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系他人,学会分享

心系他人,学会分享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实阿姨并不是真的想吃蛋糕,只是想逗一逗欢欢罢了。有些父母担心,如果教孩子顾及别人,孩子会光顾着顾及别人而亏了自己,这在以后的社会中是没有办法生存的。教孩子顾及别人不是要孩子以他人为中心,而是要教孩子学会心中有他人,心胸要开阔,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与他人友好相处,并得到他人的喜爱。孩子学着顾及别人,是孩子学会分享的基础。

孩子长大了都要融入社会,这是必然的道路。社会是很复杂的,每个人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需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不能影响别人做事情,这样社会才能够正常地运行。并且,我们这个社会资源有限,人口数量庞大,很多社会资源都需要大家共同分享。父母懂得这个道理固然好,能够用这个道理去引导、教育孩子就更好了。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看起来,孩子好像都是自私自利的,没有分享的意识,可能这让父母感到疑惑:是不是只有我家孩子太小气、太自私,这样长大了怎么好啊?还有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宁愿浪费掉东西,也不愿意把它们拿出来跟别人分享,这真是让父母担心:孩子是不是天生就有自私和无私的区别呢?孩子如果小时候很自私、不懂分享,我们能通过教育来改变他吗?

典型案例

这天,欢欢家里来了一位阿姨,是妈妈的朋友。妈妈跟朋友聊天,就让欢欢在一边玩耍,欢欢不高兴,就去玩游戏机,声音开得很大,影响了妈妈和阿姨聊天,妈妈一开始说他,他也不听,后来妈妈就露出生气的表情,把游戏机给夺了过来。欢欢不愿意,哭嚷着还要玩。妈妈无奈,只好给欢欢拿出一块蛋糕来吃。欢欢正在吃蛋糕的时候,阿姨说:“欢欢把蛋糕给阿姨分一块好吗?”其实阿姨并不是真的想吃蛋糕,只是想逗一逗欢欢罢了。欢欢与阿姨是第一次见面,还比较生疏,就摇摇头自己吃起来。妈妈又说:“欢欢,怎么不听话呢,妈妈生气了哦!”欢欢还是不愿意。结果妈妈只好尴尬地跟朋友说:“你看,这孩子,自私得很啊!”欢欢虽然还小,也懂得自私不是好的东西,欢欢知道妈妈在别人面前说自己不好,也就难过起来。妈妈不明白欢欢为什么突然不高兴了,还以为是自己没有陪他玩耍,就说:“小气鬼,妈妈就和阿姨聊一会儿,到卧室看电视去!”

专家解读

心系他人的品质需要父母的培养

“今日之孩童即他年之成人。今日之孩童不能顾虑他人的安宁,则他年之成人即将侵犯他人的幸福。现在我们中国,自武人政客,以至行贩小卒,无论做什么事,多数人只知利己,罔顾别人。推其原因,虽非一端,然他们当孩提之时,他们的父母不教以利己利人之道,亦一大原因。至于没有受过教育的一般人们可以不必说了,就是受良好教育的学生,也常常有不顾虑别人安宁的事情。”虽然陈鹤琴先生说这段话的时候离我们的时代已经很远了,但是,这段话所指出的国人不能顾及别人的问题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增多的趋势。因此,这句话在今天的孩子教育中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

不过,陈鹤琴先生还说过,“顾虑别人的举动,小孩子生来是不晓得的。小孩子有好吃的东西只知自己吃,有好穿的东西只知自己穿,要哭就哭,要笑就笑,并不能十分顾虑到什么父母、兄弟、姊妹等等的安宁和幸福。做父母的在这个时候,应当教以顾虑他人的安宁,使他慢慢儿知道顾己顾人之道”。显然,一个人要生存下来,首先要为自己考虑,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不懂得顾及自己的安危、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发展,最终是很容易被社会淘汰掉的。只是,每个人在顾及自己的时候,要懂得整个社会的要求和责任,给予他人和社会必要的顾及和关注。而在顾及自我和顾及他人、社会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分寸,以及找到顾及他人和社会的适当途径,正是我们做父母的要帮助孩子一起完成的重要事情。

有些父母担心,如果教孩子顾及别人,孩子会光顾着顾及别人而亏了自己,这在以后的社会中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其实父母这种担心是出于对“顾及别人”的一种误解。教孩子顾及别人不是要孩子以他人为中心,而是要教孩子学会心中有他人,心胸要开阔,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与他人友好相处,并得到他人的喜爱。

孩子需要学习的是真心分享,而不是作秀

比顾及别人安宁更进一步的是要学会与他人分享或共享。孩子并非天生就懂得分享,相反,孩子天生是要满足自己的。孩子分享的品质需要父母来培养。给孩子的东西,孩子很自然地认为这些东西都是他的,父母要让孩子把东西与别人分享,孩子通常是不大愿意的。而有的父母为了要孩子和自己亲,就逗弄孩子,要孩子把喜爱的东西分给自己一些,可是,父母得到了却不用这东西,又还给孩子;有的父母为了显示孩子大方,就在客人面前这样逗弄孩子,就会让孩子认为,这些都不过是一些把戏而已,都不是要把东西真的给别人,最后别人是要把东西还回来的。可是,到了真要孩子把东西分享给别人的时候,孩子因为习惯了父母的把戏,先把东西拿出去,可是之后却没有拿回来,孩子就不高兴了。此外,孩子也可能会认为,既然你不是真的要这个东西,他就没有必要把东西给你了。

好父母修炼

让孩子从顾及父母开始

孩子小时候都是和生他养他的人亲,所以,要教孩子顾及他人,首先可以从顾及家人开始。如果一开始就要孩子去顾及他不熟悉的人,那他是不会愿意的。但是,如果让孩子顾及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他是乐意的,因为家人待他好,照顾他,孩子往往是受感情支配的,他和爸爸妈妈的感情深厚,他就乐意顾及爸爸妈妈的安宁和喜乐。比如,明明在屋子里玩玩具,把玩具弄得叮当响,妈妈在屋子里面睡觉,这个时候爸爸就轻轻走过来,小声对明明说:“妈妈睡着啦,我们不要吵醒她,让她美美睡一觉,好不好呀。”一边说,爸爸一边还用手指一指妈妈的房间。明明想到妈妈平时对他好,又听见爸爸轻声说话,看见爸爸轻手轻脚地走动,也就不再弄出叮叮当当的声响来了。

孩子小的时候,家里面是不容易来客人住宿的,孩子也不容易去相对安静的公共场所,家就是教育孩子顾及别人最适合的场所。当孩子在家里养成了顾及家人的习惯以后,等他长大了,要把这种顾及家人的习惯扩展到其他人身上,就容易得多了。

出于真诚的需要,让孩子分享

孩子学着顾及别人,是孩子学会分享的基础。所以,要教孩子分享,首先就要孩子学会顾及别人。就像教孩子顾及家人一样,教孩子分享也是要从家庭开始的。父母不能无缘无故地、随意地以逗乐的方式教孩子和自己分享东西。如果父母要孩子分享,那父母一定要出于真诚的需要。

但是,在家里教孩子分享需要特别设置一些情景才容易实现。而且,教孩子分享的时候,父母的初衷和起到的效果很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父母本来是为了教孩子分享,让孩子把手里的糖果分一半给自己,父母也没有欺骗孩子,拿到糖果自己也真的吃了,没有把糖果给孩子还回去而让孩子养成不良的性格。可是,父母这种做法在孩子看来却很可能成为一种增进他们和父母感情甚至讨好父母的一种方法。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在孩子能够与自己分享东西的时候,最好把孩子带到小区里面,多与别的孩子共同相处,在和别的孩子共同相处的过程中来学会分享、体会分享的乐趣。

此外,父母不能仅仅让孩子单方面的分享,这种分享其实更像是“孩子把东西交出来”或者“父母讨要东西”的游戏。真正的分享应当是相互的。所以,父母不仅要“讨要”孩子的东西,也要把自己的东西拿来和孩子分享。当然,前提是父母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也有私有权,不是任何东西都是任由孩子摆布的。

精神分享很重要

父母和孩子之间不仅有物质上的分享,比如分享一些糖果、水果、饭菜、器物,还有精神上的分享,比如好的故事、好听的音乐。精神上的分享要比物质上的分享影响更加深刻,但同时也需要爸爸妈妈花费更多的心血,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比如爸爸每天晚上给孩子读一个小故事,或者妈妈每天给孩子唱一首小曲子,父母也偶尔让孩子给自己讲一个小故事或者唱一个小曲子。这样,父母就在更深入的层面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也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体会分享的乐趣,开阔孩子分享的领域,让孩子的心智更加宽广,对分享的领悟更加深入。

成长小贴士

1.当父母发现孩子不懂得关心别人或不懂得分享的时候,不要急着责备孩子,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2.给孩子讲一些自己的故事,把孩子当成朋友,与他们分享好东西。

3.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做孩子的听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