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徽的数学成就

刘徽的数学成就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徽出身平民,终生未仕,被称为“布衣”数学家。《九章算术注》是刘徽留给后世的十分珍贵的数学遗产,是中国传统数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从刘徽著作来看,他学风严谨,实事求是,而且富于批判精神,敢于创新,理论研究相当深入,堪称数学史上的一代楷模。刘徽之前,计算中遇到奇零小数时,就用带分数表示,或者四舍五入。刘徽首创十进分数,用以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

第三节 刘徽数学成就

一、刘徽生平

刘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他是三国时代魏国人,籍贯山东,生卒年不详,约死于西晋初年。刘徽出身平民,终生未仕,被称为“布衣”数学家。

刘徽在童年时代学习数学时,是以《九章算术》为主要读本的,成年后又对该书深入研究,于公元263年左右写成《九章算术注》,刘徽自序说:“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

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悟其意,是以敢竭顽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刘徽在研究《九章算术》的基础上,对书中的重要结论一一证明,对其错误予以纠正,方法予以改进,并提出一些卓越的新理论、新思想。《九章算术注》是刘徽留给后世的十分珍贵的数学遗产,是中国传统数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

刘徽还著有《重差》一卷,专讲测量问题。他本来把《重差》作为《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唐代初年改为单行本,并将书名改作《海岛算经》,流传至今。

从刘徽著作来看,他学风严谨,实事求是,而且富于批判精神,敢于创新,理论研究相当深入,堪称数学史上的一代楷模。

二、《九章算术注》

此为刘徽的力作,反映了他在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杰出贡献。

1.算术

(1)十进分数

刘徽之前,计算中遇到奇零小数时,就用带分数表示,或者四舍五入。刘徽首创十进分数,用以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

刘徽用其来表示,但a后各位就不必再命名了,刘徽称它们为“微数”,说:“微数无名者以为分子,其一退以十为母,其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弥细。”这种方法,与我们现在开平方求无理根的十进小数近似值的方法一致,其中a1,a2,…,an是0至9之间的一位整数。

(2)齐同术

《九章算术》中虽有分数通分的方法,但没有形成完整理论,刘徽提出齐同术,使这一理论趋于完善。他说:“凡母互乘子谓之齐,群母相乘谓之同。”又进一步提出通分后数值不变的理论依据,即“一乘一除,适足相消,故所分犹存“法实俱长,意亦等也”。前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分数用同一个(非零)数一乘一除,其值不变;后句话的意思是,分数的分子、分母扩大同一倍数,分数值不变。刘徽指出,“同”即一组分数的公分母,“齐”是由“同”而来的,是为了使每个分数值不变。另外,刘徽还将齐同术引而伸之,用来解释方程及盈不足问题。

2.代数

(1)对正负数的认识

《九章算术》成书后,正负数的运算越来越广泛,但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正负数,却很少有人论及。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首次给出正负数的明确定义:“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就是说以正负数表示得失相反的量。他还进一步阐述正负的意义:“言负者未必负于少,言正者未必正于多。”即负数绝对值未必少,正数绝对值未必大。另外,他又提出筹算中表示正负数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红筹表正数,黑筹表负数;再一种是以算筹摆法的正、斜来区别正、负数。这两种方法,对后世数学都有深远影响。

(2)对线性方程组解法的改进

《九章算术》中用直除法解线性方程组,比较麻烦。刘徽在方程章的注释中,对直除法加以改进,创立了互乘相消法

这种方法与现代加减消元法一致,不过那时用的是筹算。刘徽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多元,“以小推大,虽四、五行不异也。”他还进一步指出,“相消”时要看两方程首项系数的同异,同则相减,异则相加。刘徽的工作,大大简化了线性方程组解法。

(3)方程理论的初步总结

刘徽在深入研究《九章算术》方程章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方程理论。刘徽所谓“程”是程式或关系式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方程,而“方程”则相当于现在的方程组。他说:“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这就是说:“有两个所求之物,需列两个程;有三个所求之物,需列三个程。程的个数必须与所求物的个数一致。诸程并列,恰成一方形,所以叫方程。”这里的“物”,实质上是未知数,只是当时尚未抽象出未知数的明确概念。定义中的“皆如物数程之”是十分重要的,它与刘徽提出的另一原则“行之左右无所同存”,共同构成了方程组有唯一组解的条件。若译成现代数学语言,这两条即:方程个数必须与未知数个数一致,任意两个方程的系数不能相同或成比例。刘徽还认识到,当方程组中方程的个数少于所求物个数时,方程组的解不唯一;如果是齐次方程组,则方程组的解可以成比例地扩大或缩小,即“举率以言之”。

对于方程组的性质,刘徽总结出如下诸条:“令每行为率”,即方程各项成比例地扩大或缩小,不改变方程组的解;“每一行中,虽复赤黑异算,无伤”,即方程各项同时变号,不改变方程组的解;“举率以相减,不害余数之课也,即两方程对应项相减,不改变方程组的解。很明显,刘徽对于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已经基本掌握了。不过,他没有考虑交换两个方程的位置,因为不进行这种变换亦可顺利求出方程组的解,而且调换算筹的位置是不方便的。

3.几何

(1)割圆术

刘徽以前,一般采用周三径一的圆周率,这是很不精确的。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指出:周三径一的数据实际是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不是圆周与直径的比值。他认为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其面积就越接近圆面积。他从这一思想出发,创立了科学的求圆周率方法——割圆术。具体来说,就是以1尺为半径作圆,再作圆内接正六边形,然后逐渐倍增边数,依次算出内接正六边形、正12边形乃至正192边形的面积。

割圆术的创立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也曾用割圆术求圆周率,他的方法是以圆内接正多边形和外切正多边形同时逼近圆,比刘徽的方法麻烦一些。刘徽的成就晚于阿基米德,但是独立取得的。

(2)几何定理的证明

刘徽采用出入相补原理,证明了《九章算术》中许多几何公式和定理。

刘徽在研究立体几何时,发现“邪解堑堵,其一为阳马,一为鳖月需,阳马居二,鳖月需居一,不易之率也”。即“过对角面分割堑堵为一个阳马和一个鳖月需,则阳马与鳖月需的体积之比恒为二比一。”为叙述方便,我们称之为阳马定理。刘徽从长方体体积公式出发证明了这一定理,然后用它证明了各种多面体的体积公式。另外,他还发现了一条重要原理:对两个等高的立体,若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得的面积之比为一常数,则这两立体的体积之比也等于该常数。这一原理可称为“刘徽原理”。在《九章算术注》中,刘徽多次运用了这一原理,例如,圆台体积∶外切正四梭台体积=圆面积∶外切正方形面积=π∶4。书中对圆锥、圆台等旋转体体积公式的推导,都是以刘徽原理为依据的。

(3)对球体积的研究

刘徽发现了《九章算术》中球体积公式不正确,试图利用刘徽原理求出正确的球体积公式。他首先作球的外切立方体,然后用两个直径等于球径的圆柱从立方体内切贯穿。于是,球便被包在两圆柱相交的公共部分,而且与圆柱相切。刘徽只保留两圆柱的公共部分,取名“牟合方盖”。根据刘徽原理,球体积与牟合方盖体体积,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刘徽没有成功,只好“以俟能言者”。但他的思路正确,为后人解决这一问题打下了基础。

4.刘徽的极限观念

从《九章算术注》可以看到,刘徽具有明确的极限思想。他把极限用于代数和几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这说明极限思想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后,到这时已有较大发展。

例如,刘徽的割圆术便建立在极限理论的基础上。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就是说当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正多边形面积的极限便是圆的面积。

刘徽在研究开方不尽的问题时,认为求出的位数越多,就越接近真值,但永远不会达到真值,只能根据需要,求到“虽有所弃之数,不足言之也”的程度。刘徽正是在这种极限观念的基础上创立十进分数的。他在证明有关体积的定理(如阳马定理)时也用到极限,并深刻地指出,极限问题“谓以情推,不用筹算”,就是说研究极限靠思维和推理而不靠具体计算。

三、刘徽的重差术

重差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测量方法,用以测量不可到达的距离。刘徽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提高,写出重差术专著——《海岛算经》(即《重差》)。他在序言中说:“凡望极高、测绝深而兼知其远者必用重差。”全书只有九道题,但很有代表性。

例如第一题(译为今文):为测量海岛,立两根3丈高的标杆,前后相距1000步,令后杆与前杆对齐。从前杆后退123步,人眼着地看岛峰,视线正好过杆顶。从后杆后退127步,人眼着地看岛峰,视线也过杆顶。问岛高和岛离杆的距离各是多少?

四、刘徽的学术思想

刘徽所以能在数学上取得卓越成就,是与他先进的学术思想分不开的。概括起来,他的学术思想有如下特点。

1.富于批判精神。刘徽在数学研究中不迷信权威,也不盲目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而是有自己的主见。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张衡关于球体积的不正确观点,还批评了那种据守古人“周三径一”的踵古思想,说:“学者踵古,习其谬失。”刘徽正是因为有这种可贵的批判精神,才在研究《九章算术》时发现许多问题,从而深入探讨,写出名垂千古的《九章算术注》。

2.注意寻求数学内部的联系。刘徽在《九章算术注》的序言中说:“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者,知发其一端而已。”不难看出,他的整个数学研究都贯穿了这一思想。例如,他把许多平面几何问题归为出入相补,把许多体积公式的推导归为刘徽原理,把各种比例问题归为今有术,以及用重差术的一般方法解决各种测量问题,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3.注意把数学的逻辑性和直观性结合起来。刘徽主张“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就是说问题的理论分析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空间图形的分解要用图形显示,也就是理论和直观并用。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既简又明。实际上,他对原书和《九章算术注》中提出的重要数学概念,都给出明确定义。他对定理、公式的证明基本上采取演绎法,推理相当严密。例如,他从长方体体积公式出发,运用极限观念,证明了阳马定理,又用阳马定理证明了棱锥、棱台的体积公式,然后根据刘徽原理推出圆锥、圆台的体积公式,是一环扣一环的。另一方面,刘徽也很注意数学的直观。他常借助图形来证明平面几何定理,称为图验法;借助立体模型来研究开立方和推导体积公式,称为棋验法(刘徽称特定的立体模型为棋)。有时,他还在证明过程中辅之以剪贴和涂色的方法。总之,他在数学研究中既注意逻辑推理,又注意运用直观手段,所以他的理论明白易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