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衰变与放射性

核衰变与放射性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放射性现象的本质是原子核的衰变过程。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的次数称为放射性活度,以A表示,单位为s-1,则A=A0e-λt,式中Ao=λN0。半衰期是鉴别不同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指标。不稳定核素会自发地蜕变成另一种核素,同时放出各种射线,并由一种元素转变成另一种元素。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有以下三种。

第二节 核衰变与放射性

放射性的发现

有些元素如铀、镭、钋等能放出一些射线,这些射线看不见,但能穿透光所不能穿透的物体(如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α射线是带正电的高速粒子流,它们以相当高的速度(每秒钟将近2万公里)从放射源中放射出来。它的贯穿能力小而电离能力强。β射线是原子内放出的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它的贯穿能力强,但电离能力小。γ射线是原子内放出的能量很高的电磁波(即光子流),它的贯穿,极强,但电离能力很小。

自然界存在300多种核素,其中280多种是稳定核素。自1934年以来,人工制造出许多放射性核素,例如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1992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并鉴别出208 Hg及185 Hf两个新核素,1993年又首次合成并鉴别出新核素237 Th。现在已知的核素约3000种,而核结构理论预言,核素种类可达8000多种。

核衰变

放射性现象的本质是原子核的衰变过程。放射性核是一个量子体系,核衰是一个量子跃迁过程,遵从量子力学的统计规律。在衰变过程中,原子核的数目随时间按指数规律减少,其衰变规律为N=Noe-λt,式中N0为t=0时放射源中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数目,N为t时刻放射性原子核数目,λ为衰减恒量。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的次数称为放射性活度,以A表示,单位为s-1,则A=A0e-λt,式中Ao=λN0。放射性活度衰减到原来一半(A=A0/2)所需的时间τ称为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即

τ=img45img46

各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差别很大,从10-9s到109年。半衰期是鉴别不同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指标。半衰期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地质学中用以确定地质年代,考古学中用以确定古生物或文物的年代。考古学中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是img47,τ=5730年。

不稳定核素会自发地蜕变成另一种核素,同时放出各种射线,并由一种元素转变成另一种元素。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有以下三种。

α衰变:α衰变的反应式为img48

它表示在α衰变中,放射性元素X的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img49),蜕变成一种新元素Y,其原子核的质量数比原来元素的质量数减少4,而电荷数减少2,即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移前两位。

β衰变:β衰变的反应式为img50

它表示在β衰变中,原子核放出一个β粒子img51)时,新元素原子核的质量数不变,而电荷数增加1,即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移后一位。

放射性元素因α衰变或β衰变而引起元素原子序数变动的规则,称为位移定则。

γ衰变: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向低激发态或基态跃迁时,往往就发出7光子,这种现象称为7衰变或7跃迁。这种过程只是核的能级发生变化,而核的组成不发生变化,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变。

人工核反应

1919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发生核反应,产生了氧原子。这使人们意识到,用微粒轰击原子的核反应可以使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核反应不仅能使物质发生改变,而且能使原子核内的微粒释放出来。

用人工方法产生放射性元素的现象称为人工放射性现象。1961年人们首先利用核反应合成了103号元素镑Lr。一系列超钚元素(Z>94)都可以用人工核反应的方法制造。

据2004年最新报道,俄美计划明年初合成第18号元素。这些超重元素在工农业生产、医疗和国防上都有特殊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