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厕所是一个事业(古代的公共厕所事业)

厕所是一个事业(古代的公共厕所事业)

时间:2023-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那个时候的厕所应该还是非常简陋的。姬也就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驾崩于厕所的君主。不过皇家厕所自有不同寻常之处,想必待在厕所里对卫青来说并不是难以忍受。到宋代的时候,公厕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并具有了行业性质。不过到了明清时期,厕所事业反而落后了。于是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个叫穆太公的人选择公厕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有一个穆太公可解决不了京城几百万百姓的如厕难题。

“厕”,通“侧”字,这厕所肯定不算是正规的居室,只是偏得不能再偏的侧房,很多时候都是个小茅房而已。厕所古称“溷藩”或称“圊”、“轩”“窖”,听起来很是文雅。在民间,则干脆称之为“茅厕”。“溷”本是猪圈的意思,也可以用来指厕所,想必那个时候猪圈和厕所是连在一块儿的,甚至直接就把猪圈当做厕所了。

据《周礼》记载,我国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在路边道旁建有厕所。这可以算是最早的公共厕所了。并且《说文解字》中提到“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可见古人已经有了公共卫生意识,设置公共厕所就是为了给人提供方便,以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不过,那个时候的厕所应该还是非常简陋的。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晋景公姬吃了刚刚收获的小麦之后,突然觉得腹胀,便急急忙忙去上厕所,一不小心就掉进粪坑淹死了。姬也就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驾崩于厕所的君主。

狡猾的汉高祖刘邦就小心多了。有一次,他正在和大臣们开会,正说到关键的时刻,他突然来了尿意,他刚想匆匆忙忙上厕所,突然想起来晋景公这个倒霉鬼,于是他直接拿过一个文官的帽子,背过身当场小解,不一会儿半帽子热气腾腾的尿就呈现在众人面前了。脑子转的这么快,难怪死心眼的项羽会输给他。

而刘邦的后代汉武帝刘彻,绝不比他的祖爷爷逊色,选择解大便的时候接见高级官员。《汉书·汲黯传》里记载:“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视之。”不过,卫青当时正是受宠的时候,汉武帝对他非常倚重,只有这样,卫青才有在皇帝大便时被接见的“殊荣”。

不过皇家厕所自有不同寻常之处,想必待在厕所里对卫青来说并不是难以忍受。西晋时期,公主的厕所不但富丽堂皇,而且厕所里还有个精致的漆盒盛着干枣,用来塞鼻子防臭气。完事后,奴仆还会端来一盘水和盛着“澡豆”的琉璃碗,“澡豆”和现在的肥皂一样是用来洗手的。当时的王敦王大将军刚刚做驸马时并不知道,而是吃了干枣,喝了“澡豆”泡的“茶”,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而西晋的首富石崇上厕所比皇帝还要讲究,如厕前会脱掉衣服,如厕后还要换一身新衣服,难怪古人会把上厕所称之为“更衣”。

不过达官贵人们“亲自”去上厕所,还是有许多不方便的。于是受到汉高祖把尿撒在大臣帽子里的启发,“便壶”登上了历史舞台。汉朝宫廷的便器叫做“虎子”,是用玉制成的。这种“虎子”据说还是“飞将军”李广首先发明的,因为射死了老虎表示对老虎的蔑视才称为“虎子”。不过到了唐朝的时候,因为皇上有个祖先叫“李虎”,就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就俗称为“马桶”、“尿盆”或“夜壶”。

皇帝在解决了自己的如厕问题之后,也没忘了替老百姓考虑一下。到宋代的时候,公厕设施已经非常完善了,并具有了行业性质。比如说,采用了专人管理、专人收集粪便、专倒一处等方式。正因为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公厕,宋朝的城市卫生让人相当满意,在当时被人赞誉为“花光满路”。

不过到了明清时期,厕所事业反而落后了。公厕不但少了,而且还开始了收费。于是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个叫穆太公的人选择公厕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他亲自设计,请人建造了厕所,并进行了装修,还请人为厕所题了个雅称:“齿爵堂”。不过他这厕所不但不收费,还免费提供手纸。原来他早就打算好了,靠销售粪便来赚钱,虽说没有发大财,也是不愁吃穿了,真是“倒强似作别样生意”。

有一个穆太公可解决不了京城几百万百姓的如厕难题。当时的老百姓养家糊口已经不易,再花钱上厕所就是“天方夜谭”了,官府严厉的管理也阻止不了随地大小便,京城的环境就可想而知了,一个叫王思任的文人就嘲弄到“京城就是一个巨大的厕所”。

直到清末,这种情况才开始好转,大概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或许是为了改善外国人对京城的印象。而今天,随着北京加快了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步伐,北京的公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先进,而最吸引的人的恐怕是“不收费”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