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偷东西

孩子偷东西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妈妈发现,孩子很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根本没有意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错误做法,面对孩子的行为,父母感到焦急而伤心,不知道如何戒掉孩子爱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并担心如果孩子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长大后是否会产生偷窃的行为。随着孩子长到5岁的时候,开始建立起一定的道德感,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正确的。如果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出于对物质的渴求,其实在某个方面,也透露出孩子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关注。

有时,孩子会做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行为,让父母感到惊讶和难以接受,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和焦虑,当面对孩子的行为不被我们接受的现实时,父母该如何做?

典型案例

不知从何时起,妈妈发现楠楠有拿别人东西的习惯。今天拿同学的一支铅笔,明天拿别人的一块橡皮,有时,也会把学校的玩具带回家。为此父母特别苦恼,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讲过许多次道理,可她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依然没有停止。大一点时,父母开始采用体罚的方式,例如打手板、罚站,但是,楠楠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而且,还有了撒谎的迹象。当父母在楠楠书包中翻出一些新鲜的东西时,孩子便说是同学送给自己的,或者是自己在路上捡到的,直到父母戳穿真相,她才会哭泣着承认错误。而且,楠楠的物质欲望特别强烈,爱买东西,也总是羡慕别人的东西,有段时间,楠楠拿别人东西的行为特别严重,甚至走到哪里就会去拿哪里的东西。而且妈妈发现,孩子很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根本没有意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错误做法,面对孩子的行为,父母感到焦急而伤心,不知道如何戒掉孩子爱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并担心如果孩子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长大后是否会产生偷窃的行为。

专家解读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爱拿别人东西,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充满好奇心,而且很想马上获得。在这种好奇心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二是孩子渴求得到父母的关注,有时,孩子选择拿别人的东西,并非真正出于对东西的喜爱,而是借自己的行为,索要他平时没有得到却又特别渴望的东西——父母的爱和关注。

当父母发现两三岁的孩子,“拿”了他人的东西,一定不要过于惊慌,更不必有“偷”的概念,这个时期的孩子,没有建立规范的道德观念,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不能考虑到这是别人的东西以及别人的感受。更多的时候,孩子会认为,我喜欢的就是我的,我看到的就是我的。同时,由于孩子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在家中,父母可以随意拿孩子的东西,孩子也能够随意拿父母的东西,因此,孩子便会强化一种意识,我喜欢的,便可以随便拿走。这个时期,严厉的批评不一定有效,只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喜爱了,是个坏孩子,但至于坏在哪里,孩子却没有概念,因而产生委屈的情绪。因此,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需要耐心反复地向孩子说明,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之间的差别,帮助孩子建立所有权的概念,同时,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地向孩子示范如何尊重他人的东西。当拿孩子的玩具时,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当然,在孩子碰父母的东西时,也要及时地告诉孩子,这是爸爸妈妈的东西,你拿之前,需要征求我们的意见。同时,让孩子有专门的地方放置自己的玩具,使孩子的玩具与父母的物品分开放置,并不时考考孩子这东西是谁的,帮助孩子建立所有权概念。

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家长的处理方式尤为重要,既不能因为孩子小,认为他长大了便可以自己改正,也不能大惊失色,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和体罚。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需要冷静地处理,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孩子乐于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来,这样可以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

随着孩子长到5岁的时候,开始建立起一定的道德感,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正确的。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缺乏自控力,当他对别人的东西产生好奇的时候,便会忍不住拿过来,面对成年人严厉的批评,孩子只能用撒谎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避免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这时的家长面对孩子的谎言,既要揭穿他们,但是更要给孩子承认错误的机会和勇气。

好父母修炼

父母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

如果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出于对物质的渴求,其实在某个方面,也透露出孩子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关注。当我们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爱的话,有可能会转向寻求物质上的抚慰,但物质带来的精神满足是短暂的,造成他通过不断的索取来填补内心的空白,从而引发一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当孩子对物质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时,父母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注。当孩子获得进步,表现好的时候,我们是否给予了及时的表扬。如果只有当孩子犯错,我们的视线才能集中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便会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坏习惯,以便赢得父母的关注。

淡化孩子的行为

面对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我们要淡化孩子的行为,只需要亲切地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东西,我们应该还给别人。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我相信你有能力做正确的事情”。在父母长期的坚持和引导下,孩子的偷窃行为就会得到改善。

成长小贴士

1.孩子拿别人东西,体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占有欲,同时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关爱与关注的渴望。

2.父母不要轻易把孩子的“拿”与“偷”挂上钩,而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所有权的概念。

3.当孩子有一定的道德意识后,父母更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孩子的小错误就采取身体上的惩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