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气层究竟如何构造

大气层究竟如何构造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不能明确定出大气层的最高界限,就像不能定出一团烟的边缘一样。从人类的立场来说,平流层中的臭氧,保护着一切生物的生命,假如紫外光全部都射到地球上,那种渗透力和破坏力就会严重伤害地球上的生物。但在高空上,宇宙射线及太阳的辐射,袭击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使其改变,并把一部分电子从普通带中性电荷的系统中驱逐出来。电离层是大气领域中最奇妙的地区。

大气层究竟如何构造

地球处在大气层的保护之下,它为地球消除了流星的危害,遮蔽了大量的有害光线,保持地球的温度的稳定,使得我们这个星球上生机勃勃,说大气层是人类的保护伞,一点也不为过。

茫无涯际的气层,环绕地球表面,像一个巨大的外壳,厚达数百英里。地球上无处没有空气。地表和海平面的空气,除含有水分及杂质之外,主要成分与高空的空气一样。大概来说,氮占百分之七十八,氧占百分之二十一,其余是小量氩、二氧化碳、氖、氦、氪、氢、臭氧和微量其他气体。但高度越高,空气就越稀薄。到约六英里高空,空气稀薄的程度,能令人在几分钟内窒息。在十二英里高空,蜡烛也点不着,因为没有足够的空气助燃。更高的上空,空气更加稀薄,每立方英寸的空气中,气体分子数目剧减。换言之,高度越增加,大气粒子之间的距离就越大。通常每升高十二英里半,空气密度减低十倍。到一百二十五英里髙空,只及海平面上的一百亿分之一左右,接近真空状态。不过,即使在这种高度,一立方厘米的空间里,也还有数以亿计的气体分子,足以形成可以探测出来的大气。

人类不能明确定出大气层的最高界限,就像不能定出一团烟的边缘一样。在地球上空髙处,空气层渐渐化入“行星际空间”那种近乎真空的地带,但我们不能把太空的开端划出二条明显的界线来。

空气看来似是均匀的,其实科学家发现大气内分开几个显著的气层。最低一层称为对流层,这里出现的变化就是我们称为“天气”的现象。这是个湍流区,云和天虹都在这里形成,还有大风、季风及沙暴;甚至暴雨、雷、雹、电等也都在此发生。

一般来说,对流层中越向上升,气温就越冷。说来似乎很矛盾,对流层顶部在赤道之上竟比在两极之上更冷。这是什么道理?原来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在赤道地方比两极更大,对流层自然受到离心力在纬度上的差异所影响。简单来说,环绕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分布并不平均。对流层在赤道一带显著地鼓起,高度约为十三英里,而在两极的高度则只有五英里。因此在赤道之上的对流层顶部,比在两极之上更冷。两处的平均温度分别是华氏零下一百一十二度及华氏零下五十八度。

谜题之一:大气颜色之谜

对流层内究竟有什么东西环绕地球呢?一片无云的深蓝色天空,有颜色之浓,地球表面无法看得到。为什么会如此深蓝?又为什么不是其他颜色?

答案在于太阳白光的成分和气体分子的散射作用。阳光其实是一组混乱的光波,由于虹所有的颜色组成。这些不同颜色的光波穿过大气层向下照射时,受到空气中气体分子的散射作用,就造成这种效果。紫光和蓝光偏转后,离开原来白光的方向最远,因为气体分子的散射作用,对黄光影响较少,对紫光和蓝光影响较大,对红光则几乎毫无影响。蓝光一旦偏转后,遇到其他大气粒子再偏转。这种散射过程反复进行,永无止境,使蓝光在空气中曲折而行。最后到达地球表面时,不像是从太阳直接射来,却很像细微的雨,从天空四面八方射下。结果,天空看来像蓝色,而太阳却呈黄色,因为黄和红的光线较少受到散射的影响,几乎可说是直射下来的。黄昏时分,阳光要经过特别长的途径,才能穿过对流层的厚空气,甚至黄光也大受散射影响,而红光所受的影响则甚少,因此西下的夕阳,活像个深红的圆球。

大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逐渐减少的现象,可以说明为什么高度越增加,天空就越黑暗。在极高的天空上,太阳光线遇到的大气粒子比在海平面的高度为少,同时散射和偏转作用也不常有。所以光线再不像从四面八方射来,而射来的光主要是由光源(太阳)射来。假如没有大气,天空就没有颜色。因此,在极髙的地方所看到的天空,就像黑夜那么黑暗,而太阳光线则成为耀目炽烈的白光。

气象探测气球从对流层顶向上升,进入空气稀薄而明净的平流层,记录到温度显著上升。这种温度上升现象,在十六至三十二英里髙空最为显著。长久以来科学家都百思不解。今天我们知道这种现象出现在几层臭氧内。这样高的平流层中,主要成分是臭氧。太阳的强烈紫外光,使天然的氧分子分裂成两个原子,这些原子再组合后,就成为臭氧。后来,臭氧再分解变回普通氧时,紫外光原来的能放出来变成热。在三十二英里高空上,这种变化过程产生的热量,足使温度升至冰点之上。从人类的立场来说,平流层中的臭氧,保护着一切生物的生命,假如紫外光全部都射到地球上,那种渗透力和破坏力就会严重伤害地球上的生物。因此,臭氧层可以说是一把伞,替人类遮挡了太阳最危险的光线。

五十英里上空,漆黑如墨,可以看到太空中的繁星,该处是中间层之顶,温度降至华氏零下一百三十五度。由于空气分子之间分隔得太远,无法传送声音,所以经常是一片死寂。下面白云飘飘,像片片棉絮,云顶表面反照出灿烂的阳光。如果视野清楚,可在雾霭中看见地球朦胧的地平线。在这里,人类首次看到地球球面的弯度,还使我们了解自己的地球如何巨大,太阳系万有引力又如何强烈。

谜题之二:电离层之谜

约在五十英里髙空,空气都带上了电荷;本来电荷上属中性的大气粒子,带上电荷后,性质变了,能够互相吸引或排斥。除了太空人,人类迄今只进入四个(有时是五个)电离层中的第一层,名称就叫“0”层,只有在阳光照耀时0层才会出现。

我们对电离层的正确知识很贫乏。不过,我们知道原子由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心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壳层构成,电子依固定轨道绕着核心运行。组成一切物质(包括空气在内)的各种原子,都是依这个基本原理构成。但在高空上,宇宙射线及太阳的辐射,袭击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使其改变,并把一部分电子从普通带中性电荷的系统中驱逐出来。一个中性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时,其核心的正电荷就支配整个结构,变成带正电荷的离子,而分裂出来的电子就成为带负电荷的粒子。

所有四个离子层,都充满了带正、负电荷的原子碎屑。所以我们就把大气上层,即海平面上五十至六百英里的高空,称为电离层。电离层是大气领域中最奇妙的地区。离奇的极光就是在这里显现。低频率无线电波碰到这个带电荷的地区,就会像镜子一样反射回到地球,使短波无线电信号可以折回传到地球很远的地方。由于无线电波只循直线而行,由地平线下的发报机发出来的信号,不靠这个方法就收不到了。

到五十八英里髙空,最后的云层像若隐若现的薄纱飘过去。它们都是“夜光云”一不是微细的冰晶就是尘埃。在破晓或薄暮时分,有时可以从地球上看到这些云层。只有在那个时候,较低的云层仍在阴影中,太阳光线才能以某种角度照亮这种薄云层,使我们可以从地球上看到它们的踪迹。

髙层大气也是流星闪现的区域。这里的空气密度,仅足以摩擦生出点燃“外太空射来的枪弹”的热。地球物理学家计算过,每天约有一亿块这类碎片落入大气层,变成白炽的流星,但只维持几秒钟就无害地烧成了气。能落到地面的,为数极少。

约在一百二十英里上空的电离层中,气温高达华氏一千五百度。再向上升,气温还要高。不过,这样的高气温也令人易生误解。气温本来是度量大气粒子运行速度的标准。但从四十英里髙空再往上,任何指定的空间体积内,不管大气粒子运行速度如何,都没有足够的大气粒子来产生大量的热能。可是,空气的厚度也不足以遮挡物体不受太阳直接照射。这种情况正如在没有空气的月球上,受太阳直接照射的东西,温度会升得很高,但在阴暗区域,温度却下降至零下数百度。

大概在地球表面之上六百英里,空气稀薄到难以置信的程度,但绝不是没有空气存在。这就是外大气圈。在这里地球引力对大气粒子的影响已非常微弱。大气粒子的数量与大气较低层的相比,也少了很多,但是因为直接暴露在太阳能之下,它们运动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粒子完全脱离了大气层,可能在太空中飘荡,直至进入另一颗星球的引力场为止;有些粒子可能绕着地球运行,像微小的卫星;还有一些会再下坠潜入较低的大气层中。

外大气圈向上伸展进入太空,无边无际,成为我们大气层中最髙的一层。再向上升就是范艾伦辐射带,以及宇宙远方近乎真空的范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