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物资源的特点及利用

生物资源的特点及利用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物资源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导致某些生物种类减少甚至灭绝的特性。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人类进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生物的引种驯化,不仅可以解决野生生物资源获取的困难,而且可以拯救、保护濒危物种,扩大分布区,提高产量。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有资料显示,到2015年全世界将有25%的物种趋于灭绝,地球已基本丧失自我再生的能力。

生物资源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一是再生性。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生物所具有的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的能力。再生性是生物资源的基本属性,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各种产品。

二是可解体性。生物资源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而导致某些生物种类减少甚至灭绝的特性。每种生物都有自身独特的遗传基因,并且存在于该种生物的种群之中,任何其他的生物个体都不能代表其种的基因库。生物资源破坏后难以自然恢复,从这个意义上看,生物资源是有限的。

三是多样性。生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多样性。

四是区域性。生物总是生长在与其生态相应的环境中,而非一切地方都能生存。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人类进行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

五是未知性。表现在很多生物还不知或不完全知道其价值;即使现在已经认识、开发的生物资源,也不是完全清楚其所有的价值。

六是时间性。不同生物种类,获取有用物质的时间不一样。

七是可驯化性。野生生物资源可以通过人为的引种驯化而成为家养生物。生物的引种驯化,不仅可以解决野生生物资源获取的困难,而且可以拯救、保护濒危物种,扩大分布区,提高产量。

八是不可逆性。生物资源属可更新自然资源,在天然或人工维护下可不断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在环境条件恶化或人为破坏及不合理利用下,会退化、解体、耗竭和衰亡,有时这一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九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生物资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变动性。相对稳定的生物资源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平衡,并对来自内外部干扰具有反馈机制,使之不破坏系统的稳定性。但当干扰超过其所能忍受的极限时,资源系统即会解体。不同的资源系统的稳定性不同。通常,资源系统的组成种类和结构越复杂,抗干扰能力越强,稳定性也越大。反之亦然。

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对象,并可为工业、医药、交通等部门提供原材料和能源。随着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生物资源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已越来越为人们了解和重视,同时生物资源的负荷能力与人类需求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故其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关注和充满活力的领域之一。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制定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Biversity)指出:“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他生物组成部分。最好在遗传资源原产国建立和维持移地保护及研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设施。”也就是说明生物为我们提供食物、能源和各种原材料。调查身边的经济生物种类,了解这些生物具有的经济价值,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草 地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6347种脊椎动物和599类陆生生态系统类型。其中生物特有属种比例大,动植物区系起源古老,珍稀物种众多,从而提供了大量可资利用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具有战略价值的无形资产,也是我国在知识产权竞争格局中比较优势之所在;善加利用,可以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发挥重大作用。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医学、农业、制药等生物技术创新提供样本或工具,进而形成产业应用。基因运用于基因工程,野生植物品系用于育种,野生动植物或其提取物用于生物制药,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生物资源具有再生机能,如利用合理,并进行科学的抚育管理,不仅能生长不已,而且能按照人类意志,进行繁殖更生;如不合理利用,则会引起其数量和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导致绝迹。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地球系统脆弱的生态平衡已遭到破坏。研究表明,现在每年大约有1万个物种消失,灭绝的速度是史前时期的100到1000倍。预计未来30年,我们将失去5%~10%的热带雨林,随之将有6万个植物品种,甚至更多的脊椎动物和昆虫灭绝。有资料显示,到2015年全世界将有25%的物种趋于灭绝,地球已基本丧失自我再生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