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贫油”面前的创新

“中国贫油”面前的创新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国以后的1922年,他就在《美国矿冶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中国贫油论”,并指出中国贫油的地质条件。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有些中国地质学者,也随声附和“中国贫油”——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这是很自然的事。黑色的油龙欢快地奔腾,冲掉了“中国贫油”的“紧箍帽”!1963年,中国宣布石油自给的消息后,举世震动,全国人民欢欣鼓舞。

“300万美元,打水漂了!撤!”克拉普对他的部下说。

克拉普何许人,这么多的美元为何打了水漂,为什么要“撤!”

雄心勃勃的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要在中国寻找和开采石油。1914年,这个公司派出高级技术人员克拉普率领一个钻井队,于1915~1917年在陕北肤施一带,接连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结果因收获不大,只好失望而归。他们还放话说:“中国将永远不能生产大量的石油。”

“中国没有石油。”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交了这大笔“学费”之后,美国人终于有了这样的“毕业论文”。

克拉普的钻井队铩羽而归之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来克威尔德来中国进行地质调查。回国以后的1922年,他就在《美国矿冶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文章,提出“中国贫油论”,并指出中国贫油的地质条件。他的断言是:“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油田。”

可是,巨大的中国市场依然吸引着美国的石油大亨们——在那人人必用“美孚灯”(一种煤油灯)的年代,从日常生活到工业、农业、军事……都离不开这“工业的血液”。所以,美孚石油公司不甘心就这样白交“学费”而丢了“肥肉”。于是,在1938年,美孚石油公司的经理弗勒亲自带队卷土重来。但他最后依然是败走麦城。他丢下的话,和克拉普等的话异曲同工:“……中国不存在具有商业价值的石油矿藏的可能。”

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有些中国地质学者,也随声附和“中国贫油”——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这是很自然的事。

“中国贫油”似乎已成定论。

但是,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根据他对中国地质的深入钻研,一直反对“中国贫油论”。例如,在1928年的《现代评论》上,他发表文章说,“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无石油可办……中国西北方出油的希望最大,然而还有许多地方并非没有希望。热河据说也有油苗,四川大平原也值得很好研究……”此外,李四光于1939年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地质学》第222页中,也有类似的看法。

1953年年底,周恩来(1898~1976)总理等中央领导,把新中国的地质部长李四光请到中南海,征询他对中国石油资源的看法。李四光说:“是否存在油矿,关键不在‘海相’和‘陆相’,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的条件,在于对地质构造的规律的认识。我国的地质条件很好,地层下含有丰富的石油,仅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沉降带带中,就有几个大油库。在我国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渤海湾……都具备生油和储油的条件。我国的石油前景很辉煌啊!”

那李四光为什么要提到“海相”和“陆相”呢?原来,石油的成因分为无机成因、有机成因两种大的学说。

无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由自然界中的无机碳和氢经过化学作用后形成的。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生物死亡之后的有机物分解形成的。

海相成油说是有机成因说中的一种——李四光之前的理论认为,只有海相沉积中才能生成石油。而李四光则打破了这种框框,创立了陆相成油说——陆相沉积中也能生成石油。

在这次谈话后不久,李四光就在解放后的第一次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我们要积极寻找“二由”,这个“二由”不是《红楼梦》中的“二尤”,而是指“石油”和金属“铀”。

1954年,党中央决定石油普查工作战略转移,不久,在李四光的主持下,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的石油普查开始了。

光有豪情壮志是不够的,还应该对“找油”有深刻的认识。

李四光认为,找油区是找油的战略问题,找油田是找油的战术问题。从战略和战术的要求来说,应当先解决战略问题,然后解决战术问题。

通常,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和聚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带。就找油来说,要寻找油区,就应该根据地质和古地理情况,来分析哪些地区具有利于生油的条件。

所谓有利于生油的条件,是指:①需要有比较广阔的低洼地区,曾长期为浅海或面积较大的湖水所淹没;②这些低洼地区的周围需要有大量的生物繁殖,同时,在水中也有极大量的微生物繁殖;③需要有适当的气候,为上述大量生物滋生创造条件;④需要有陆地经常输入大量的泥沙到浅海或大湖里去,这样,就可以迅速地把陆上输送来的有机物质和水中繁殖速度极快、死亡速度也极快的微体生物埋藏起来,不让它们腐烂成为气体向空中扩散和消失;⑤这些低洼的地区最好是长期的边沉降边沉积,这样才能形成沉积巨厚的生油层和储油层。同时,在这些地区有构造运动,然而又不是强烈的构造运动,特别又是有一定的扭动和旋扭构造的作用。这对于油气的聚集、储存最为有利。

经过地质队员的艰苦奋战,我国首先在松辽平原上发现了大庆油田。1960年大庆油田的大会战,打开了东部油库的大门。接着,大港、胜利、华北、江汉、南海等一个个大油田竞相张开双臂……黑色的油龙欢快地奔腾,冲掉了“中国贫油”的“紧箍帽”!

1963年,中国宣布石油自给的消息后,举世震动,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地质力学找油的理论,不但在中国结出了硕大的果实,也在国际上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

这里提到的地质力学,是在地质学的基础上,运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构造体系和和地壳运动规律的一门新兴的地质边沿学科。它是李四光打破各国“权威”——例如德国的冰川“权威”李希霍芬的束缚,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的。这也是他对世界地质学最大的理论贡献之一。1948年8月,在伦敦举行了国际地质会议。当他在会上用地质力学理论阐述各种地质成因和规律的时候,震惊了整个会场。

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不但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它是一盏伟大的指路明灯,对诸如找矿、预报地震等都起了和将要起巨大的作用。例如,在这盏明灯的照耀下,我们找到了石油。当我们发展原子工业急需铀的时候,还用它找到了铀矿。当我们需要金刚石和铬的时候,也用它找到了金刚石和铬矿……“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面对新生的地质力学,面对中华大地上“黑色液金”的滚滚洪流,如果李希霍芬和布来克威尔德地下有知,当甘拜下风、自叹不如……一本科学史书这样评论李四光说:“他一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都有重大突破……”

1988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第一组“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其中第一枚就是李四光。

李四光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新东西。”电话发明家贝尔塑像下的这段名言,将永远指引着开拓创新的人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为人类建立功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