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经验教训,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我的经验教训,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的经历」的参考价值,交由诸位自己判断。根据拙见,这个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神经科学暂时还没有成熟的可以市场化的产业链。每年都有无数崭新的神经科学 Ph.D.诞生,与此相对,从高位退休的终身教授,以及系里面开设的新教职岗位又如此之少。前面也提到了,我没有对于研究的执念,仅凭着中二的趣味,就选择了神经科学。


我的经验教训,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不知不觉也到了快说再见的时候。这本小书已经从「我的经历」这个角度,分享了我从哥大到 Caltech 攻读认知神经科学 Ph.D.的大致经历。 


不过,我还不打算这样结束。「我的经历」的参考价值,交由诸位自己判断。不过,如果你也跟我一样打算走上神经科学的道路,又或者只是打算走上 Ph.D.的道路,那么下面的几点或许是你应该考虑清楚的。


神经科学专业的「出路」


入坑之前仔细考虑好:这真的是你喜欢的、想要从事的事业吗?(「事业」这个词可能有点严肃,不过暂时找不到更适合的词来替代了)如果中途退出,是不能像理工科专业一般简简单单找到备胎的哦。所以,有一点需要先说在前面:如果不是因为有特殊的癖好/性格,请不要像我一样,从出路更丰富的「硬核」理工科跳坑到神经科学。


根据拙见,这个问题的核心原因在于神经科学暂时还没有成熟的可以市场化的产业链。如果你对于脑成像技术特别在行(fMRI,EEG 等),也许可以到医院/研究所的扫描中心应聘 Technician 的职位,或者到西门子之类制造扫描仪的公司应聘。但我不觉得神经科学背景的学生能竞争得过专门学习 sequence 的物理系学生。另一方面,如果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之类的 Ph.D.项目退出,应该可以较为轻松地在工业界找到相应的工作——这毕竟是个代码的世纪。但是从神经科学的项目中途退出,哪怕你也很会敲代码,你的工作毕竟没有与业界的要求直接接轨,怕是很少会有公司对你感兴趣。


其他能与神经科学/心理学搭得上边界的业界工作机会,能想到的很少。之前参加哥大老师举办的新生座谈会,系主任告诉我们,以往的毕业生大概有一半没有留在学术界。其中有的人去做政策咨询(给政府部门提供有关政策实行方面的咨询,活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有人去做传统的心理咨询,还有去日本的「科学剧团」进行巡回科普演出的。大家也看到了,都不是世间认知中的「正经」/「铁饭碗」工作。如何跟父母以及亲戚交代,可要先考虑好了哦。


如此看来,「正路」也许只有留在学术界当一个「发考题」(faculty)!可是 Ph.D.的产出实在太过剩了。每年都有无数崭新的神经科学 Ph.D.诞生,与此相对,从高位退休的终身教授,以及系里面开设的新教职岗位又如此之少。这里面的竞争是十分残酷的。就算你跟我一样倾向于回国,现在国内高校的招聘要求也在水涨船高——大家都太厉害了。我曾经觉得读 Ph.D.的好处之一在于,不用像工业界那样拼劲全力「出世」。但现在看来,学术界的竞争强度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基于以上所述的原因,请你认真考虑。如果你真的热爱神经科学的研究,并且有从大量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能力,那么这个大门依然向你敞开。


至于我自己,我并不认为自己有优异的科研才能。我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平庸,也没有依靠科研「出世」的执念。我跳坑的原因其实很单纯: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EE 方面的天赋太差;另一方面就是单纯的中二,觉得研究人类的大脑感觉太酷了。仅此而已。不过我对于(遥远)的未来并没有太多的焦虑感,因为还有两年半的时间嘛,又不会马上死掉。还有好多有趣的事情可以享受呢。如果你也像这样缺少对现实利益的考虑,感觉我们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


对待研究的态度 1:观测者 or 探索者?


基于什么样的态度进行科研生活,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首先谈谈我自己。前面也提到了,我没有对于研究的执念,仅凭着中二的趣味,就选择了神经科学。因此我对于科研的态度其实是不良的。


实际上,在科研生活中,我最开心的活动,是阅读他人的优秀研究;最享受的事情是每周集中阅读 Nature Neuroscience 之类期刊的文章。我往往沉浸在一篇论文所构筑的叙事之中,就像享受文学作品一样。另一方面,自己做自己的研究时,却往往觉得没有自信:主题不够有趣,方法不够严谨,写得不够优美,图片做得很烂……我在科研的态度上,更像一个「观测者」。


因此,我非常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组会上,在 journal club 中,需要对别人的文章挑刺时,除了非常明显的实验设计失误之外,我往往很难说出什么。根据合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都挺有道理的不是吗?(当然脑子一转就开始「讲故事」,技术细节却很模糊的文章我非常讨厌就是了)。


请各位一定不要在这一点上产生跟我一样的坏习惯。我现在正在努力培养系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争取在下一个实验项目中真正实现「自己也觉得很厉害」的研究。比起被动的「观测者」,请一定要想办法当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对待研究的态度 2:行动力 vs. 思考力


紧承上述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话题。在科研生活中,行动力固然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是思考力。如果不好好思考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与合理性,一味蛮干的话,很容易导致不必要的时间/精力上的浪费。


我 Ph.D.阶段的第一个实验计划以完败告终,浪费了小半学期的时间。这都是因为在文献不读清楚,也没有取得导师「御意」的情况下就开始快速执行实验。凭着行动力很快实现了所需要的实验程序,然后找到被试进行了预实验,却发现实验设计上有致命的结构性错误导致行不通。这是大家应该努力避免的。


学术社交:突破心之障壁


(这一段也是写给在学术社交中畏首畏尾的自己的)


宅男/干物女诸君们!首先请挺起自己的胸膛,不要因为自己的性格而裹足不前。在学术界更是如此!如果不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与他人交流的话,是没法拓宽自己的科研视野,以及合作机会的。


宅也有不同的宅法!如果是醉心于第九艺术所带来的严肃文学不能传达的表现力与少年心,我认为也是很高雅的爱好。同样的,把科研当作中二的志趣,也很酷呀!在这样的思考之下,多与陌生的优秀研究者交流,有何不可?


首先,要多参加学术会议。虽然跟计算科学不同,神经科学的主要发表领域是期刊而不是会议,参加会议的好处仍然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能够听取最前端的、第一手的前沿研究;另一方面,还可以直接和业界牛人们接触。说不定还可以交到学术生涯的挚友!


另一方面,则是在平时的科研合作中「主动出击」。也就是说,寻求与他人进行实质性合作的机会。我由于出身理工科,常年在实验室/系里面充当「你能帮我看看这个×××程序吗?」的角色,却因为宅性而很少与他人寻求合作。这就像 Persona 系列中的コープ系统一样,不花时间与他人相处,怎么能指望加强与他人的羁绊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