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的暴力从哪来

孩子的暴力从哪来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孩的异常行为,正是源于她不健全的心理。张侃认为,这也体现出该女孩心智尚不成熟的一面。荀焱指出,由此可见,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关键。此外,张侃指出,如今电视、网络上有意无意所传递的不良信息,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荀焱也指出,就整个社会而言,孩子成长的环境确实令人担忧。

◆赵广立

10岁女孩在电梯内对年仅1岁的男婴原原拳脚相加,施暴之后又“像扔猪狗一般”将其扔出电梯,最后人们发现原原时,他已奄奄一息……此事一经媒体曝光,民众哗然。

案件中另有一个细节让人更加不可思议:事发后该女孩竟然若无其事,还撒谎说原原是被其他人抱走了,并假装帮忙找人。这更点燃了人们的怒火,纷纷指责该女孩“心狠手辣”,甚至冠之以“恶女”“暴童”的称号。

女童摔婴的背后,恐怕不仅仅是“恶女”“暴童”这么简单。是什么样的心理驱使,能让一个正处在天真烂漫年龄的女孩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举动?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恶劣事件的出现?记者为此寻访了相关心理专家。

摔婴女孩心理不健全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事件前后披露的信息分析,可以认定,摔婴女孩心理不健全。

“10岁并不是一个对外界一无所知的年龄,10岁的孩子对社会的认知已经初步形成了。”张侃告诉记者,“从该女孩这样的异常行为来看,她的心理是不健全的。”

张侃认为,就好比机器人的行为需要电脑程序的控制,人类的行为也是在心理活动的驱使下完成的。女孩的异常行为,正是源于她不健全的心理。

“应该怎么对待1岁的婴儿,心理健全的10岁孩子都会懂得,不能摔打,不能把婴儿变成自己的施暴对象,更不能把婴儿置于危险境地而漠然不顾。”

而当原原奶奶寻找孩子的时候,该女孩还劝说“阿姨莫着急”并且撒谎说帮着找。张侃认为,这也体现出该女孩心智尚不成熟的一面。

张侃进一步指出,国外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时期行为表现异常的心理不健全群体,在未来出现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远高于常人。

“对这个女孩的心理疏导迫在眉睫。”张侃告诉记者,鉴于此事件的影响,如不对该女孩进行很好的心理疏导,该女孩未来将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她将如何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如何与人共处,等等,这些都将会给她带来巨大的压力

而该女孩心理是否不健康,是否有精神问题,张侃表示,则需要经过进一步诊断才能得出结论。

压抑的释放?

年仅10岁的女孩做出如此举动,人们在唏嘘不已之余,也抛出了心底的疑惑:年纪尚小的女孩为何如此暴戾?

“有一种声音我很赞同,她是一种压抑之后的宣泄。”华夏心理网资深心理咨询师荀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虽然该女孩平时表现很好,但实际上可能压抑着别人看不到的另一面: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这一面就有可能显现出来。

电视剧《重案六组》曾根据一个真实案例改编播出过类似案例:一个男孩杀害自己的父母之后,仍然正常上学。在人们眼中,男孩平时特别乖巧,案发后谁也不会怀疑是他所为,直到后来警察在他们楼顶平台上发现被他钉死在木板上的小麻雀。

此案例中男孩父亲虽然是大学教授,但对他非常严格,经常对其打骂,实施家庭暴力。

“我觉得这两者有很大的雷同性,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人们会释放心底的恶魔。”荀焱指出,由此可见,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关键。“媒体披露说该女孩的邻居曾见其被父母打骂,如果属实,其父母难辞其咎。”

有网友分析称,男婴可能是女孩父母暴力行为的受害者,认为女孩心理行为链条可能是“遭遇家庭暴力→心理结构遭到破坏→启动自我保护→产生攻击欲望→条件刺激→摔打男婴”。“女孩在家里是弱小的,遭遇家暴只能承受;在比自己强的人面前装乖,在比自己更弱者身上撒气。”网友评论说,父母用什么方式对孩子,孩子就用什么方式对世界。

“孩子性格成型期一般是六七岁,在人格层面,从一两岁到六七岁之间的教养环境对性格塑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荀焱说,“不管她先天性格如何,这个阶段的教养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多因素影响

张侃认为,除了父母主动对孩子的教养产生的影响之外,不经意间的举动也可能成为孩子效仿、学习的对象。

“父母关系是否和谐?这对孩子也有最直接的作用。”张侃说,父母实在要吵架时应该让孩子回避。另一方面,有的父母喜欢孩子,常常抱起孩子抛来抛去、耍耍玩玩、捏脸或拍打,让孩子误以为自己也可以如此表达——但是小孩子怎么知道拿捏轻重?

此外,张侃指出,如今电视、网络上有意无意所传递的不良信息,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不仅是负面消息,就是那些为了揭发、谴责和批评而制作的画面,对充满好奇心的儿童来说,无形中就可能产生误导。”

张侃告诉记者,由于儿童判断是非能力还不强,所以电视、网络媒体在播放类似节目时,在音像上要注意进行处理。

荀焱也指出,就整个社会而言,孩子成长的环境确实令人担忧。“这个社会让人越来越不安全,人类的烦躁、暴虐越来越多。我们生活的空间,不仅空气里有雾霾,类似的事件让人的心里也有了雾霾。”

“所以家长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时常反省可能给孩子造成的不好的影响。”荀焱说,“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自省,告诉孩子什么是越界行为。”

另外,心理专家也告诉记者,心理学认为,除后天影响之外,孩子会先天遗传父母的一些性格特质,但先天遗传只是倾向性,而不带有道德性的评判。

人性本恶?

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曾在西方引起极大的轰动,这本哲理小说正是借儿童的本真,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在诸多要义中,该书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这样一个理念:“人们常常缺乏对自身的原恶的认识,普遍存在于一切人身上的人性的原恶——这是任何人从生到死都必须与之战斗的不可轻视的敌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也提倡“性恶论”,见于《荀子·荣辱》:“人之生也固小人。”“固小人”就叫作“性本恶”,至于仁义礼乐,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荀焱认为,“性本恶”论者口中的“恶”并不是单纯的恶念或恶性,即不是人类社会关于善恶的评价,而是人的“动物性”。正如荀子“天生物但不辨物”的观点,人之生不存在好坏,只是为了某种社会秩序性“不如从最坏的结果出发”。

“人其实或多或少都有暴力倾向,‘路怒’就是其中之一。”荀焱认为,只是有人不容易激发,表现出的程度没那么剧烈,“这其中后天的影响很重要”。

张侃也认为:“闪念的恶难免都会有,人是有动物性的;只是我们从小受到教育,要向人性的一面发展。”

对于摔婴女孩,“先天的性格倾向、后天环境的影响等多因素交织和长期的影响,导致该女孩情绪敏感性似乎比同龄人更高一些,在不经意的刺激下,就可能酿出悲剧。”荀焱说。

《中国科学报》(2013-12-20第11版《真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