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物喜食自己粪便

动物喜食自己粪便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小型哺乳动物食用粪便能够使这些营养物质被重新利用,不至于被浪费了,对于长期食用低质量食物的它们来说,也是一个补充营养的绝佳途径。草食性中小型哺乳动物在休息时消化道功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这时食用粪便,能让消化道得到充分利用,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能量。动物的食粪行为也是对取食的风险和食粪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

动物喜食自己粪便?

养过兔子的人可能都看到过这样的奇怪现象,虽然每天都按时喂食,兔子竟然还吃自便,莫非是因为营养不够吗?还是因为兔子生病了?这实际上是广泛存在于草食性中小动物中的一种食粪行为。

食粪行为是研究人员使用的一个术语,特指动物取食自己的由盲肠内形成的粪便的行为。

根据动物学家们野外和实验室观察的结果,食粪行为在草食性动物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且和动物个体有很大关系。据了解,已知的具有食粪行为的哺乳动物体重都在10千克以下,只有南美水豚特殊,体重高达35千克到60千克。

科研人员为了证实田鼠存在食粪行为,在田鼠的食物中混入了一种标记物,标记物是一种对动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没有害处,但是又难以被动物吸收的物质。

为什么食粪行为常见于食草的中小型哺乳动物呢?

原来,在野外,中小型哺乳动物因为进攻和防御能力较差,只能趋向于去到那些食物质量较差,但是相对容易得到食物的地方活动,比如草原等。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这些中小型哺乳动物得不到高质量的食物,只好以容易获得的高纤维的植物茎叶为食。

然而植物茎叶中的营养几乎都存在于含高纤维的细胞壁内,哺乳动物消化道中的消化酶不能直接消化植物纤维,不得不依靠大量共生于盲肠中的微生物发酵降解植物纤维。

因此草食性中小型哺乳动物通常有发达的盲肠,比如体重只有四五十克的田鼠,它的盲肠可长达15厘米,含有内容物时占整个身体重量的1/10。

盲肠中的微生物把大量植物纤维发酵降解转变成高蛋白营养物质,但是因为盲肠中没有消化酶和载体,这些营养物质无法被盲肠直接消化吸收,最后只能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随着粪便排出体外的盲肠发酵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B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甚至比自然界中的食物更加有营养。中小型哺乳动物食用粪便能够使这些营养物质被重新利用,不至于被浪费了,对于长期食用低质量食物的它们来说,也是一个补充营养的绝佳途径。

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动物的食粪行为并不是随时可见的,一般只是发生在它们休息时。具有食粪行为的草食性动物,它们排泄的粪便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营养的,一种是没有营养、可以丢弃的。

那么动物怎么区分这两种粪便呢?有的动物粪便,比如兔子,仅仅从外形上就能区分。其粪便一种是外有薄膜的软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和水分;一种是干燥且有固定形状的硬便。在田鼠类、仓鼠类和豚鼠等具有食粪行为的动物中,取食的粪便与其丢弃的粪便在外形上并没有区别。但是这些动物还是自有绝招能轻而易举地区分开来,找到自己需要的“营养餐”。

经过对田鼠进行全天候的观察中发现,田鼠自己可以感觉到什么时候排出的粪便是有营养的,有时候田鼠正在活动,突然就会停下来,找一个角落,小心等待粪便排出体外,再安安静静地“补充营养”。

有时,田鼠也会用自己的前足试探性地摸摸粪便,或者用鼻子闻闻看,检查粪便是否有营养。

草食性中小型哺乳动物在休息时消化道功能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这时食用粪便,能让消化道得到充分利用,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能量。

有时为了逃避风险,有的动物还会取食营养价值并不高的硬便。比如兔子都是夜间出去觅食,在天色还没有完全黑的时候,正是它们的天敌活动的时候,要是这个时候出去觅食,要冒非常大的风险。此时兔子也会取食一些营养价值不高的硬便,硬便经过再次咀嚼也可以继续消化。动物的食粪行为也是对取食的风险和食粪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