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大郎的炊饼和诸葛亮蒸馒头(“馒头”的由来和花样)

武大郎的炊饼和诸葛亮蒸馒头(“馒头”的由来和花样)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张纪中版的《水浒传》里,武大郎的炊饼成了白面馒头,曾经引起了一些争议。不过,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却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孟获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这野蛮人的脑袋,也就成了后来人们的主食——馒头。不过也有例外,现在的上海小吃“生煎馒头”就仍然是带馅的。唐宋之后的馒头因为有馅,又被称做“包子”。所以,孙二娘的“人肉馒头”也有时候叫“人肉包子”。而文献资料记载的后面,还特意解释了一句,“即馒头也”。

在张纪中版的《水浒传》里,武大郎的炊饼成了白面馒头,曾经引起了一些争议。而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到底这个“炊饼”是烧饼、煎饼还是馒头,都难免落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里去。

不过,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却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齐书》里记载,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也就是“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在制作中已经有了“发面”的步骤,当然也就可以看做是“最早的馒头”。

“馒头”这个名字,是到了三国时期才产生的,不过那时候叫“蛮头”。给它起名字的人,可要比武大郎有面子多了,他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诸葛亮。

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大概意思就是说,还基本上处于野蛮时代的孟获部落,动不动就喜欢拿人的脑袋祭神,诸葛亮把孟获降服以后,觉得应该制止这样的习俗。于是就告诉孟获,找点牛羊肉做馅,然后用面包起来,做成人头的样子,蒸熟了摆在那里,神仙也看不出来,意思到了就行了。孟获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这野蛮人的脑袋,也就成了后来人们的主食——馒头。

不过,估计这“人脑袋”也挺吓人的,所以在晋以后,馒头曾一度又被称之为“饼”。据《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馒头太大了吃起来不方便,到了唐朝以后,个头就开始变小了,称呼也比较多,什么玉柱、灌浆,都是指的馒头。

慢慢地,人们又觉得总是把馒头做成人头形状也不好看,元代时,就出现了“煎花馒头”。在《饮膳正要》里记载,“煎花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依次入料盐酱拌馅包馒头,用胭脂染花”。一方面馒头做得越来越漂亮,另一方面,馒头也开始从有馅儿变成了实心的。不过也有例外,现在的上海小吃“生煎馒头”就仍然是带馅的。

唐宋之后的馒头因为有馅,又被称做“包子”。所以,孙二娘的“人肉馒头”也有时候叫“人肉包子”。宋仁宗过生日的时候,就曾经赐群臣包子。而文献资料记载的后面,还特意解释了一句,“即馒头也”。比较特别的是,这馒头里面不是肉馅,而是珠宝。

到了宋代,馒头的花色和种类已经很多了,带馅的,能从文献资料上看到的,就有“糖肉馒头、假肉馒头、羊肉馒头、笋肉馒头、笋丝馒头、鱼肉馒头、蟹黄馒头、蟹肉馒头、糖馅馒头、辣馅馒头”等等。

随着后来的发展,馒头的种类越来越多,人们不但在馅上下功夫,也在形状上下功夫,现在有些地区还有蒸寿桃、蒸兔爷的习俗,因为馒头不管有馅无馅,一直是祭供时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