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某样东西上瘾或被其控制,那一定是这个东西对孩子极富吸引力,父母若只是强迫孩子放弃是没有用的,就算孩子迫于家长的威严暂时放弃,内心依然会被其左右,无法专心地做其他事情。
成为某种“控”当然是不好的事情,那代表孩子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不能自由地掌控自己的身心和安排自己的时间,但是要摆脱“被控”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成为“控”背后的心理原因。我们回想一下小时候我们对待玩具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是不是爱不释手?只是玩具的吸引力远没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吸引力大,所以我们很幸运地没有沦为“玩具控”。但是今天,就连大人也无可幸免地沦为了电子产品的俘虏,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被其“控制”的时候,它也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和愉悦。这些电子产品和我们小时候玩的玩具其功能有什么区别,不都是给我们的内心带来快乐的工具吗?只是,电子产品带来的快乐太大了,所以我们无法顾忌其带来的副作用和后遗症。
明明知道无所节制地玩手机是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孩子们乃至大人们仍然无法摆脱,是因为这个坏习惯给我们带来了某种快乐或者某些益处。
由此可以推及到其他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说睡懒觉,是因为多睡一会儿能让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拖延,是因为孩子不想去面对枯燥的作业;临阵磨枪,是因为在过去曾经靠“临阵磨枪”获得了还算不错的成绩……每一个坏习惯背后反映的是孩子的某种需求。
好习惯是我们必须这么做,而坏习惯则是我们想这么做,这就回归到潜意识了,必须这么做是意识,想这么做是潜意识,潜意识总是很难控制,所以坏习惯总是很难被克服。
想要改变习惯,先要满足需求
坏习惯给孩子带来了某种快乐和益处,这是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剥夺的,否则会受到孩子的反抗。要看到坏习惯背后孩子的某种需求,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去改变,改变才会成为可能。
要以身作则而非一味指挥
这一条虽然是老生常谈,却非常重要,这仍然是潜意识的力量。当父母也是“手机控”,当父母有无数的坏习惯而不去改变时,你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改掉坏习惯呢?你又有什么力量说服孩子改变呢?在意识层面上,即便你说的是对的,也很难说服他人改变。所以,舍弃语言,用榜样的力量给孩子潜意识的教育,自己先放下手机,努力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少指责孩子,多改变自己,当孩子看到父母的好习惯带来的高效生活时,他也就有了改变的动力和愿望。指挥孩子是容易的,以身作则是不容易的,但带动的力量比指挥的力量要大得多。
有些懒父母,自己没有时间和耐心陪伴孩子,而把孩子丢给手机,就别指望孩子会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再精彩的电子产品世界也无法代替小朋友的陪伴和与父母的交流,更无法带给他真实的现实世界的精彩。
用一种快乐代替另一种快乐
坏习惯既然在某种程度上给孩子带来了快乐,那么孩子改变坏习惯就意味着将损失一定的快乐,孩子当然是不情愿的,但如果我们可以弥补孩子的损失,用另一种快乐来代替孩子即将损失的这种快乐,那么孩子可能就会接受。比如,带孩子外出活动,旅行、踢球、看电影等,让孩子从其他活动中得到快乐,远离手机或电脑,远离让他形成坏习惯的环境或事物,那么他就会渐渐改掉坏习惯。这一是让孩子转移注意力,二是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事物,寻找新的快乐,让他的生活丰富起来,他的快乐来源不再是单一的事物,也就不容易只对一件事情着迷。这就是从满足孩子需求的角度来帮助孩子改变坏习惯。父母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做到以身作则,让自己和孩子同时改掉坏习惯。
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
我们想做的事情和必须做的事情有时是一对矛盾,比如,想看电视,但必须去做作业;想睡懒觉,但必须早睡早起;想多吃肉,但必须营养均衡;想自由自在,但必须受一定的约束……那怎么办?是一刀切掉想做的事情,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吗?强迫人放弃欲望会很痛苦。是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顾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吗?只为欲望而活没有责任感的人将无法生存,也会很痛苦。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适当满足人的需求,让人在想做的事情和必须做的事情之间找到平衡。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可以让他适当地玩儿手机、电脑,偶尔睡一睡懒觉,偶尔多吃点肉,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给他们一些自由……对于人的心理来说,你越不让他接触的事情他就越惦念,当你不过分关注的时候,他也就没那么在意了。
当父母做好了榜样,孩子的注意力又被其他事情转移之后,做到第三点并不难,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孩子永远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是要让孩子在快乐的心情下去改变。快乐,他的内心才有能量,有了能量,他才有动力去改变。
我们在评判好习惯还是坏习惯的时候,是从结果和功利层面来说的,而不是从内心感受来说的,坏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在于它曾经让我们受益或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所以,我们的内心会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种感受。那么,要改变坏习惯,就要首先打破这种心理强迫性重复,冲淡这种感觉,从而形成好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