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捉氨”之谜

“捉氨”之谜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人类真正把它作为一和气体物质,发现它、“捉”住它、研究它,还是近300年间的事。又过了将近50年,捕捉氨的“接力棒”落到了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的手里。普利斯特里制得了纯氨,检验了氨的性质,还给它取名为“碱性空气”。从那以后的200年里,人们不断地研究它、认识它,它的用途也随之得到开拓和发展,如今,制氨工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本化学工业之一。

“捉氨”之谜

氨(NH3),又名阿莫尼亚,它是一种无色而有独特刺激性臭味又极易溶解于水的气体。它广泛存在于人畜的排泄物中,并在人畜的粪尿或尸体腐烂时产生出来。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自从有了人本身的那一天起,人们就感到了氨的存在——有时甚至还被它呛得睁不开眼!然而,人类真正把它作为一和气体物质,发现它、“捉”住它、研究它,还是近300年间的事。

据有关化学史料记载,早在17世纪初,氨这种气体就被布鲁塞尔的医生、二氧化碳的发现人海尔蒙德发现了。后来,德国著名的化学家格劳贝尔又在17世纪中叶用人尿与石灰共热的方法制出了它。稍后,德国另一位化学家孔克尔发现,在动物残骸腐烂时,能产生一种看不到却很呛人的气体。但他仅仅记下了这一发现的经过。

在孔克尔这一发现之后的大约十年里,又有一个名叫S·赫尔斯的化学家发现,将石灰和卤砂(NH4Cl)混和放入曲颈甑内加热,并将曲颈甑管插入水中,可以见到水槽中的水会被曲颈甑倒吸入甑中的现象。这说明他在那时就已发明了我们今天的实验室制氨法。但是,由于他并不知道氨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所以尽管他已经看到了水被倒吸的现象,仍然认为“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就这样,他错过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成功机会。

又过了将近50年,捕捉氨的“接力棒”落到了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的手里。这位气体大王再次重复了赫尔斯用石灰和卤砂混和加热制氨的方法,但在收集氨气时,他巧妙地避开了水而使用了他自己常用的“排汞集气法”。由于氨是不溶于汞(水银)的,所以它终于被普利斯特里收到了瓶子里,并初步测定了它的组成。

普利斯特里制得了纯氨,检验了氨的性质,还给它取名为“碱性空气”。今天看来,这个名字起得可能不甚合理,但在当时,由于人们刚刚开始研究空气,而且那时的“空气”概念与我们今天的“气体”含义接近,所以,为氨起这样一个突出其碱性的名字,的确已经很了不起了。

与此同时,氨的碱性也为其它国家化学家所认识,并进而把氨叫做“挥发性碱性盐”等。

1780年前后,法国化学家贝托雷进一步测定了氨的组成,把其中氮、氢元素质量比精确到80%∶20%,并再次叫它“挥发性碱”,阿莫尼亚的名字也是从那时开始流传下来的。

从那以后的200年里,人们不断地研究它、认识它,它的用途也随之得到开拓和发展,如今,制氨工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基本化学工业之一。无论学过化学还是没有学过化学的人无不晓得氨或阿莫尼亚的大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