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努力向上挣扎

努力向上挣扎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崇高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凡是面对强大的敌对力量却毫不退缩,敢于抗争的行为,都会放射出崇高的光芒。简单来说,“努力向上挣扎”是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的基本性质,是“有限”对“无限”的压倒与突破,是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就了崇高的深邃境界。

——崇高

很多人对潘鹤的雕塑作品《艰苦岁月》印象颇深,它定格了长征路上过草地时队伍小憩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小红军战士怀抱步枪,倚在一位同样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老红军战士的腿上,静静的、睁着大大的眼睛全神贯注地倾听着老红军战士的笛声……看着这一尊雕像,眼前会不断迭映出红军过草地时的艰难行程,然而为了革命事业,他们没有后退、没有害怕,他们选择了勇敢地前行,用笛声展示了可贵的乐观主义精神。雕像中刻画的一老一少两个红军战士极度衰弱、疲劳、饥饿的身躯并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但是人们却从中体验到了美,这种美就是崇高。

崇高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它使我们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凡是面对强大的敌对力量却毫不退缩,敢于抗争的行为,都会放射出崇高的光芒。崇高不仅限于艺术作品中,人们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无论是筑坝拦水、劈山开道、围海造田,还是攀登雪峰、穿越沙漠、征服南极,都显示着人的伟大,人的精神的崇高。

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努斯写过一篇《论崇高》的文章,说“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但是对于崇高的真正的理论探讨开始于近代。较早的是英国的博莱特,但是他没有使用崇高一词,而是用了“庞大的自然对象”,具有“威严和堂皇”来描述这种情感。到了柏克才第一次提出了崇高的范畴,他认为崇高的特征是“大”,感情基础是“痛苦、恐怖”。康德把崇高提升到了哲学高度,他认为崇高是体积、数量以及力量的无比强大,大到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所能把握的限度,我们感到了“痛”,于是我们用理性战胜了这个无比强大的对象,这种“痛感”就转化成了审美的快感,崇高就诞生了。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而且侧重在欣赏者与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观赏对象或者自然状貌方面。孟子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可以说是从不同侧面对崇高的表述。

简单来说,“努力向上挣扎”是崇高这一审美形态的基本性质,是“有限”对“无限”的压倒与突破,是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就了崇高的深邃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