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津市黄牯山泥石流堆积

津市黄牯山泥石流堆积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野外调查进一步发现,黄牯山一带的泥石流堆积体前缘高程向东降至45m左右。津市黄牯山泥石流堆积体分布区自道河乡一带发育,并于津市黄牯山以东湮没于洞庭湖平原之下。近年来,随着津市一带高速公路的修建等工程活动的开展,黄牯山泥石流堆积体广泛揭露,其中在黄牯山以南3km津市开发区一带,见有黄牯山泥石流堆积体夹于河流相砾石层之间的现象。

津市黄牯山一带,泥石流堆积体呈北东向展布,组成125~250m高的丘陵(见图2-1),基底标高呈西高东低的特点,堆积体厚度在30~100m,主要为一套绛红色泥砾层的混杂堆积,砾石大小混杂,砾径30~50cm,大的漂砾直径达1m以上,成分主要为泥盆系长石石英砂岩,次为硅质岩、黑色燧石、石英质砾岩等(周国棋等,1984)。野外调查进一步发现,黄牯山一带的泥石流堆积体前缘高程向东降至45m左右。

对黄牯山砾石层的成因有诸多讨论,本书赞同关于泥石流成因的认识(柏道远,2010)。津市黄牯山东侧的剖面清楚地显示出黄牯山泥石流堆积体可以划分为上部的粗化层和下部的混杂层(图3-4)。粗化层是泥石流堆积体后期被流水冲刷改造,堆积体表层的黏土、粉砂等细颗粒大部分被水流带走,使表层粗化,留下的粗颗粒(砾石)呈无序堆积的层理结构(王裕宜,2003)。黄牯山泥石流堆积体上部的粗化层往往被铁质胶结成为硬壳层,堆积体下部的混杂层则仅为泥质弱胶结,并大体代表了该泥石流堆积体的原始结构构造,显示出堆积体砾石排列显得杂乱无章且具有高的泥质含量。津市一带,在高速公路开挖的多个边坡,黄牯山泥石流堆积体在饱水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失稳,局部形成小规模滑坡或泥石流,暗示该泥石流堆积体在饱水状态下的不稳定状态,复现了其在早更新世泥石流形成时的地质地貌条件。

图3-4 津市黄牯山泥石流堆积体结构

1.粗化层;2.混杂层;3.网纹红土

津市黄牯山泥石流堆积体分布区自道河乡一带发育,并于津市黄牯山以东湮没于洞庭湖平原之下。近年来,随着津市一带高速公路的修建等工程活动的开展,黄牯山泥石流堆积体广泛揭露,其中在黄牯山以南3km津市开发区一带,见有黄牯山泥石流堆积体夹于河流相砾石层之间的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