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找对象,啊不,找导师的相关问题

关于找对象,啊不,找导师的相关问题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这种作业需要泡图书馆,又被称为 library project,与做实验写报告的 laboratory project 相对。)其实当时是有几个其他 offer 的,但最后我选择 David,主要还是有虚荣心,考虑到导师是系主任,在气势上就占了便宜。在我们系,综述是不允许给超过 90 分的。)估计 David 也挺满意,我顺利留在实验室,拿了奖学金做暑假实习,同时准备大三的毕业实验。暑假结束时,David 就提出本科毕业直接跟他读博士。这也得到了 David 的大力支持。


关于找对象,啊不,找导师的相关问题


大一暑假期间我运气很好,找到了一个在解剖实验室的实习。这似乎是个比较少见的情况。虽然这个实习并没有对我之后的神经科学研究有直接的知识帮助,但肯定对我申请大二的研究项目和实习有很大的帮助。毕竟具有大一时在同校实验室实习的经历,或多或少会给收到大量 CV 的导师留下印象。


其实我觉得,导师招人和公司招人很像的。你要是能够自带技术和资金,那当然好。但如果你一张白纸,然而对这个领域充满热情,导师是乐意从头培养的。这倒不是说是为了培养接班人,我个人的感觉是,在学术上越有建树、想法越多、一直保持高产的研究人员,往往越是非常乐意与年轻人交流。他们非常清楚,未来在年轻人手中;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靠自己的力量扩展知识的边界,更重要的是挖掘和培养新的科学家。这种使命感对于科学家来说很重要。


大二会出现选修课,我当时选修了一门研究型课程,叫 Systems Neuroscience (PHOL2003)。这门课有十堂课,除了讲各个感官(譬如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听觉是由一个研究苍蝇的老师讲的,苍蝇的听觉系统?其实还挺有意思的),还会讲做实验的不同研究方法。我当时第一个感觉就是,其实为了研究人类大脑,我们都得曲线救国。譬如说研究听觉,我们得用猫,因为猫的听觉皮层是在大脑的外侧,方便实验。但说到研究耳内的毛细胞,除了鸟,还不如用昆虫;研究睡眠,令人意外的是,斑马鱼是个很火热的模型;等等。


除了上课,这门课的作业主要是需要跟着一个导师完成一篇 literature review(综述)。就是围绕一个题目,综合概述已有的文献;对我来说,其实好的科普文章一般都有综述的影子,需要从多个角度(譬如不同理论)不同层次(譬如细胞?系统?认知?)来回答一个问题,同时发现已做研究的不足和漏洞、展望未来。因为这种作业需要泡图书馆,又被称为 library project,与做实验写报告的 laboratory project 相对。



图 21:主图书馆的走廊。Photo credit: 宋博


对我来说,这门选修课可以说是「命运的转折点」。在开学时,我们收到了一个列单,上面列出了提供联系的导师。最后我的导师是 Prof David McAlpine——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他,但他在空间听觉(spatial hearing)领域非常有名,听觉神经的教科书里都会有他的成果。当然,当时我并不知道。其实我本来对听觉没什么兴趣的,我更想研究嗅觉,但 UCL 没有。6但写 cover letter 我都写成精了,可能给 David 一个「我对听觉是真爱!」的错觉。(当然现在是真爱!)其实当时是有几个其他 offer 的,但最后我选择 David,主要还是有虚荣心,考虑到导师是系主任,在气势上就占了便宜。其实这是很没意义的,但是导师的行政职位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这个后面再说。


邮件联系好之后,就去面谈。其实算是个小的面试。忘记聊什么了,只记得最后聊综述题目到底做什么。他本身是因为各种动物研究出名的,但恰好他想尝试一下用 fMRI 研究听觉(知道 fMRI 的都知道,这是件又烧钱又困难的事儿,因为核磁共振成像在扫描时噪音很大,机器噪音会污染实验声音所带来的大脑反应)。他在提 fMRI 的时候,我一激动,轻拍了下桌子,然后说 yes yes yes。估计就是在这个时候让 David 敲定我的。(捂脸流泪)虽然很不好意思,但真情流露还是很容易破冰——打破和导师之间的壁垒。


综述的题目是《What do brain imaging techniques tell us about the function of the auditory cortex?》。之后,我每周都去与他见半小时,提出和作业相关或者不怎么相关的疑问。David 是个很典型的英国老师,只有四十多岁,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各式西装,出门带着颜色搭配的帽子,彬彬有礼、非常热情,很容易亲近。


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最后我得了 80 分,年级第三名。我非常满足!(分数在一个学校不同系代表的意思差别很大。在我们系,综述是不允许给超过 90 分的。)估计 David 也挺满意,我顺利留在实验室,拿了奖学金做暑假实习,同时准备大三的毕业实验。


暑假结束时,David 就提出本科毕业直接跟他读博士。但在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神经科学本科还是不够,而且其实需要编程和人工智能的地方太多了,所以想去读个计算机硕士扩展一下。这也得到了 David 的大力支持。从私心上来讲,这也给自己争取多一点思考空间,真的要做科研吗?


导师招学生是不是特别看重学术成绩?


我遇到的老师就没有,要不然我怎么可能读的上博士(捂脸)?当然也有位大牛老师曾说,「均分 75 分以下的我不考虑」(相当于专业前三)。这种逻辑也很正常,对他来说,考试是最简单的事情了,连考试都考不好,不是智商捉急,就是自制力捉急。也可能是因为我两个都占,遇到这样的老师,我早就自动避开了。 


我觉得成绩是硬条件,但在大家考试成绩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决定因素在于邮件中有没有好好展示给老师「我真的对这个研究领域感兴趣,你看我都认真地研究过了。而且我是个很有能力、很有想法、有潜力的学生哦!」这个信息。


我也认识年级第一、拿着系主任的推荐信也找不到毕业导师的例子。后来我们私下分析,可能是他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反而无法突出一个强项或对某个话题的热情,给人一种「我最擅长的就是学习!」单薄感。



图 22:Photo credit: 宋博


从我的观察来看,本科和硕士找导师,与博士找导师不太一样,运气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个运气在于,导师手上有没有合适的或者想快点尝试的项目。


给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项目有两种,一种是恰好有博士或者博士后的大项目里有个小项目可以分出来做,但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为什么不是直接和老板做呢?其实这样的项目非常稳妥,因为这种项目一般博士生自个儿已经探索一段时间了,只要对方人还靠谱、你也很听话努力,发表的可能性很高;另一种就是完全新的项目,譬如我的本科毕业研究就是用核磁共振成像研究一些听觉现象,这种项目一听就很酷、也很有野心。但别高兴太早,这种项目往往都是有探索性质的;换句话说,失败的可能性会比前者大。但即使这样也不用担心,探索乃是科学研究的日常,给成绩时更重视是最后写出来的论文以及你的探索过程。


选择博士导师时一定要更加慎重:一方面,没人会想在一个难相处的老板手下长时间工作,还没法换老板;另一方面,无论本科或硕士有没有过导师,博士才是学术入门的重要阶段,博士导师则是你的学术父母(academic parents)。


博士导师不仅会决定你的博士题目,更会大大影响你的研究习惯和职业选择。远的不说,如果和导师相处不顺利,最差的情况就是半途换导师或者直接放弃博士。这其实还蛮常见的,光是我身边就有 3 个这样的情况。有时并不是导师不好,可能就是导师和学生的工作风格不同,或是两者相互的期待不 match。进一步说,导师的指导会大大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正如我之前所提,我根本没有打算成为科学家,但从本科起我遇到的每个导师都是很好的引路人,让我越来越想和他们一样留在这里。


和公司招聘不同的是,招博士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导师恨不得每个学生都智商爆表、秒秒钟超越自己。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身边所有人都不如你聪明。如果导师已经被你的聪明才智所征服,下一步就要看你们合不合适了。


直白点讲,除了看导师「牛不牛」「名气大不大」,更重要的是从性格来看,你们相处会愉快吗?再聪明的老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好,实验室更不是军队不可能用一套训练操练所有学生。其实这和找对象是一样的。很多时候,不是你不好或是我不好,只是我们不适合罢了。


之前提到的 David McAlpine 是我的本科导师,和他相处时,我有多次提过我非常希望到日本工作,而且我对人类认知方面更感兴趣,同时他也知道我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神经科学这些领域有一定了解。本来我想继续和 David 读博士,但在我正式开始读博士前,他决定离开英国,而我想继续留在伦敦,他便将我推荐给了 Maria Chait,也就是我现在的博士导师。Maria 和我在博士开始之前只见过一次,而且还没单独见过,但对我来说,Maria 是最完美的博士导师(干柴烈火相爱相杀)。这里只能说 David 太有眼光


仔细思考一下,你是一个需要一点外界压力,还是需要 200%自由度的学生?你想找一个很有名很资深但快要退休的大牛还是正值壮年、雄心壮志但忙得轮轴转的年轻导师?


说到这里,提一个找导师的小诀窍。


当你大致想好要做什么领域,但却还不清楚到底申请哪些学校、哪些老师时,你可以先找出这个领域最有名的人。譬如对 spatial navigation 感兴趣,你就可以以 John O'Keefe 为起点,去找他的学术族谱,看看他的导师们是谁,他的学术兄弟姐妹都在哪里?或是他的学生们招不招博士生?一家人总有些相似之处,而且即使已经在五湖四海,通常也会保持联系或合作关系。神经科学的族谱在这里可以找到:http://neurotree.org/。譬如说这是我的 http://neurotree.org/beta/tree.php?pid=374980 (害羞)。



图 23:UCL 本科毕业纪念戒指。收到戒指那天,我在日记里写下这段话:「定的时候想了很久,戒指内圈刻什么好呢?最后只刻了简简单单的一个词:Neuroscience。在最年少轻狂的年纪学了世界上最酷的专业。『不为个人财富或权利,终生为兴趣而学习和工作』希望离开后,我也不要忘记。」至少到现在我还没有忘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