1850年才由英国人铺成——从法国的格里斯一奈兹海角到英国的索基兰海角,穿过加来海峡,全长45千米。

第一条海底电缆是无铠电缆,也就是没有钢丝保护层的电缆,只打了几份电报就中断了,原因是有个打鱼人用拖网勾起了一段电缆并截去了一节。于是第二年又改用销装电缆,电缆中有4根铜线,每根直径1.65毫米,涂有天然橡胶绝缘,然后把4根绝缘铜线装在一起,包上浸过沥青的亚麻,外加涂锌铁丝铠装保护。绝缘性能增强了,这条海底电缆使用了好几年。

当实际证明海底电报电缆是可行的而且很经济的时候,全世界很快兴起了一股“电缆热”,短短十几年内就铺设了好几条海底电缆,不仅同一大陆上的各国之间可以通信,隔海相望的国与国之间也有了电信联系。海底电缆开创了国际通信的新纪元。

不过,这些早期的电缆都比较短(几十千米),工程规模比较小,技术问题也简单得多。铺设横跨大西洋的几千千米长的海底电缆才是一项举世瞩目的大工程,是世界通信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

为了证明横跨大西洋长距离电缆传输电报的可能性,美国杰出的电报发明家莫尔斯,和几位英国的科学家合作,在一条长达2000多海里的环形电缆网络上,以每分钟270个信号的速度发送电报信号,实验取得了成功。于是,美国在1854年便开始了建造大西洋海底电缆的巨大工程。在这一空前的工程中,曾屡遭挫折和失败,终于在1866年历经12年建造成功,投入使用。

对建造大西洋海底电缆做出突出贡献的有:美国实业家菲尔德,他十多年如一日为建造这条重要海底电缆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他通过力学和电磁学方面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电缆铺设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问题。还有一些科学家对测量电缆芯线电阻以及确定芯线故障部位等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沟通欧美大陆的第一条海底电缆的登陆点,一头是加拿大的纽芬兰岛特里尼蒂湾,另一头是英国爱尔兰岛的瓦伦西亚,这两个岛一西一东,隔着大西洋,是欧美之间相距最近的地方。电缆的铺设历尽艰险、灾难和失败,从1857年到1866年,经历了整整9个春秋。

1857年8月7日开始第一次铺设,10天以后,电缆在3660米深处意外断裂。第二年春夏之交,沉放工程重新开始,到8月5日,一条总长3240千米的海底电缆终于铺设完毕。这天上午,汤姆孙拍发了从欧洲到美洲的第一份电报;5分钟后,美洲一端清晰地收到了这些信号。消息传来,大西洋两岸的人们无不欢呼雀跃。

但是,这条海底电缆只传输了400份电报。1个月后,电缆发生严重故障,信号变得模糊不清;又过了两个星期,电缆干脆被完全腐蚀损坏,彻底报废。

困难重重,资金短缺,意见分歧,铺设第二条电缆的工作直到1865年才开始。开始后的第一次铺设也以失败告终,电缆铺设到中途又意外中断,坠进了4000米深的海底,不仅沉放没有成功,连老本也赔上了。第二年4月从纽芬兰开始铺设第三条电缆,6月终于使电缆的终端顺利地在爱尔兰登陆。

1866年7月27日,人们在这条永久性的海底电缆上拍发了第一份电报,效果良好。大西洋被征服了,汪洋大海已不能阻挡人类的进步。从这一天起,海底电缆就成了人类一种正规的通信工具。

10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海底电缆变得更加先进,传输信息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它仍然是人类通信联系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在国际和洲际通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里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像修筑万里长城那样,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来建造大西洋海底电缆呢?这道理很简单,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快速通信,赢得时间,就能赢得一切。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有句名言: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关于时间的重要性,我国也有许多名言,如“一寸光阴一寸金”等等。在军事上也有人说:时间就是军队。因为,在战场上,军队早一分钟占领“制高点”,就可能胜利;晚一分钟到达,就会导致失败。

正因为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争取时间如此重要,所以继大西洋海底电缆建成之后,又一项巨大的海底电缆工程于1869年胜利建成。这条电缆线是从英国伦敦出发,经过欧洲大陆,然后部分通过陆地、部分通过水下,到达印度的卡里卡特城,全长达五万海里。19世纪末,人们又铺设了从印度到澳大利亚的海底电缆。1902年,海底电缆更进一步穿过太平洋,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连接起来。海底电缆如此迅速的发展,很快就沟通了世界各国的联系。陆地相邻的国家,可以通过地下电缆和架空明线传送电报;遥隔海洋的各国可以通过海底电缆,将有线电报迅速传到大洋彼岸。为了使电报发挥更大的作用,欧洲几个国家先后成立了“德奥电报联盟”和“西欧电报联盟”,以便共同商定国际电报传送的程序等问题。随着电报事业的发展,1865年3月,“德奥电报联盟”和“西欧电报联盟”在法国巴黎召开会议,决定将两个组织合并成“国际电报联盟”,以便接收更多的国家参加。同年5月17日,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俄国等20多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国际电报公约”,宣告“国际电报联盟”正式成立。后来,把5月17日这一天定为“国际电信日”。每年这一天,许多国家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广泛宣传电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国际电报公约”,促进了各国电报事业的发展。现在国际间的重要事件,可以很快传到各国。例如,1991年1月17日凌晨0时6分,联合国限令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期限超过19个小时,美国白宫发言人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解放科威特的行动开始了”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我国由新华通讯社编印的《参考消息》报,于1月18日便发表了“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消息。在这条消息的前面特别注明:“美联(通讯)社华盛顿1月17日电”,这就是说,在战争爆发的当天,我国新华通讯社就收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电文”。同时,还收到了来自英国、法国、伊朗等国的“电文”,甚至还收到了战争中心点——炮火连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电文”。有的“电文”说:“美丽的橘红色曳光弹从天而降……伊拉克的高射炮的炮声太大,甚至淹没了美国飞机投炸弹的声音。”我国新华社收到这许多“电文”,又很快传给各省市的报纸。你看,手指头一按动电键,就把海湾战争第一夜的激烈战斗场面传到了我们面前。对有线电报来说,这与海底电缆沟通世界各国的联系,形成巨大的通信网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当然,与“莫尔斯电码”更是紧密相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