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和尚不会在庙里讲故事(古代的“庙”里没和尚)

老和尚不会在庙里讲故事(古代的“庙”里没和尚)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而俗话讲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可见庙的规模是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的。不管老和尚会不会在最初的祭祀性的“庙”里讲故事,随着后来寺庙文化的被广泛推广,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如天文、地理、绘画、建筑等各个学科,以及各种民间习俗当中。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这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段子里,其实有着一个非常大的错误,那就是,和尚并不住在庙里。而俗话讲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其实这也是错的。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寺、庙几乎是同义词,都是有和尚修行的佛教建筑物,但实际上,古代建筑对名字的区分是很严格的。寺、庙,以及祠、观、庵等,都是不一样的场所,它们的作用也是不能够混淆的。

首先说“寺”,最早的时候,寺是属于官府的名称,比如“大理寺”、“太常寺”等等。大理寺也就是今天的最高法院,而太常寺负责掌管宗庙礼仪。西汉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就称之为“寺”。大约是在东汉时期,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最初住在洛阳主管应对宾客的“鸿胪寺”。后来,因为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寺才慢慢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

而“庙”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早在佛教传入之前就有了。《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可见庙的规模是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的。到了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融合,出现了“土地庙”、“山神庙”等。因为庙是祭鬼神的场所,所以被敕封、追谥的文人、武士也有了庙,比如孔子庙、关羽庙、岳飞庙等。

而“祠”同样是为了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祠堂最早出现在汉代,是家族性的祭奠祖先的场所。因为有祠堂的人一般都是有威望的人,所以后来连活人都为自己修建“生祠”,魏忠贤就是个比较著名的例子。

“观”最早的意思是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和寺的涵义变化类似,在汉朝,道士汪仲都因为给皇帝治病,住进了宫内的“昆明观”。从此以后,道教徒的居住场所才叫做“观”了。至于“庵”,其实原意不过是一种小草屋,古时的文人把书斋也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等。只是因为在汉代之后,建了一些庵堂,专门用于佛徒尼姑居住,“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郭德纲的相声里曾经有过一个“包袱”,说:“你见过和尚庙里有老道啊?”台下的人都跟着哄堂大笑,其实,庙里没有老道,但是也不可能有和尚,否则,少林寺就要改叫“少林庙”了。

可见,在庙的原始意义上,能够居住在里面的只有被祭祀的鬼神,或者是被祭祀的先祖的灵魂,而不可能是活着的和尚。

不管老和尚会不会在最初的祭祀性的“庙”里讲故事,随着后来寺庙文化的被广泛推广,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如天文、地理、绘画、建筑等各个学科,以及各种民间习俗当中。

各地的庙会如火如荼,在丰富了当地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