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种种怪石之谜

种种怪石之谜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有一类怪石,也许它的外形并不奇特,却有着谜一般的特性,令人百思不解。当前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其成因,有关人员正在对此进行深入地研究。卡布瑞拉博土称那些刻石头的远古人类为“格里托里西克人”。博物馆中,有4块刻石的图案酷似世界地图。尽管对于政府来说,伊卡刻石的争论已经结束,但是这15000块石头确实存在,石头博物馆之谜还远远没有结束。

种种怪石之谜

大千世界中,有一类怪石以其外形的千奇百怪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或雄伟壮丽,或清秀玲珑,或状人类样。

这种怪石无论有多怪,总能在它们身上找到自然雕琢的烙印。还有一类怪石,也许它的外形并不奇特,却有着谜一般的特性,令人百思不解。在这里,我们所要介绍的是这一类。

身怀“六甲”的怪石

我国的地质矿产工作者在江苏省漂地区发现一种身怀“六甲”的怪石,为其取名“孕子石”。它呈灰黄色,质地坚硬。从表面上看,它外观平凡无奇,但当人们用铁锤把它敲开时,里面就会滚出许多直径2厘米左右的石弹子,好似母石生下的子石;这些小子石呈圆形,颜色比母石稍浅些,成分与母石一致。

地质工作者说,这种石头怀子的现象,在我国岩石学上还是首次发现,历史上也无这种现象的记载。当前地质学家还无法解释其成因,有关人员正在对此进行深入地研究。

神奇的远古石头

在秘鲁纳斯卡平原北部,有一座名为伊卡的小村庄,每年都有不少喜爱猎奇的游人不辞辛苦来到这里。

不过,此处吸引他们的可不是美丽的风景,而是一座神秘的石头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的主人是加维尔·卡布瑞拉博士,馆中陈列着10000多块刻有图案的石头。

据考证,这些图案很可能出于远古人类之手,但图案的内容却展示出一种极其先进的文明:器官移植手术、输血望远镜医疗器械、追逐恐龙的人……有几个图案甚至描绘出了1300万年前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

卡布瑞拉博士将这些石头称为“刻石”,他相信刻石上记录的是一个业已消失的远古文明。过去的几年间,他一直致力于破解刻石上的神秘图案。

博物馆里的刻石依照图案的类别,被划分为太空星系、远古动物、史前大陆、远古大灾难等几类。

卡布瑞拉博土称那些刻石头的远古人类为“格里托里西克人”。从刻石的图案上看,他们具有极为先进的文明,掌握了高超的医疗技术,例如大脑移植,以及如何克服移植过程中的器官排斥反应,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在我们的现代医学中才刚刚起步。

其中有一幅刻石的图案,描绘的就是从孕妇胎盘中分离和提取某种泡沫状物质,并且注入等待移植的病人体内,以减小器官移植后可能造成的排斥反应。

石刻中还描述了医疗手术中,利用针灸进行麻醉的技术。有些石头甚至篆刻着有关遗传基因及延长生命的图案。

博物馆中,有4块刻石的图案酷似世界地图。一些专家认为,这些地图上描绘的陆地就是至今仍为谜团的远古大陆——亚特兰蒂斯大陆、姆大陆和雷姆力亚大陆。

关于远古大陆是否存在,学者们已经争论了上百年。

作家詹姆斯·彻奇沃德曾经发现了一块圣碑,上面描绘的美洲大陆的两侧,各有2片不知名的大陆。

探险家威廉·尼文在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处岩画,其间雕刻的地图中,在大西洋与太平洋的位置上,都有2片神秘的陆地,人们怀疑那就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大陆和姆大陆。

柏拉图也曾提到过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大陆,在东方发现的古文献中也有关于远古沉没大陆的描述。然而,直到最近,科学家才认同了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承认远古时期的美洲、亚洲、非洲都与现在大不相同。

经过地质学家的测算证实,这4块石头的确是1300万年前的地球地图,而且非常精确。

卡布瑞拉博士认为,格里托里西克人知道在其他遥远星系中存在着智慧的生命,他们拥有高超的太空技术,无需使用我们已知的能源,就能够进行星际旅行。

一块刻石上描绘出一个人手持望远镜观察天空的情形,他似乎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宇宙中天体的变化。还有一块石头上刻画的是银河系,上面有彗星、日环食、木星、金星,以及包括昴宿星系在内的13个星座。

更为奇妙的是,一些刻石的图案与纳斯卡平原上的某些巨型图案相同,平原上上千条由卵石砌成的线条,是何人杰作,又有何意义,至今仍是个谜。而这些线条与伊卡刻石之间有无联系,更是无从考证。

尽管对于政府来说,伊卡刻石的争论已经结束,但是这15000块石头确实存在,石头博物馆之谜还远远没有结束。

“瓦什卡拾物”

1967年夏天,苏联科米自治共和国几个工人去瓦什卡洞钓鱼,在岸上偶然发现一个拳头大小的类似金属的物体发出明亮的白光。

一个工人捡起来仔细察看,不慎失手,石头撞击物体时进出了火花,并散发出奇特的气味,伴有轻微的噼啪声。

他们好奇地把它带回村里,打算锯开。但是刚用锯子轻轻一蹭,锯齿下立即进出白色火花。

显而易见,这一物体具有奇异的性能。于是它被分割成几块送到全苏核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莫斯科钢铁合金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继续进行研究,并被命名为“瓦什卡拾物”。

全苏核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用一系列光谱测定法对这一奇物进行了仔细分析,准确测出了其中30~40种元素的含量,其中有的元素仅由几个原子组成。

分析结果表明,这个物体是稀土元素混合物,铈含量占67.2%,镧占10.9%,钕占8.78%,还有含量不多的铁和铬,另外包括混杂其中的含量不超过0.04%的铀和钼。该研究所一个实验室的主任米列尔副博士认为,可以首先做出的结论是;这块合成物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制造的。为什么?因为铈、镧、钕等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本来很稀散(稀土元素即由此而得名),而它们在这一小块物体中的含量却多得惊人。同时,在自然界人们也从来没见过这些元素这样结合在一起。

该研究所另一个实验室的主任萨沃辛副博士认为,制造这一合成物的条件只有在我们星球以外才能存在。地球上不会有此种成分和特性的天然矿物。地球的氧通常会与铁起反应,使金属发生氧化。因此,实际上所有混合物中都会有氧化的痕迹,但是在这一物体中却没有发现这种痕迹。对它进行放射性研究的结果更使人感到意外,山岩中的铀含量平均每吨中有1克。而在捡到的这一物体中,铀含量竟高出山岩140倍,但是人们却没有发现里面有铀的分解物。换句话说,只测出铀自身的放射性。因此可以更有把握地说,这块奇异的混合物是人工制造的,其年龄约10万岁。

其他研究所的分析结果也是不寻常的。负责协调该研究的福缅科副博士谈了以下的看法:

任何由稀土金属构成的合金中都一定会有诸如钙、钠这些常见元素的混合物。即使是经过最先进的净化后获得的标准样品,利用激光分析方法也能测出这些元素。

而在“瓦什卡拾物”中却找不到丝毫钙和钠的痕迹。

专家们确信,在现有工艺水平条件下,是不可能获得不含这些杂质的合金的。组成这块混合物的各部分也纯净得出奇。

例如,镧通常总是与其同组的其他稀土金属混杂在一起的。由于这些金属的化学、物理性能相似,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将它们分离出来。

而该物体中的镧却极其纯净。对这一物体进行x射线结构分析和电子射线分析的结果表明,它是由许许多多粉末构成的,这些粉末具有各不相同的晶体结构。

其中最小的粉末仅由几百个原子构成。那样的合金基本上只能在几万个大气压下通过冷压法得到。合金的不寻常密度有利于这一判断,因为它的密度比按常规应有的密度低10%。

研究人员经初步分析后认为,这是直径为1.2米的环状物、圆筒或球体的一部分。

专家们确信,目前还没有能够用几万个大气压压制此种合金的设备。

从锯子一蹭就冒火花这一现象来判断,将它当作结构材料来使用是有危险的,也许它只是某种我们不知道的燃料的添加剂。

还有一种猜测与它的奇特磁性能有关:把它置于不同方向时,磁性相差15倍以上;这样的合金可以用来进行磁冷却,从而获得极低的温度——与绝对零度只差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度。

但是为了使合金具有这种特性,必须在极强的磁场中对它进行冷压,而目前地球上的工艺水平还不能建立这样的磁场。

还有一种看法是这只不过是陨石的碎片。持这种看法的人指出,1908年6月30日在东西伯利亚的石泉通古斯卡河落下陨石后,在那里的苔藓层也发现稀土金属含量增加。

落陨后生长的树木中,铈、镧的含量比远离陨区中心的树木高600倍。

不过,福缅科副博士认为,无论这种比较多么具有诱惑力,也是令人无法信服的,因为陨石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与地球中并无两样。

再说,由纯净的稀土金属组成的陨石,即使在理论上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他认为,如果假定这块合金是天外来客的产品,那么也是在太阳系范围内,可能还是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星球制造的,因为根据科学家们对它进行的同位素分析,它的同位素组成与地球上的比值完全相同。

全苏核地球物理化学研究所一个实验室主任戈尔巴久克副博士不同意这块合金已存在10万年的说法,他认为,从钍的分解物来看,它的年龄不超过30年。

但另一些科学家认为,30年前人类已拥有观察宇宙空间的全套设备。天外来客不可能不被发现。

有些研究人员的看法则要平淡无奇得多,他们认为这块奇物不过是“黑闪电”的产物。所谓“黑闪电”,实际上是大气中一些活泼的化学物质,它们具有巨大的能量,发生爆炸时能产生1万多度的高温。

当“黑闪电”作用到土壤和矿物后,可能发生烧结和熔炼过程,从而“制造”了这块奇异的东西,它本身也可能在那里沉积,以至一碰就发出不寻常的亮光。

不过,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解释为什么这块奇物的构成会那么奇特,所以他们的分析也不能让人满意。看来,只有通过进一步研究才能揭开“瓦什卡拾物”之谜。

令人不寒而粟的“杀人石”

在非洲马里境内,有一座耶名山,山上有一片茂密的大森林,林中有各种巨蟒、凶残的鳄鱼、狮子、老虎等。

然而,在耶名山的东麓,却极少有飞禽走兽的踪迹。当地的土著居民对这个地方既恐惧、厌恶,又非常敬畏。

1967年春天,耶名山发生强烈地震。震后的耶名山东麓远远望去,总有一种飘忽不定的光晕,尤其是雷雨天,更是绮丽多姿。

据当地人说,那里藏着历代酋长的无数珍宝,从黄金铸成的神像到用各种宝石雕琢的骷髅,应有尽有,这神秘的光晕就是震后从地缝中透出来的珠光宝气。

这个说法究竟是真是假,谁也不能证实。马里政府为了澄清事实真相,派出了以阿勃为队长的8人探险队,进人耶名山东麓进行实地考察。

他们刚来到这里,就下起了大雨。在电闪雷鸣中,阿勃清晰地看到不远处那片山野的上空冉冉升起一片光晕,光亮炫目。光晕由红色变为金黄色,最后变成碧蓝色。雷雨刚停,阿勃不顾山陡坡滑,道路泥泞,下令马上进发。在那片山野上,他们发现躺着许多死人。这些死人身体扭曲,口眼歪斜,表情痛苦。从尸体看这些人已经死去很长时间,但奇怪的是,在这么炎热的地方,尸体竟没有一具腐烂。

这些人可能是不听劝告偷偷进山寻找珍宝的,可是他们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死去呢?

探险队员四处搜寻线索。突然间,一名队员发现从一条地缝里发出一道五颜六色的光芒,色彩不断变幻着。

难道真是历代酋长留下的珍宝?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挖掘,人们终于从泥土中清理出一块重约5000千克的椭圆形巨石。半透明的巨石上半部透着蓝色,下半部泛着金黄色光,通体呈嫣红色。探险队员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巨石挪到土坑边上。这时有一队员突然叫道:“不好,我的四肢发麻,全身无力!”另一位队员也说:“我的视线模糊不清!”队员们纷纷开始抽搐,相继栽倒。此时,只有阿勃还保持清醒,他想这可能与那块巨石有关。他不由得想起那些死因不明的尸体,浑身不禁一颤。为了救同伴,阿勃强拖着麻木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向山下走去,准备叫人来。刚走下山,他就一头栽倒了。过路的人发现了躺在路边的阿勃,把他送进了医院。经抢救阿勃终于清醒了过来,并将所发生的事告诉人们。之后,他又闭上了双眼。医生检查发现,阿勃受到了强烈的放射线的照射。

有关部门立即派出救援队赶赴山上抢救其他7名探险队员,但无一人生还。而那块使许多人丧命的“杀人石”,却从陡坡上滚下了无底深渊。

科学家们想解开“巨石杀人”之谜,但因找不到实物而无法深入研究,这成了自然界一个未解之谜。

泉州风动石

泉州灵山上有一块巨大的风动石,上刻“碧玉球”三个大字,故称“玉球风动”。

它是一块天然奇石,略呈长方形,上端四角稍圆,下部一边贴在山岩上,另一边向外斜削,形成一道隙缝,远远望去,奇石宛如玉球。

每当大风来时,发出跑步的震动声,乍看像是摇摇欲坠,惊险异常,其实稳固无比,有惊无险。

每有游人至此,都喜欢一显身手,使出浑身力气推摇,仿佛看见玉球在摇动,并闻嘶嘶声,其实玉球纹丝不动,实为奇趣,所以古来就有人在石上篆刻“天然机妙”等题字。

这块奇石高4.73米,周围要10多个人牵手合抱,估计重约50吨。一般外来的拉力和推力,只能使它像“不倒翁”一样,一晃一摇的,就算歪斜了,也会立刻恢复到原处。

这块巨大的风动石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一块白天而降的陨石;也有人认为是海陆变迁时,从海底推上来的;还有人推测是地球上的冰川时期,由大陆内部漂浮过来的,搁浅在这儿的冰川遗迹。

然而,科学家们还无法对“玉球风动”的现象做出科学结论。

变色龙般的怪石和石井

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巍然屹立着一块世界上罕见的嶙峭怪石,当地居民自古以来称之为“爱也斯”。它周长约8公里,高达348米,曾有人估算过,仅它露出在地面上的部分,就重约几亿吨。

它很像古代神话传说中“自天而降”的巨人,“高耸入云与天齐,俯瞰尘寰处处低”,气势雄伟,表现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威武神态。

更为奇特的是:它每天很有规律地改变自己的颜色——旭日东升时,呈棕色;中午时,呈灰蓝色;夕阳西沉时,蓦然变成鲜艳的红色,熠熠闪亮,蔚为奇观,把锦绣大地点缀得分外妖娆。

古代当地居民把它当作天然的“标准时钟”,根据它颜色的变换来准确地掌握一天的时间,安排生活和农事,而且从未发生差误。

随着阳光照射的变化,它往往会给人以各种幻觉:远远望去,它时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乌黑发亮的潜艇,时而像一条巨大鲨鱼的背鳍。

如果碰上光线合适的话,瞬时间内,它像一位穿着青衣的巨人,神采突变,仪态端庄,斜卧在一张巨大洁白的软床上……变幻无穷,绚丽多姿,构成各种奇妙的景象。

自古至今,“爱也斯”怪石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许多人从国外千里跋涉,来到怪石旁游览,爱慕和赞叹不已,游后浮想联翩,有的还赋诗著文,抒写情怀。

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对怪石的兴趣更加强烈,他们对怪石每天变换颜色的原因作过各种探究和猜想。

有些学者认为,这是由于沙漠地势平坦,天空终日无云,而怪石表面颇光滑,它好像一面镜子,对太阳光线的反射力较强,反映着从清晨到傍晚天际颜色的变化,因而它在不同的时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但一些人认为,上述解释还不够全面,难以令人信服,怪石还有一些奥秘尚未揭开。

1988年,在川鄂交界的四川省石柱县马武乡安田村,也发现了一块能准确预告方圆几十里天气变化情况的“气象石”。

马武乡地处沟壑纵横的土家山区,交通闭塞,文化经济落后。

长期以来,农民们习惯以土法识天气,耕田种地,偶因当地有几位土家族农民常到一块石头上歇息聊天,才发现了这块石头的变干变湿,与天气变化极为密切:当水珠汇集于该石表面的某一方时,预示那一方将要下雨;当水珠汇集于石头中部预示当地即将下阵雨;当水珠布满石头整个表面时,就预示着将要下大雨。

更神奇的是,每当石头表面潮湿变黑时,即预示着阴雨连绵的天气来临;当石头表面由潮湿转干发白,就告诉人们久雨不晴的天气很快要结束,同时阴见晴的天气即将来临;如果石头冒蒸气则是多云有雾、气温下降的预兆。

有些石头在大雨来临前有回潮现象,但如此准确、变化多端的石头,有关专家一致认为还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谜。

湖南省洞口县竹市镇荷池村,有一口长、宽各1.5米、深2米的近似四方形的石井。数百年来,井水一直清澈、甘甜,是当地百姓饮用的水源。可是,1979年以来,每逢下大雨前的一天或两天内,井水就会变成棕红色,且水味也变得苦涩。这种现象每次持续2-5个小时左右,然后井水又恢复原状。为什么这口古井的井水会随天气变化而变色变味呢?至今人们还不得其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