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莫在得失之间徘徊

莫在得失之间徘徊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李白在得与失之间徘徊之后作出的明智的选择,也正因为这一点,李白一生豪放,无拘无束,信马由缰,因而,他的人格精神便放射出了动人的光彩。而是意在说明在人生中,当你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的时候,只要还有抉择的权利,那么,你就应当以自己的心灵是否能得到安宁为原则。只要你能在得失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那么,你的人生就不会被世俗所淹没。

就常情而言,人们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大都喜不自胜,得色溢于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时候,自然会沮丧懊恼,心中愤愤不平,失意流露于外。这说的是一般人。也有志向高远者,他们在生活中能“不以物喜,不能己悲”,意志极强,并不把个人的得失记在心上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往往是那些对人生有较深理解的大智大勇之人。

从情理上讲,任何人都不会一下子达到能在得失之间心平气和、冷静以待,可是,作为生活中的人,如果能面对得失,不断地警戒自己,要想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也未必不能。不过,生活中如果把一个人推到必须对得失作出抉择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那些对生活要求不高的人,他们就会在选择得时小心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时他们在认真思考:这种得,会不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麻烦;这种得,是不是会束缚自己的手脚,使自己因有所得而失去自由,使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举步维艰,使自己的人格受损。古代的陶渊明是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为十三年)之后才悟出:官场是污浊的、肮脏的,他置身其中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于是,他产生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强烈愿望,他顿悟后高唱“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有了这一番大彻大悟,他毅然决然辞官还乡,他在得与失之间徘徊了许久,一旦大彻大悟,便感觉到无比轻松,因而,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描述归来的情状时说“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这种得意和轻松,千百年来,令多少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为什么人们会对陶渊明如此厚爱,连同他所热爱的菊花,都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美好事物呢?如果追究其中的原因,便不难发现,陶渊明的弃官还乡,是超越了得失的一种精神境界。他在得与失的徘徊中,终于战胜了自己。他的弃官还乡,从一个方面看是失去了养家糊口的凭借;从另一方面看,他在精神上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什么东西都难以取代的。可以说,陶渊明的“失”,实际是一种为获得心灵放飞的“得”,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好像不可理解,只有那些经历过人生苦难的人,在体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才会对陶渊明的做法深解其然。因为在人生中,要能做到心灵的放飞,要想不被世俗所束缚,是一件极难得的事情。正因为难得,故而可贵。

还有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年轻时也曾有过出仕做官的强烈愿望,但在天宝年间,他做了朝廷的翰林供奉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供皇帝逗乐取笑的高级侍从。这种尴尬难堪的地位,李白是难以忍受的。这样的所谓“得”,在一些人的眼里,也许是令人陶醉的,可对于生性高傲的李白来说,可谓奇耻大辱。因而,在他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之后,便离开了他曾十分醉心的所谓朝廷。于是,他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明志。这是李白在得与失之间徘徊之后作出的明智的选择,也正因为这一点,李白一生豪放,无拘无束,信马由缰,因而,他的人格精神便放射出了动人的光彩。

当然,我们不是说在生活中一定要像陶渊明、李白那样,都一味的只是放弃。而是意在说明在人生中,当你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的时候,只要还有抉择的权利,那么,你就应当以自己的心灵是否能得到安宁为原则。只要你能在得失之间作出明智的选择,那么,你的人生就不会被世俗所淹没。

然而,可悲的是,许多人在生活中计较太多,只要一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便是锱铢必较、棍棍见血。也有人为了一己之私,置社会公德于度外。追名逐利之徒,个人利益至上,不顾一切地为个人攫取利益,他们的所得当然不少。可是一旦被人们识破,身败名裂,成为不齿于人类的败类,那些所得,不但不能给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反倒成了他们不可逃脱历史审判的罪证。他们为了得,失去的除了所得之外,还失去了人类最为宝贵的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得失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一般的原则是:不要把得看得太重,在每种得的后面,都可能潜藏着失,只是那些短视的人,一见眼前利益,便看不见背后的隐患而已;而每种失的后面也有可能潜藏着得,只不过一般人因为目光短浅对此不作深入分析,只看到是一种失,便避之唯恐不及,从而与“失中之得”擦肩而过。

在得失之间徘徊的人们啊,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清醒的决定。

(田永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