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嘌呤核苷酸代谢与疾病

嘌呤核苷酸代谢与疾病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痛风症男性多发,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嘌呤核苷酸代谢相关的酶缺陷相关。此外,长期大量摄入过量富含嘌呤的食物、白血病和肿瘤导致的细胞中核苷酸过量分解,以及肾脏疾病引发的尿酸排泄障碍都是痛风的可能病因。抗嘌呤核苷酸代谢的药物是一些嘌呤、氨基酸或叶酸等的类似物。它们主要以竞争性抑制等方式干扰或阻断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从而进一步阻止核酸以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一)痛风

尿酸是人体嘌呤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水溶性较差。正常情况下,嘌呤合成与分解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所以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也相对恒定。正常人血浆尿酸含量为119~417μmol/L (2~7mg/dl),主要以尿酸及其钠盐的形式存在。当进食高嘌呤饮食、体内核酸大量分解(如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或肾疾病而尿酸排泄障碍时,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过饱和而形成结晶,沉淀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脏等处,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脏疾病,引起疼痛与功能障碍,称为痛风症(gout)。

痛风症男性多发,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嘌呤核苷酸代谢相关的酶缺陷相关。它可能涉及的基因主要有HGPRT、PRPPK、GPAT、葡萄糖6-磷酸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此外,长期大量摄入过量富含嘌呤的食物、白血病和肿瘤导致的细胞中核苷酸过量分解,以及肾脏疾病引发的尿酸排泄障碍都是痛风的可能病因。

临床上常用别嘌呤醇(allopurinol)治疗痛风症。别嘌呤醇与次黄嘌呤结构类似(图8-8),只是分子中N-7与C-8互换了位置,故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抑制尿酸的生成。黄嘌呤、次黄嘌呤的水溶性较尿酸大得多,不会沉积形成结晶。同时,别嘌呤醇与PRPP反应生成别嘌呤核苷酸,这样一方面消耗PRPP而使其含量减少,另一方面别嘌呤核苷酸与IMP结构相似,又可反馈抑制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最终减少尿酸的生成。

图8-8 别嘌呤醇与次黄嘌呤

(二)腺苷脱氨酶缺乏症

腺苷脱氨酶缺乏症(adenosine deaminase deficiency)是一种先天性代谢性异常疾病,由于腺苷脱氨酶(ADA)缺乏导致体内dATP的异常累积,严重抑制核糖核苷还原酶的活性,引起T细胞中其他dNTP缺乏,导致T、B细胞发育不全和功能障碍,表现为严重的细胞、体液免疫缺陷。患者由于缺乏正常的免疫系统,只能在特殊隔离的无菌环境中才能生存。

美国医学家W·F·安德森等对腺苷脱氨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疗是世界上第1个基因治疗成功的范例。1990年,安德森对1例患ADA缺乏症的4岁女孩进行基因治疗。他们将女孩自己的白细胞导入编码ADA的基因,再回输给患儿。经过治疗,女孩的免疫功能得到提高,能够走出隔离帐及正常生活。

(三)抗嘌呤核苷酸代谢的药物

抗嘌呤核苷酸代谢的药物是一些嘌呤、氨基酸或叶酸等的类似物。它们主要以竞争性抑制等方式干扰或阻断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从而进一步阻止核酸以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肿瘤细胞的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十分旺盛,因此这些抗代谢物具有抗肿瘤作用。

嘌呤类似物有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6-巯基鸟嘌呤(6-thioguanine)、8-氮杂鸟嘌呤等(8-azaguanine),其中以6-MP在临床上应用较多。6-MP的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似,可反馈抑制PRPP酰胺转移酶而干扰磷酸核糖胺的形成,阻断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6-MP还可在体内生成6-MP核苷酸,并以这种形式抑制IMP转变为AMP及GMP的反应。6-MP还能直接通过竞争性抑制,影响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使PRPP分子中的磷酸核糖不能向鸟嘌呤及次黄嘌呤转移,阻止了补救合成途径,可用于治疗白血病和绒毛膜上皮癌。

氨基酸类似物有氮杂丝氨酸(azaserine)及6-重氮-5-氧正亮氨酸(diazonorleucine)等。它们的结构与谷氨酰胺相似,可干扰谷氨酰胺在嘌呤核苷酸合成中的作用,从而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嘌呤分子中的C-8及C-2均来自一碳单位,而叶酸类似物能竞争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叶酸不能还原成二氢叶酸及四氢叶酸,导致其不能供应一碳单位,从而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常见的叶酸类似物有氨蝶呤(aminopterin)及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 MTX在临床上用于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治疗。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药物缺乏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故对增殖较旺盛的某些正常组织亦有杀伤性,因而有较大的毒副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