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旧能源的交替

新旧能源的交替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非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不容忽视。随着历史车轮的向前推移,一种又一种新能源被人类发现和利用。目前,煤、石油和天然气及铀的使用量高达人类使用能源总量的95%左右,不合理使用这些能源的结果,使人类既面临能源短缺的危机,更面临环境污染的威胁。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硫约1亿吨,二氧化氮约5000万吨,所以,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

第一节 新旧能源的交替

人类利用能源的脚步

所有物质之所以能够不断运动和变化,就是因为有能量在起作用,能够产生能量的自然资源就是能源。人类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史过程,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大致有四个重要发展阶段。

早在几十万年前,甚至上百万年前,人类祖先从钻木取火到火的利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的第一个发明。有了火,人才得以照明、取暖、熟食,有了火,人才学会了烧制、冶炼先进的工具。

18世纪初,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以及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是能源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们第一次把蕴藏在化石燃料煤中的能量转化为动力(机械能)。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并促成了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煤是当时最重要的能源。

19世纪,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使人类从“蒸汽世纪”发展到“电气世纪”,电能得以广泛使用。电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面貌,也急剧地改变着我们的文明生活,这是能源技术革命的又一次重大突破。现在,电能已经深人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

20世纪初,物理学家开始认识了一种蕴藏在原子核里的巨大能量,这就是核能,但直到50年代,核能才被真正开发利用。这是能源技术史上的又一创举。

能源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导致了生产力的飞跃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可利用的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日益减少,加之这些能源的利用会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因此,人类呼唤新一代清洁能源的诞生和广泛应用。虽然核能等技术的进展令人鼓舞,但要从根本上摆脱能源危机的不利局面,还存在不少困难,所以,当前能源革命的两大重点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新能源。

能源及其分类

地球上的能量来源形形色色,能源有各种分类方法。按照能源的形成和使用情况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而未经加工和转换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原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核能等均属于一次能源;而像电能、汽油、煤油、柴油、激光等是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问接经加工转换的人工能源,称为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又可按照能否再生而进一步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具有天然的自我恢复能力,不会随人类的利用而日益减少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因人类的广泛应用将越来越少,以致于枯竭的能源,称为非再生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铀矿等。

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分类

img42

矿物能源的枯竭

地球上的能源够我们用多少年?这确实是一个关系到人类前途的重大问题。从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非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不容忽视。

随着历史车轮的向前推移,一种又一种新能源被人类发现和利用。最先找到的煤和后来又发现的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资源组成了现代人的能源主流。现代社会如果没有能源,人类将无法生存。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能源消费很快,越是发达国家和社会,能源的消费越是惊人,加剧了人类对这些能源的大量开采。据不确切统计,现在已探明的世界石油储量约为3000亿吨,按每年开采40亿吨计算,现有储量只够开采70年;煤的开采储量约为6800亿吨,以目前每年消耗35亿吨计,也最多只能供全世界维持200年。比起人类悠久的历史,这些自然资源的开采“来日不长”,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球的发展格局和各国的国际战略,将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2004年10月,国际市场每桶原油的价格已冲破55美元,引起全球恐慌。

我国的能源特点是煤炭、水力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从能源资源的总储量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雄厚资源的国家,其中煤炭储量占据世界第三位,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实际开发率很低,目前还不到5%(美国为32%,日本为63%)。

我国能源战略正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①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对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造成沉重压力;②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甚至若干年后将逐渐下降。到2020年,中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资源;③中国的能源分布不均匀,煤矿大部分在内陆腹地,而对能源需求最大的是东南沿海省份,因此,“北煤南运”造成了严重的交通运输负担,我国铁路和水运货运量的40%以上都被煤炭和石油的运输占用了;④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环境污染严重;⑤国家的节能政策尚不健全、国人的节能观念相对匮乏。我们其实有很大的节能潜力,但是没有挖掘出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矛盾也日见突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常规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据统计和预测,到2050年我国能源的总需求量大约是50亿吨标准煤,而我国的能源资源和生产能力只能提供总需求量的80%。地球上的能源是有限的,如果不合理使用传统能源,它们将会在21世纪内濒临枯竭,产生能源危机,造成全球的环境问题。在这样的情势下,发展新能源就显得特别重要而紧迫。

我国的能源专家们建议: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产业,依靠国内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的可再生能源,利用20年时间,初步形成结构多元的能源消费格局,使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高。近期预测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的总装机容量达到全国总电力装机容量的10%。

能源与环境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了一个主要依赖矿物能源生存的时代。目前,煤、石油和天然气及铀的使用量高达人类使用能源总量的95%左右,不合理使用这些能源的结果,使人类既面临能源短缺的危机,更面临环境污染的威胁。

1.酸雨危害

酸雨是指大量含有硫酸、硝酸、盐酸、碳酸及少量有机酸成分的降雨。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气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煤和石油的燃烧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这些酸性化合物在空气中氧化剂的作用下与大气中水蒸气的反应生成酸,随同雨雪降落形成酸雨。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进大气的二氧化硫约1亿吨,二氧化氮约5000万吨,所以,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酸雨已成为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导致土壤酸化,造成农作物、森林和水产大面积死亡,破坏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受影响,而且对建筑物也有腐蚀作用。欧洲、北美和中国是世界三大酸雨区。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是我国酸雨多发地带,2004年8月重庆市的酸雨检测网开始启动,在天气预报中增加了一项酸雨气象指标。通过严格控制燃煤发电、提高清洁煤技术,可以降低煤的含硫量,从而减少SO2的排放,以降低酸雨的危害。

2.“温室效应”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温室。这里所讲的温室效应是指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使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增加,破坏了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的正常关系,其结果像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阻止地球热量向外层空问发散,就像“温室”一样,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温室效应”。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温室效应会带来严重恶果: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荒沙漠化面积增大。中国地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海平面上升0.5m,就足以破坏太湖平原、天津平原,威胁沿海城市的安全。同时引起降雨量的分布改变,使中国缺水的北方更加干旱,而多雨的南方水涝灾害更加严重。因此,要注意发展合理的能源结构,节约和减少化合物燃料的使用对保护地球环境非常必要。

3.臭氧层空洞

地球表面以外的大气层中,臭氧无处不在,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有害射线而保护我们,尤其在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之前,将有危害的紫外线屏蔽掉。但是,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放出的氮氧化合物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产生臭氧空洞,紫外线将直射到地面。人若受到紫外线的长期照射,将会损害人的免疫系统,诱发一些疾病,如蔓延皮肤病。同样,农作物长期受到紫外线的照射会抑制其生长,会使粮食减产、海洋生物减少甚至死亡。减少氮氧化合物和氯氟烃的排放,是保护臭氧层的关键。1985年,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了区域很大的臭氧层空洞。臭氧层事关人类的命运,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

无数事实表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矿物能源的使用对全球带来日益严重的污染危害。解决的主要出路就是要减少矿物燃料能源的使用。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呼唤新一代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耗国,正面临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困难。而中国现在消耗电力的4/5来自传统的火力发电厂。利用传统的火力发电会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大量新型的天然气发电厂和水力发电厂,以替换原有的火力发电厂,减少环境污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