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地型生物组合

异地型生物组合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表明,青海南部火山-沉积背景下的原地型类组合产于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灰岩、深灰色中层状灰岩中;异地型类组合产于重力流沉积灰岩或砾岩中。目前,国内外对异地埋藏生物组合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对异地型类生物组合的研究已拓展至混杂岩、地体对比等方面,尤其重要的是更系统地研究了异地型类组合在古生物地理区系、沉积古地理和大地构造演化等方面意义。

与单一的沉积背景下的碳酸盐岩相区不同的是,复杂的火山-沉积地貌,尤其是陡峻的火山穹隆周缘,上覆的碳酸盐岩层在堆积方式上表现出明显不同的两种埋藏类型,即原地沉积型与异地堆积型,而产于其中的类化石也必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组合——原地型组合与异地型组合。研究表明,青海南部火山-沉积背景下的原地型类组合产于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灰岩、深灰色中层状灰岩中;异地型类组合产于重力流沉积灰岩或砾岩中。类化石本身就是一种砾屑,局部层位略有分选,显示出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属火山岛基座(穹隆)外侧的深水斜坡相沉积。

尽管异地埋藏的生物组合不能代表含化石地层的地质时代,不可用来划分生物地层,但可间接地反映出许多重要信息,如与其相关的台地相动物群的组合特征、生物古地理区系、沉积古地理格局和大地构造演化等。

目前,国内外对异地埋藏生物组合的研究较少。Kobayashi(1975)最早研究了日本东京西部三叠系砾岩中的二叠纪Palaeofusulina-Reichelina组合,随后Igo和Igo(1977)描述了三叠系Adoyama组砾石中的的乐平世类组合。早期的研究者主要关注于再沉积砾岩中的类化石组成与属种描述。在我国,芮林等(1987)较早地对贵州罗甸县上石炭统罗苏阶斜坡相类、非有孔虫、牙形石等进行了年代地层学与生物地层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异地型类研究虽仍以再沉积的砾石中的化石属种描述为主,但已经开始涉及到了类古生物地理及构造演化的初步讨论(Sakagami et al,1987;Ueno et al,1994;Ueno,1998;Skourtsos et al,2002)。近年来,对异地型类生物组合的研究已拓展至混杂岩、地体对比等方面,尤其重要的是更系统地研究了异地型类组合在古生物地理区系、沉积古地理和大地构造演化等方面意义(Vachard et al,2001,2002;Groves et al,2003;Carcione et al,2004;Garzanti et al,2005;Kobayashi,2005)。Kobayashi(2003)通过对日本西南部Maizuru地体的二叠纪Maizuru群和三叠纪Yakuno群砾岩中类组合的详细研究,发现含二叠纪类的灰岩块体原始沉积于陆棚,随后再沉积于深水斜坡相,以类的古地理分布揭示了该地体是靠近华南板块的主动大陆边缘的大地构造背景。本书以异地型类组合(Pseudofusulina-Schwayerina组合)的属种组成、沉积学特征为研究基础,探讨其与火山活动相关的形成机制及其古生物地理等方面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