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静电起电机

静电起电机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钥匙尖迸出的电火花是所谓的尖端放电现象引起的。本实验中采用范德格拉夫起电机观察尖端放电现象。确保金属壳与地同电势的条件下,人站立在绝缘凳子上,手紧按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金属球外壳,如图3所示。强大的电场使尖端周围的空气分子电离,空气中与导体电荷相反的带电粒子被尖端吸引,与导体电荷相同的带电粒子则被排斥到远处,这种现象称为尖端放电效应。范德格拉夫起电机金属球壳上的电荷能产生超过一千万伏特的高压。

静电电机

Van de Graaff Generator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做过著名的风筝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现代避雷针。在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富兰克林冒着被雷击的危险,将一个系着长长金属导线的风筝放飞在雷雨云中,金属线末端拴了一串银钥匙。当雷电发生时,富兰克林伸手接近钥匙,钥匙上迸出一串电火花,手上还有麻木感。幸亏这次闪电比较弱,富兰克林没有受伤。钥匙尖迸出的电火花是所谓的尖端放电现象引起的。雷电使金属导线带电,钥匙尖端处电荷最密集而形成强电场,空气分子在此强电场作用下电离,产生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和正离子,其中与钥匙带异号电荷的粒子与钥匙中的电荷中和,出现放电火花。本实验中采用范德格拉夫起电机观察尖端放电现象。

实验装置

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绝缘凳子、导体针尖、蜡烛等。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结构描述:A为金属球壳,C和D为金属轮,C和D之间有一绝缘传送带,E和F为金属针尖或电刷。

img205

图1 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结构示意图

现象观察

1.头发竖起现象观察

img206

图2 实验照片

img207

图3 实验操作示意图

确保金属壳与地同电势的条件下,人站立在绝缘凳子上,手紧按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金属球外壳,如图3所示。当起电机启动时,电荷传到我们的身体上,头发便会竖立起来。

2.尖端放电吹蜡烛现象观察

img208

图4 尖端放电吹蜡烛现象观察

金属球壳外面粘贴一导体针尖,确保接触良好,将一根点燃的蜡烛靠近导体针尖。当我们不断给金属球外壳充电时,火焰就好像被风吹一样朝背离针尖的方向偏移,如图4所示。

现象解密

1.范德格拉夫起电机是美国科学家范德格拉夫(1901—1967)1931年发明的。针尖或电刷E与直流电源(电压约为几万伏)的正极相接,这样E与金属轮D之间就有几万伏的高压,附近空气被电离,负电荷跑向针尖,正电荷跑向传送带并附于其上,电动机带动轮D,传送带就把正电荷带向上方,针尖或电刷F在传送带正电荷感应下带负电。于是传送带与F之间形成强电场并使空气电离,其正负电荷分别跑向F和传送带。F上的正电荷不断被传送到金属壳外表面上(为什么?),使金属壳与地之间的电压差不断增加。

2.静电平衡时,孤立导体表面的感应电荷面密度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即越尖端的地方电荷面密度越大,而导体附近的电场强度又与其表面的电荷面密度成正比,所以尖端附近产生的电场非常强。强大的电场使尖端周围的空气分子电离,空气中与导体电荷相反的带电粒子被尖端吸引,与导体电荷相同的带电粒子则被排斥到远处,这种现象称为尖端放电效应。

应用拓展

范德格拉夫起电机金属球壳上的电荷能产生超过一千万伏特的高压。在核物理实验中,如此高的电压可用来加速各种带电粒子,如质子、电子等。

思考题

1.问:你能设计出几个利用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演示实验?你还能想出它的其他应用吗?

2.尖端放电吹蜡烛实验中,吹蜡烛的是电子风还是正离子风?为什么?(注意:金属外壳带的是正电荷)

3.范德格拉夫起电机中,用电刷和金属针尖在原理上有什么区别?

4.范德格拉夫起电机演示实验中,涉及哪些静电感应现象的知识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