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保密到公开再到国际合作

从保密到公开再到国际合作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和美、英各国对核聚变的研究,一直在互相保密的情况下开展,当然保密的原因除了以为受控核聚变很快能成功以外,还有不可告人的军事战备心理。经过了多年各国独立、秘密的研究,其结果远未达到当初的期望,人们开始认识到核聚变问题的复杂和研究进程的艰难。苏、美等国感到保密不利于研究的进展,为了让人类尽快利用核聚变能源,只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才能推进核聚变的深入研究。

但是,从氢弹到“聚变炉”却绝不是一步之遥。

用原子弹点燃聚变炉,显然是没法控制的。要利用聚变的能量,有控制地应用这巨大能量,必须想其他办法。

有了核裂变反应堆,原子弹的制造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几乎可以说是同时进行的。1945年试验原子弹成功,1951年美国在爱达荷国家反应堆试验中心成功地进行了核反应堆发电的尝试。此后不久,1954年6月,前苏联在莫斯科近郊粤布宁斯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向工业电网送电的核电站;1961年7月,美国建成了第一座商用核电站——杨基核电站。

有了核裂变的“前车之鉴”,人们以为从制造氢弹到和平利用核聚变也只是一步之遥。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和美、英各国对核聚变的研究,一直在互相保密的情况下开展,当然保密的原因除了以为受控核聚变很快能成功以外,还有不可告人的军事战备心理。经过了多年各国独立、秘密的研究,其结果远未达到当初的期望,人们开始认识到核聚变问题的复杂和研究进程的艰难。苏、美等国感到保密不利于研究的进展,为了让人类尽快利用核聚变能源,只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才能推进核聚变的深入研究。于是,1958年秋在日内瓦举行的第二届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上达成协议,各国互相公开研究计划,并在会上展示了各种核聚变实验装置。

核聚变反应不但燃料很易获取,而且是很清洁的能源,这是造福人类的能源,人类必须利用这能源。因此,必须更有力地集结全世界的科技力量,来成功完成核聚变反应堆的设计。1985年,由美苏首脑提出了设计和建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倡议;1988年通过国际合作,美、苏、欧、日四方开始ITER的设计;1990年完成了ITER概念设计(CDA);1998年,美、俄、欧、日四方共同完成了工程设计(EDA)及部分技术预研。2005年,中国也参加了ITER的建造。2005年6月28日上午,国际热核反应堆(ITER)部长级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美国和韩国等参与国再次讨论了ITER场址问题。由于欧盟和日本在场址问题上的争执,ITER场址一直未能确定下来,经过1年多的谈判,6个计划参与国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确定法国的卡达拉什为ITER计划场址,并签署了联合宣言。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会议上做了重要发言。徐冠华说:“6月28日是人类共同探索未来能源生产的历史性时刻,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计划参与各方最终在反应堆的建造地址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这是该计划参与各方谈判的重要成果,是人类在核聚变研究方面的重大里程碑事件,为该计划的早日启动迈出了重要一步。”

要做一个核聚变炉,或核聚变反应堆,简单地说,就是像烧一个柴火灶似的,第一研究如何把燃料聚在一起;第二研究如何点火。科学家们在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以后,人类和平利用核聚变开始有了一丝曙光

受控热核反应的研究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磁约束聚变,英文简称MCF;另一条为惯性约束聚变,英文简称为ICF。这两条路线在科学原理与技术手段上有着重大差别,我们将分别在下面做一些介绍,期望两条路线的努力都获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