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首先要实现教师的自我拯救

教育首先要实现教师的自我拯救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谈到教育思想,首先要明确教育的内涵,何谓教育?同时,我们应关注教育活动中的另外一个角色:教师。教育也是教师引领学生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如果教师无法承担教育的职责,不具备培养学生的素质,没有对教育的关心和热爱,教育目标则无法达成。思考教育和研究教育的一个关键点应该是教师。自我拯救主要是拯救从业心态。这种责任感的延续就是教育的一种。因此,教师的内在和外在都是无形的教育资源。

教育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教育思想,否则教学行动就失去了方向。但是谈到教育思想,首先要明确教育的内涵,何谓教育?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和发扬的关键环节,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进行培养的过程。

明确了教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观点。同时,我们应关注教育活动中的另外一个角色:教师。教育也是教师引领学生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如果教师无法承担教育的职责,不具备培养学生的素质,没有对教育的关心和热爱,教育目标则无法达成。思考教育和研究教育的一个关键点应该是教师。

为此,教育,就应该首先实现教师的自我拯救。

首先,之所以持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教师群体日渐微弱的幸福指数。某机构推出的关于“教师的幸福指数”的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3973名教师中,认为自己生活和工作幸福的不到两成,近六成教师认为幸福指数一般,近三成教师认为自己不是很幸福。调查结果证明,相对来讲教师这个职业幸福指数偏低。原因有很多,但内因是关键,因此,教师应努力改变自我,实现自我拯救。

自我拯救主要是拯救从业心态。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自身能力的限制,因此,没有足够大的选择权,自身能力是选择权最大的制约;二是生存需要,相对其他工作来说“铁饭碗”毕竟是一种保障;三是惯性使然,一份工作做久了就成为习惯,有时也是一种惰性。

调查中关于“你愿意放弃这份职业吗”这一问题,有46%的教师选择“说不清”,有多于13%的教师选择“以后再说”。也就是说,有超过59%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并不认同。

缺乏热情,就不可能全力以赴地去工作,因此也无法做出成效。没有了成就感也就打消了从业的积极性,这样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拯救自我的方式要么离开,要么坚守。离开是一种大的境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因此,多数人都可能选择坚守,但要“快乐地”坚守。快乐地坚守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同时,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这种责任感的延续就是教育的一种。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因此,教师的内在和外在都是无形的教育资源。

因此,拯救自己首先要让自己拥有快乐的心态。

第二,对于教师而言,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呢?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将“教育”当作自己的人生三乐之一。孔子也有“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孔子三乐的第一乐就是学习,那么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教给他们快乐的学习方式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也是教师的快乐吗?

要想让学生快乐学习,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其兴趣所在,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并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让学生喜爱、尊重和敬仰的教师,让自己成为拥有崇高师德的教师。

一份在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师个人修养三方面的关于“我最喜欢的老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课堂教学方面,学生喜欢的老师包括:讲课生动活泼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幽默让学生学得轻松;声音柔和、语言表达清晰;关注每一名学生并且重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细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照本宣科;善于因材施教;不带消极情绪上课等。

在师生关系方面,90%以上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学识渊博”“有责任心”“关心学生”“不偏向”“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体罚学生”“尊重学生”“有幽默感”“耐心”等词语,他们希望教师能跟学生成为朋友,打成一片,有共同语言,对待学生像父母对待孩子、像朋友;不因自己的私事而迁怒于学生。

在个人修养方面,学生喜欢仪表端庄、谈吐文雅、博学多才、幽默豁达、品格高尚的老师。

上述标准,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作为教师,应努力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快乐教学,拥有良好的从教心态。

因此,拯救自己就是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优秀教师除需要具有娴熟的教学技能之外,关键是要拥有高尚的人生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终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细细想来,这与教师的境界如出一辙。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比喻教师对待职业的现实态度,也即教师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学生是管教的对象,教学成绩是追求的目标,上班是养家糊口的手段。处于这一境界的教师,难以形成自觉和主动意识,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产生职业倦怠。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时的教师已经理解教育的内涵,学生成为课堂交流的对象,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教师能够艺术地再现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这一境界中的教师拥有了主动发展自我、塑造自我的愿望,一切教育行动都是成就自我的阶梯。

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超现实的境界,是一种返璞归真后的彻悟。处于第三重境界的教师,会把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生命,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教育成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对教育的痴迷与执着、对学生的尊重与热爱,让这些教师将奉献当成超越,视失败为必然,成功在他们眼里,不是荣誉、不是褒奖、不是换取任何功利的筹码,而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次小憩,在他们眼中,“教育即生活”。

这三重境界也是人生成长的三个阶段,更是自我追求的目标。

处于第一重境界中的教师,体会不到研究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体会不到与学生相处的幸福,更不会产生自我塑造的能量,教育对他们来讲就是谋生的手段,是为了生存。这样的教师谈不上教育思想。

处于第二重境界中的教师可以被称为优秀教师,优秀教师无不具有这样的情怀。

第三重境界是生命个体修炼的极致,是一种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生命状态。他们懂得以苦为乐、以退为进、以小为大,能够辩证地看待生存。能够用睿智、宽容的目光面对一切,用助人助己的态度接受一切。

当进入了第三重境界,教育就是从内心深处开出的花。惹拈花微笑,也就拥有了佛陀的胸怀。

拯救自己也就是让自己拥有高远的人生境界。

第四,“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

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以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唤醒学生积极的生活愿望;以对学生的尊重与关心,传递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以对知识无止境的追求,引导学生走向探索世界之路;以敬畏教育之情,不断完善和升华自我。

这就是作为教育者应该拥有的教育思想。

做一名快乐的优秀教师,凭借高远的境界、娴熟的技能,从事教育活动时,教育思想就如同潺潺细流,静静地流进学生的心中,教师的成就也就是教育目标的实现。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实现教师的自我拯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