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技术促进劳动方式的改变

科学技术促进劳动方式的改变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科学技术是改变社会经济中的产业结构、进而从总体上改变社会成员谋生手段的最重要力量。此外,科学和技术进步将大大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从而导致供需关系的变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大批拥有高度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脑力劳动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劳动力大量由农业和工业部门流向服务业、交通、科技管理、文化教育等部门。

从远古时期的刀耕火种,到农业社会时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挥汗如雨的农耕,再到近代工业社会时期的蒸汽机车、电动机械大大减轻或取代了人力和畜力……直至现代自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只需在窗明几净的房间里操控按钮、监视生产状况,便可轻松地生产出大量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

请问,从这几千年来人类生产劳动场景的更替中,你想到了什么?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变化

人生在世,需要一定的 “谋生手段”,即个人获取生存和个体再生产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料的手段;而在人类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之后,它又可以被理解为个人为自己获取财富的手段。人类社会中的众多个体对谋生手段的选择所造成的合力,会影响到社会各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此即产业结构。如工业革命前后,众多的人力资源逐渐从农业流向制造业和矿业,农民减少,而产业工人增多,最终导致农业时代在全球范围的终结和工业时代的来临——这便是产业结构变化或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的一个实例。

然而,与其说个体对谋生手段的选择是一种决定性力量,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受到支配和限制的力量。支配个体谋生手段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两项:首先是当时的社会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谋生手段;其次是个体选择中的趋利原则。对于后者,尽管趋利原则未必能够精确地适用于每一个个体,但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择职业的总趋势总是趋利的,因为大多数个体在选择谋生手段时,一般都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选择对自己而言能够更加轻松地取得更大利益的谋生手段。这种利益可能是物质方面的,也可能是社会地位方面的。

但这种选择归根结底还是要在社会所能提供的众多谋生手段范围之内进行,因此前者是决定个体谋生手段选择的最根本的因素。而当时当地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正是对这一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之一,另一个方面的力量则来自于产业结构的反作用。在这两者中,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往往在社会生产关系急剧变革的时代起着更加主导性的作用,其中最典型的事例 (如上所述)就发生在工业革命时代,以及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之一的新科技革命时代。可见,科学技术是改变社会经济中的产业结构、进而从总体上改变社会成员谋生手段的最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对各产业结构的改变,包括改造原有产业部门的内部结构、改变原有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以及创立新的产业部门等方面。

计算机技术的诞生,是蒸汽机革命以来最富革命特征的科学事件,它使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过去的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都是用机器代替人的部分体力劳动。而计算机的产生,则使信息控制和智能并入了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机器的自控水平,从而代替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部分智力活动。特别是50多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到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现在人们研制的模拟人的思维的所谓第五代智能型计算机,计算机的容量和运算速度按亿次增长,其结构、性能和可靠性也日益完备;以至于现在,只要是人设计的任何一项机器设备,都可以安装一个小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微电脑和贮存器。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技术介入机器体系,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对于减少又脏又累和危险性大的工作劳动,有着极大的潜力。

更为重要的是,电脑全面进入一切物质生产的经济部门和组织管理的社会部门,直至家庭生活领域,为人类历史上的再一次劳动转型准备了条件。这是因为,电脑的应用更新了劳动 “技能”的概念。过去主要指以经验积累为基础的、要求长时间的实际操作或集中训练才能获得的熟练技能,大多可由机器代替,而人的技能被转移到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方面。这样一方面降低了生产对人的体能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人的智力因素的要求却大大增强了。在将来,人主要是在电脑的帮助下从事创造性的智能活动,从而促进人的智能因素的提高,优化或扩大人脑的功能。这次生产力革命,也揭开了人类综合开发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资源的序幕。

蓬勃发展的新技术革命带来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新陈代谢。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等一大批技术、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形成了 “朝阳工业”。与此同时,汽车、钢铁、造船、纺织、化工等曾一度被认为是高度工业化社会骄傲象征的传统产业,却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成了每况愈下的“夕阳工业”。著名的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就将石油、化工、合成纤维等传统产品产量逐步压缩,重点向生物和电子等尖端技术发起攻势。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微电子工业已超过钢铁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日本最大的产业部门,其他各国也都在大力开发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是美国在21世纪要抓住的 “王牌”。目前,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建立各种生物工程公司,一些生物技术正在投入产品的开发阶段。

我们看到,新技术革命引起了传统工业的相对萎缩,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工业的消亡。许多传统工业正在接受新技术的改造。另外,一些传统工业改为经营或兼营新兴工业,实行多元化生产和经营的战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新情况。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果在生产的推广、应用上的新突破,能直接影响并且引起产业结构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并且必将导致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这是因为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的前奏,技术革命打破了原有的产业格局,必将开辟一些新的生产领域。此外,科学和技术进步将大大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从而导致供需关系的变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最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将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业,由于效率高、经营效益好、发展速度快,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已逐渐取得优势地位。

二、科学技术促进劳动方式的改变

1.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

第一,劳动力的流向和分配发生变化。由于新兴产业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需要大批拥有高度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脑力劳动者。同时,生产自动化程度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促使劳动力由直接生产领域向第三产业转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劳动力大量由农业和工业部门流向服务业、交通、科技管理、文化教育等部门。一些新兴的知识密集型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例如原子核工业、微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激光工业、宇航工业、新材料工业等。由于产品凝聚的科学技术知识多、附加值高,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得这些新兴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劳动者中体力和脑力劳动者的数量和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也有很大提高,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致使新的社会阶层出现。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知识致富成为普遍现象,相应地出现了新的阶层。第一类是拥有知识技术和信息的一些专家与资本相结合,创办高科技企业,获得成功后成为科学和技术企业家阶层;第二类是掌握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受企业聘请担任企业的高级管理岗位,形成了以总经理和经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阶层;第三类是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熟练的工人,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良好的工作条件、各种福利和保障,成为富有的工人阶层。

第三,社会各阶层劳动者的人数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社会中不同富裕程度阶层的人数一直是金字塔状:最富裕的人最少,较富裕的中层阶级人数次之,穷苦的下层阶级人数最多。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新的阶层 (即科学和技术企业家、经营管理层、富裕工人阶层)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社会中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加,形成了纺锤状的分布状况。

2.高技术的采用和发展,必然带来劳动方式的变革

高技术的采用和发展带来的劳动方式变化如下:一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工业部门大力推广和采用微电子技术和微电脑,提高了劳动效率。例如日本的全自动工厂,劳动力只需雇用普通工厂的1%;日本还利用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把机器人用于工业生产,如日本汽车行业大量使用机器人对汽车底盘及各种零部件进行焊接、装配、喷漆,并进行质量检测等。目前,机器人的应用已从工业向农业推广。二是制造业开始采用 “柔性生产”。也就是说,使一条生产线能生产小批量、多品种产品,以适应市场变化快的要求。如日本的汽车厂可以在一条装配线装配几十种汽车,可以按顾客的要求,随时调整产品的花色品种。三是新企业不仅以小巧灵活为好,而且工作分散。以美国硅谷为例,在2000多家公司里,75%的公司雇员不到200人。随着工厂和办公室的自动化程度及双向通信能力的提高,人们还可以分散在家中办公。

3.管理方式的变化和改善

新技术的兴起,要求管理方式做进一步完善。根据当前发展的趋势推测,管理技术将会有以下变化:微电子技术和光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使生产现场和办公室自动化,而且能实现家庭电子化,因此,管理方式就会出现管理手段自动化和管理工作分散化的特点。另外,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科技发展加速,从科研到制成产品周期缩短,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大量涌现,产品寿命亦缩短,市场情况变化多端。所以,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就很关键,信息将成为价值增长的重要源泉。因此,为了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大量生产、流通情况作出灵活反应,必然要保证组织内部的信息传递十分通畅。相应地,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将会发生变化,大部分权力将会转移到基层,实现管理结构的网络化,这样才能增加沟通渠道,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等。最后,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将造就一支敢于负责、能随机应变、善于启发别人、富有丰富想象力、具有开拓精神的优秀管理队伍。

4.劳动条件、劳动时间和地点以及劳动内容的改变

第一,现代科学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劳动条件,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第一次技术革命使机械代替了人力和畜力,结束了笨拙、艰苦的手工劳动时代。当代电子技术革命导致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部分代替了人类的脑力劳动,人类劳动方式又发生了质的全新的变化。在现代工业中,已出现了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和机器人操作的自动生产线、自动车间甚至自动工厂。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各生产环节的人员只要把生产任务编制成程序送到计算机控制中心,通过电视装置监视机器的运转就可以了。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承担者,而是以监督和调节者的身份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智能”将在各个领域代替人的劳动或工作。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

第二,劳动方式的内容和性质的改变。

由于许多烦琐、费力、费时、又脏又险的重复性劳动正逐渐由计算机和智能机器人承担,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造性劳动。体力劳动的强度也会大大减少,而脑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自由度将大大增加。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人们职业生活的内容和性质将发生更显著的变化,未来人类工作的重心将转向:创造性劳动领域 (主要指科学研究和各种艺术活动);社会生活的服务性机构;社会咨询服务业;生产、服务的监管部门。

第三,劳动时间和地点的改变。

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和内容,相应地,劳动的具体方式、劳动时间和劳动地点也发生了变化。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家庭正在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劳动场所。如托夫勒所说:“第二次浪潮,是以工厂和办公室为工作地点;第三次浪潮,是以家庭为工作地点。”也就是说,工厂化把大批人口从田间和家庭吸引到了工厂和办公室;而在信息时代,人们将采取比较分散的工作形式,许多工作可以在家里完成。如在美国,已有2000多万人通过互联网在家中工作、赚钱。新的技术也使人们的劳动时长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劳动时长普通缩短,而且可以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工业系统中迅速兴起 “灵活工时”,它不再要求每位职工一定得按固定时间上班,而是允许职工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上下班时间;工人们把灵活工时看成是一种解放。有人预测,将来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可成为非全日制工作。如果在家上班,在时间上的自由度就更不用说了。

总之,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缩短了生产、生活必需品所需要的时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社会劳动的结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结构和比例发生了变化,脑力劳动人数不断上升,体力劳动人数不断下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在社会生产中的大量应用,大大改变了劳动的性质和方式,生产劳动日趋自动化和智能化。劳动条件也不断改善,使人类从昔日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脱出来,日益拥有更多的自由和闲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