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秋沙鸭在什么地方越冬

中华秋沙鸭在什么地方越冬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把冬天由北方来到某地越冬的候鸟称为“冬候鸟”,我国许多地方是“冬候鸟”的重要越冬地。冬候鸟中有许多珍稀鸟种,中华秋沙鸭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生存了1000多万年,被称为鸟类中的活化石,是我国特产稀有鸟类,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同为中国国宝,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两地记录到的最大数量分别超过该种全球总量的1%。

人们把冬天由北方来到某地越冬的候鸟称为“冬候鸟”,我国许多地方是“冬候鸟”的重要越冬地。来这里的“冬候鸟”多为鹤类、雁类和鸭类,这些鸟儿繁殖地在遥远的北方,有的甚至在西伯利亚苔原地带,因此,冬季是我们观赏它们最好的时机。

大天鹅又叫白天鹅、鹄,是冬候鸟中体型最大的。它们在中国北方、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繁殖,冬季则到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越冬。每年的2月末3月初它们离开越冬地又向繁殖地迁徙,约在3月末4月初到达繁殖地。

大天鹅

大天鹅保持着一种在鸟类中少有的“终身伴侣制”。平时,无论是取食或休息都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特别是雌天鹅在产卵时,雄天鹅会在一旁守卫,一刻也不离开。遇到天敌入侵,它便高声鸣叫着拍打双翅冲上前去与对方搏斗。如果其中一只死亡,另一只终生单独生活,形如人类的“守节”。

9月中下旬,当年出生的小鹅羽毛已经丰满,大天鹅便带着它们开始离开繁殖地往越冬地迁徙。迁徙时常成6~20多只的小群或家族群同行,飞行时常成“一”字、“人”字队行。经常一边飞行一边鸣叫,叫声高亢响亮。约10月下旬至11月初到达越冬地。

大天鹅体形巨大,羽毛洁白,动作优雅,深受人们喜爱。大天鹅的“终身伴侣制”也被人们看作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古人用“雌雄一旦分,哀声留海曲”和“步步一零泪,千里犹待君”的诗句来形容它们的情深意切。

在我国诸多大天鹅越冬地中,山东荣成烟墩角是最有特色的。荣成市位于山东省最东端,境内海湾、沼泽和湿地非常适合大天鹅栖息。每年11月份到来年4月份,近万只大天鹅都会从西伯利亚及蒙古等地到此越冬。

山东荣成烟墩角是大天鹅重要越冬地

这里的大天鹅离人类最为接近,人们与大天鹅的距离可以近到2米,甚至1米。被誉为世界上可以与大天鹅“零距离接触”的地方之一。

大天鹅与人类近距离的接触,得益于当地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为了保护境内珍稀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早在1985年荣成市便建立了大天鹅自然保护区,除严厉打击非法侵占保护区湿地资源、猎捕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之外,还采取关停污染企业、集中处理垃圾、修整海滩、适当投食等措施,为来此越冬的大天鹅营造舒适“家园”。随着环境的改善,来此越冬的大天鹅逐年增多,目前大天鹅在荣成境内越冬数量已有1万只左右。

大天鹅的到来,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观鸟者和摄影爱好者。每天清晨,他们观赏着大天鹅从天际线飞来,成双成对地降落在恬静的海面上,有的拍翅嬉戏,吵闹一片;有的交颈摩挲,温情脉脉;有的翩翩起舞,悠闲自得;真个千姿百态,令人赏心悦目。

大天鹅带动了当地冬季旅游及相关服务业发展,有资料显示,跟着大天鹅“沾光”的旅游收入占荣成市冬季旅游收入的六成。

大天鹅曾一度是人们重要的狩猎对象。由于过度狩猎和湿地被开垦,曾使大天鹅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近年由于世界各国都注意了对大天鹅的保护,大天鹅在世界各地的种群数量已有明显增加。估计目前全世界大天鹅总的种群数量在10万只左右。中国已将大天鹅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并作为一类保护动物受到重点保护。大天鹅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大天鹅的近亲是小天鹅,别名短嘴天鹅。它与大天鹅在体形上非常相似,同样是长长的脖颈,纯白的羽毛,黑色的脚和蹼。虽然它的身体比大天鹅小一些,颈部和嘴也比大天鹅略短,但如果在只有小天鹅没有大天鹅可以比较的情况下很难分辩。要区别它们,最有效的方法是比较嘴基部黄颜色的大小和形状。大天鹅嘴基的黄色延伸到鼻孔以下,呈三角型,而小天鹅嘴基的黄色沿嘴缘不超过鼻孔,呈梯形。而且小天鹅的鸣叫声清脆,有似“叩,叩”的哨声,而不像大天鹅那样像喇叭一样的叫声。

小天鹅和大天鹅的习性相仿,也在差不多的时间迁移。不过小天鹅似乎更怕冷一些,它们的越冬地更靠南,主要是在长江流域。

小天鹅数量较大天鹅多,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列为易危级。

冬候鸟中有许多珍稀鸟种,中华秋沙鸭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它两胁的羽毛上具有黑色鳞纹是最醒目的特征,因此,它早先的名字叫鳞胁秋沙鸭。后来,鸟类学家发现它们的原产地是我国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只有零星个体偶尔飞到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境内,所以才改称它为中华秋沙鸭。此外,脑后有两簇冠羽像凤头一样,也是它的特有标志。

小天鹅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生存了1000多万年,被称为鸟类中的活化石,是我国特产稀有鸟类,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同为中国国宝,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其分布区域十分狭窄,数量也极其稀少,全球目前仅存不足1000只。由于这种鸭子以天然树洞为巢,又有人将它称作“会上树的鸭子”。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及中国东北小兴安岭等地繁殖地,到中国的江苏沿海,洞庭湖,贵州平塘,都匀,台湾屏东等地越冬。主要食物为鱼类,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

21世纪初在赣东北的弋阳婺源相继发现中华秋沙鸭较大越冬群,总数量至少超过100只,且数量和分布地点相对保持稳定。两地记录到的最大数量分别超过该种全球总量的1%。近几年也出现在江西省鹰潭市上清镇的芦溪河及九江市武宁县的修河中。

由于中华秋沙鸭的繁殖地山高林密,很难观察到它,因此,观鸟人便将观看中华秋沙鸭的目的地指向了长江中下游江西省的弋阳、婺源、鹰潭、九江、弋阳和婺源等地。

2000年,弋阳县建立了“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在进行中华秋沙鸭保护的同时,为广大观鸟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赏国宝的地点,也为弋阳县新增了一个难得的生态旅游内容。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中华秋沙鸭列为濒危,并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濒危动物红皮书(IUCN)和国际鸟类保护联合会濒危鸟类名录(ICBP)。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